❶ 魯迅《葯》中的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分析:
1、華老栓,華老栓是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他具有勤勞、善良、儉朴的品格。他整天總是勤勤懇懇地勞動,即使熬了夜,也不肯休息。他愛兒子,為了給兒子看病,他省吃儉用,拿出積累下來的一包洋錢給兒子買葯。
他又十分愚昧落後,深信人血饅頭能治病的迷信邪說,他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他只關心兒子,對革命既不關心更不理解,對革命者的犧牲,他無動於衷。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後。
2、夏瑜,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貧寒,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明確認識,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爭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意志堅定,在獄中仍堅持宣傳革命道理,甚至勸「牢頭造反」,對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動搖。
3、夏四奶奶,夏四奶奶是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江南某城鎮的貧苦婦女形象。她家境貧寒,年老體衰。她深愛相依為命的兒子,因失去他而痛苦悲傷;又因兒子是舊制度的叛逆者而蒙冤受辱,但她愚昧、迷信、守舊,是一個尚未覺醒的社會最底層的婦女。
4、花白鬍子,他喜歡見人說好話,喜歡奉承人、討好別人。看到老栓眼睛圍著一圈黑線,他猜想可能生病了,可是當老栓予以否認時,他隨即推翻了自己的說法。這一點與駝背五少爺感慨人生已逝的生活態度是不同的。
他還喜歡打聽新鮮事兒,其獵奇的心理使他不惜降低自己的尊嚴。花白鬍子等茶客身上的共同之處就是一個「閑」字。「閑」正是魯迅重點揭示的國民病態生存狀態的一種。
5、駝背五少爺,駝背五少爺是茶客中最先出場的。他既叫五少爺,又能夠不為生計操勞,「每天總在茶館里過日,來得最早,去得最遲」,足見他是一個大清國的遺老。
作品鑒賞:
《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直到五四初期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面貌,歌頌了為民族民主革命獻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責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也批判了當時革命黨人脫離群眾的缺點和群眾的愚昧無知、麻木落後的狀態。
這篇小說通過對封建統治爪牙的刻畫,揭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夏三爺、康大叔、紅眼睛阿義等人的形象,則集中表現了封建統治階級陰險、狠毒、貪婪、卑鄙的反動本質。群眾的愚昧無知、麻木落後的狀態在小說中也有體現。
魯迅自己對《葯》是這樣解釋的:「《葯》描寫了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了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網路--葯
❷ 魯迅小說葯人物分析
華老栓:麻木,無知,勤勞,簡朴,小心翼翼,膽怯,作者對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康大叔:兇狠,貪婪,殘忍,無恥
夏瑜: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家境貧寒,對革命矢志不渝,英勇無畏.
❸ 魯迅的小說《葯》中,分析康大叔的人物形象…
》是高中語文的傳統篇目,對小說中康大叔這一人物形象,傳統的觀點多認為在刑場上賣人血饅頭的"黑衣人"就是後來進茶館的康大叔。但是,近幾年來不斷有人對本文進行新的解讀,認為"黑衣人"與康大叔實為不同的兩個人,例如今年第9期《中學語文教學》刊登的《行刑者是康大叔嗎?》一文。初讀這些文章,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論據似乎也很確鑿。可是仔細琢磨一下,又覺得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一、關於對華老栓態度不一樣的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論的依據之一是,"黑衣人"與華老栓不熟識,所以在華老栓買"葯"時,對老栓既冷漠又凶惡;而康大叔是茶館的熟客,與華老栓一家熟稔,其外表雖凶惡,可對老栓一家還是客氣的,很關心的。如果是同一人,豈不前後矛盾?
對此,筆者的理解是:像康大叔這樣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職業劊子手,難道我們還指望他在賣人血饅頭時對華老栓客客氣氣地嗎?況且行刑者黑衣人此時正在殺人,在執行"公務",執行"公務"就要擺出他不可一世的威風,顯示他凶惡的本質。如此,職業劊子手的本性以及當時刑場上特有的環境氛圍,就決定了康大叔即使是老栓茶館的熟客,也不會熱情地招呼老栓,而是顯得"格外兇狠和粗暴"。設想如果真像"林文"所說的那樣,把黑衣人寫成對老栓很溫和的樣子,此時讀者眼前這個劊子手會成為一個怎樣的形象呢?僅僅憑黑衣人待老栓態度"極凶",就斷定他與老栓不熟識,從而推導出他不是康大叔,是站不住腳的。
再說,作為華老栓茶館的熟客,康大叔也並不是像那幾篇文章所說的那樣,其外表雖凶惡,可對老栓一家還是客氣的。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康大叔一闖進茶館,就目空一切,大嚷大叫,急於表功,成了茶館的中心人物,大家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華大媽黑著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葉來,加上一個橄欖,老栓也提著茶壺趕緊給他沖水。當華大媽聽到康大叔說出"癆病"兩個字,盡管很忌諱,心裡不高興,但也只能"立刻堆上笑,搭訕著走開了",在康大叔面前,她連"不高興"的表情都不敢流露出來。這陪著小心的"笑嘻嘻"蘊涵著多少辛酸啊!康大叔分明是凶神惡煞,從他身上哪能看到對老栓一家一丁點的"客氣"呢?當然,相對於刑場上,康大叔算是"客氣""關心"了,但作為讀者的我們不是很容易感受到那種骨子裡不寒而慄的恐懼嗎?
由此看來,黑衣人和康大叔對老栓及其一家的態度其實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前者凶惡,後者"客氣"的區別。另外,老栓夫婦這種恭敬而委瑣的態度與前面老栓面對黑衣人膽戰心驚的態度其實也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多麼強烈的反差"。
二、關於康大叔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的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二是,因為康大叔說,在人血饅頭這件事上,栓叔得到了人血饅頭,夏三爺得了二十五兩賞銀,而他自己"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於是提出疑問:如果康大叔是行刑者黑衣人的話,他不是得了老栓一包洋錢嗎?他又怎能在老栓茶館里說沒有得到好處呢?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另外,還有的文章根據康大叔說的"要不是我信息靈......"這句話,認定康大叔只是一個"中介",是黑衣人的"同事",康大叔沒有參與殺人,只是在得知消息後告訴華老栓,做個"好事者",以便以後在茶館喝茶可得到好處--"加一個橄欖"等。據此,他們認為,如果康大叔是刑場的執行者,那麼,他不應該說"要不是我信息靈......",而應該說"要不是我把人血饅頭給你",這樣才合情理。
筆者覺得這種理解是很天真很膚淺的,讀文學作品怎能這樣過於"坐實"呢?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旁若無人、大模大樣地"闖"進茶館,"橫肉塊塊飽綻"地大嚷大叫,肆無忌憚,全然不顧別人的痛苦,儼然擺出一副救命恩人的架子,騙了錢還要人家感恩戴德。對於這樣一個人,他說"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能相信嗎?他得了老栓的一包洋錢,還要賣乖,還說"沒有得到一點好處",筆者以為這不但不能證明黑衣人不是康大叔,反而更暴露出其虛偽和貪得無厭的嘴臉。
因為康大叔的一句話"要不是我信息靈......",就斷定康大叔僅僅是一個傳遞信息的"中介"也是很難成立的。一個敲骨吸髓、貪得無厭的劊子手,給老栓提供消息,僅僅是為了"以後在茶館喝茶可得到好處"嗎?《葯》是小說,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就要有文學作品的讀法,對於這樣一句包含豐富的潛台詞和弦外之音的話,我們又怎麼可以"死在言下"呢?為什麼非要作者明明白白地說出"要不是我把人血饅頭給你",我們才覺得穩妥牢靠呢?
筆者認為,"要不是我信息靈......"這句話後面的省略號,其實正是暗示了康大叔天亮前殺害夏瑜,賣人血饅頭給老栓這一事件。同時,也正是這句話將第一節與第三節的情節勾連起來,將第一節的黑衣人與第三節的康大叔同一化,從而保持了故事情節的連續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此外,還要注意小說在康大叔穿著方面的一個細節描寫。在第一節里,寫的是"一個渾身黑色(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下同)的人",到了第三節,康大叔闖進茶館時仍然是"披一件玄色布衫",腰間胡亂地捆著"很寬的玄色腰帶"。按照文下註解,玄色即黑色,"一個渾身黑色的人"不就是康大叔嗎?在這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再一次得到印證。而且,黑色象徵黑暗和恐怖,這與康大叔凶惡的劊子手身份又是多麼吻合。連這樣一個細節都處理得這樣完美,魯迅先生不愧是偉大的藝術家。
三、關於人物形象的互補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三是,如果將兩者看作一類中的兩個人,形象上就可以達到互補,從而既豐富了封建爪牙的內涵,又深化了主題,給讀者留下了更為豐富的品讀空間。
這一觀點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聯系全文來看,就不那麼令人信服了。我們知道,小說是按明、暗線兩條線索來敘述故事的,老栓買葯、小栓吃葯、眾人談葯是明線,夏瑜獄中斗爭、英勇就義是暗線。人血饅頭是聯結這兩條線索的"物",而康大叔則是聯結這兩條線索的"人物"。正是有了這個起聯結作用的"物"和"人物",小說的結構才顯得緊湊、集中,小說的主題才得以強化、突出。如果按他們所說,開頭的"黑衣人"是一個劊子手,後面的康大叔是黑衣人的"同事"--另一個劊子手,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那不是造成兩線中斷,節外生枝,把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都破壞殆盡了嗎?在這種情況之下,哪還談得上形象上的互補,主題的深化和品讀空間的豐富呢?
四、關於外貌描寫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三是,若黑衣人真是康大叔,為什麼魯迅先生在第一節里不直接點明這個人就是康大叔,並對其進行詳盡的外貌描寫,卻只點出他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而到第三節才對康大叔進行詳盡的外貌描寫呢?筆者以為,這里至少有這樣幾點講究:
一是故事開始的時候,夏瑜被害、老栓買"葯"還是"秋天的後半夜",天還沒有亮,人的外貌不可能看得太清楚,老栓見到的當然就只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這樣比較真實可信。而天亮後,劊子手丑惡的外形便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時候,作者抓住康大叔闖入茶館這一時機,對其外貌、衣著等展開全方位描寫也就順理成章了。
退一步說,即使真如上述文章所言,老栓提著燈籠與康大叔近在咫尺,可以看清對方的外貌,魯迅先生也可以自有他的安排,而無須在此對康大叔展開詳盡的肖像描寫。這樣做,一者可以表現出康大叔的兩面性格:在刑場上藉助夜幕的掩護,干著殺害革命黨的勾當和罪行,暴露了其兇殘暴虐的本性;而到了天亮的時候,又偽裝成老栓一家的救命恩人(但其殘暴的本性還是通過其舉止言行暴露出來了)。這一人物形象就顯得十分真實而有立體感了。再者,開頭時,借著黑幕,只大概地畫出劊子手的輪廓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並不點明其姓名,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個懸念:這個渾身黑色的人到底是誰?他殺的人又是誰?他為什麼要將人血饅頭賣給華老栓?......帶著疑問,待讀到第三節康大叔在茶館出場的時候,我相信,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在這里找到答案:原來那個兇殘的劊子手就是康大叔!這樣,一個人物貫穿下去,不但情節上前有伏筆,後有照應,細針密縫,跌宕有致,而且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主題更加鮮明。如果像上述文章所說的那樣,能達到這樣的思想和藝術效果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黑衣人其實就是康大叔,對文本進行新的解讀雖然允許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離開文本具體的思想和語言環境而隨意地肢解和演繹。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最給力.
❹ 魯迅《葯》里的外貌描寫有哪些
外貌描寫有:頸項都伸的很長,彷彿許多鴨子,不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
❺ 魯迅《葯》關於人物夏瑜的描寫片段
夏瑜是魯迅先生著名小說《葯》中的主人公。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貧寒,以致使貪婪的牢頭從他身上「榨不出一點油水」;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明確的認識,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爭綱領;他意志堅定,在獄中堅持宣傳革命道理,甚至勸牢頭造反;在對敵斗爭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無畏,毫不動搖。最後,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表現出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夏瑜的革命斗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魯迅先生熱情贊揚了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但同時也描寫了他的斗爭的悲劇性。他的革命主張不為廣大群眾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動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甚至連他的犧牲也沒有贏得群眾的同情。他講的革命道理,人們聽了「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封建王朝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甚至他母親對他的英勇獻身也不以為榮,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為革命所噴灑的熱血,竟成了華老栓給兒子治病的「葯」。總之,夏瑜的死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什麼反響,只給自己的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愚昧的群眾帶來了一劑假葯,給健壯的看客鑒賞了一次「殺人的壯舉」,給無聊的茶客增添了茶餘飯後的談資,給貪婪的劊子手提供了一次詐騙的機會。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涼的。
但是夏瑜的犧牲,也並非毫無影響,第二年清明時節墳頭出現的花環,正是對這位「寂寞賓士的猛土」的慰藉,說明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瑜在小說中始終沒有出場,作者是用側面描寫,通過劊子手和茶客們的談話刻畫他的形象的。
❻ 魯迅先生的文章《葯》的賞析
魯迅先生的文章《葯》的賞析
《葯》寫主人公華老栓用自己的血汗錢買蘸著革命者鮮血的饅頭給兒子治病而終於沒有治好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充分暴露統治者鎮壓革命的猙獰嘴臉。
贊揚了夏瑜(革命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同時也寫了群眾的愚昧落後、精神麻木狀態的表現。提示了革命者:必須要喚起群眾,只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中國才能得救,革命才能夠取得勝利。
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完整。
這篇文章被收錄在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
(6)淺析魯迅小說葯的人物描寫擴展閱讀:
《吶喊》集簡介:
小說集《吶喊》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葯》《阿Q正傳》《故鄉》等14篇小說,反映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中國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
它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現實,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了中國沉默的國民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
參考資料:網路——吶喊
❼ 求魯迅的小說<<葯>>中的人物性格
魯迅先生刻繪人物慣用白描手法。往往是平實簡易的幾個詞,就把人物的性格心理描繪得惟妙惟肖。《葯》中對康大叔的刻繪就是典型的例子。作者緊扣身份,抓住特徵,運用精練傳神的動詞,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最精彩的文字有兩處:
①.駝背五少爺話還未完,突然闖(走、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穿)一件玄色布衣,散(松、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扎、系)在腰間。剛進門,便對老栓嚷(叫、說)道``````
②.那人便焦急起來,嚷(哼)道,「怕什麼?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抓)過燈籠,一把扯(撕)下紙罩,裹(包、托)饅頭,塞(遞)與老栓;一手抓(接、拿)過洋錢,捏(掂、數)一捏(掂、數),轉身去了。嘴裡哼(叫)著說:「這老東西``````」
著重號和括弧里的詞語的筆者添加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比較賞析,以加深對人物形象的了解。文段①是描寫康大叔走進茶館的情景。動作粗魯,著裝隨意,嗓門特大。「走」字隨意,步態平緩,與突如其來的情境不吻合,「沖」字則指向明確,力度有餘而霸氣不足,唯有「闖」字,才恰到好處地活畫出康大叔莽撞粗野,目中無人的神態。著裝方面,「穿」、「扣」、「扎」、「系」給人的感覺是嚴整、規范,平淡有餘而個性不強,「披」、「散」、「捆」則可見出康大叔的蠻橫粗魯、面目可憎,一副十足的地痞流氓相,無賴又無恥!進門便「嚷」,毫無顧忌,放肆無禮,無異於凶神惡煞。而「叫」字音量不足,程度不重,「說」字平淡,略顯斯文,顯然,用這兩個詞來描摹康大叔的語調聲態是不恰當的。
文段②描寫康大叔出場「賣」人血饅頭的情景。他粗野無賴,貪婪凶暴,是一個黑面獸心的地頭蛇,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嚷」字高聲大氣,焦急暴躁,「哼」字則顯做賊心虛,底氣不足。「搶」字動作迅猛,霸氣十足,「抓」字則動作輕微,於境不符。「扯」、「裹」二字動作乾脆果決、不拖泥帶水,足見康大叔出賣人血饅頭的嫻熟在行,「撕」、「包」、「托」則慢條斯里,神態莊重,「塞」 字不管對方同意與否,也不問對方的喜怒哀樂,強行給予,非拿不可,「遞」字則斯文客氣得多了。「抓」字寫康大叔主動抓搶,貪婪粗鄙,急不可耐,「接」字被動,「拿」字平淡,「捏」字有極強的表現力。大家可能會想,他接過錢後為什麼不掂一掂,數一數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康大叔這種人是地頭蛇,他說要十塊錢,你是不敢給他九塊九的,所以他很放心,只是捏一捏就走了,他不怕你虧他。最後一個「哼」字則是錢財到手,還憤憤不平,嫌華老栓膽小怕事,嫌華老栓吞吞吐吐,一點也不爽快。「叫」字則沒有這種潛台詞效果。
通過以上更詞易字的比較賞析,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魯迅先生用字遣詞的形神兼備,自成高格的特點,無疑這對我們的寫作訓練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 品味細節,體會情意
文學作品中成功的細節描寫可以渲染情境氣氛,凸現人物性格,表現主題思想。魯迅先生的小說《葯》別具匠心地安排了兩個細節,「花環」和「烏鴉」。人們對這兩個細節的優劣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教學中適時引導學生對這兩個細節進行品味,引發他們的縱橫比較,深入討論,這對於提高他們文學欣賞的興趣和審美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先說「花環」,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說過一段話:「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了一個花環。」一句話,魯迅先生在瑜兒的墳上安排了一個花環,是為了給作品陰冷凄清的色調增加一點「熱度」和「亮色」,暗示夏瑜流血犧牲,革命後繼有人,給人以憧憬和希望,但同時,魯迅先生也意識到,這花環是「平空」添上去的,用課文中的話來說是「沒有根」的。為什麼呢?原因有二,其一,從當時的習俗來看,清末還沒有送花圈誌哀的習俗。現實主義要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也包括細節真實,即細節源於生活,忠實於生活,它的出現或存在有現實生活的必然可能性。花環「的安排顯然違背了這一要求。
其二,從小說所塑造的人物來看,似乎找不到一個會送花圈的人。因為前幾節所寫的事和人中,無論是間接的或直接的,都看不出有對夏瑜的一點同情的表示的,康大叔窮凶極惡,殺人不眨眼,刑場看客爭先恐後,一睹為快,獄卒阿義乘人之危,敲詐勒索,夏三爺遠禍全身,出賣侄兒,茶館常客養尊處優,百無聊賴。他們對夏瑜或幸災樂禍,或落井下石,或憤然不平。華老栓夫婦關心兒子的病痛生死,不問他人的命運好歹,夏四奶不以為榮,反以為恥。沒有一個人同情夏瑜,更不用說理解和支持了。前面幾節沒有相應的伏筆暗示,後面花環的出現就顯得唐突不順。契訶夫說過,小說創作的時候,如果你在前面的章節里安排了一支槍掛在牆上,那麼後面就一定要寫到有人使用這支槍。意思很簡單,細節的出現要符合情節的安排,要前後照應,前面有伏筆,後面有照應,小說才文脈順暢,結構嚴謹。同樣是《葯》華小栓的「死」就處理得很好,前面三節一共七次寫到小栓的咳嗽,而且一次比一次劇烈,這暗示著他病情的日趨惡化,第四節寫到他的死就有了著落,前後關照。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結尾寫那掛項鏈是假的,頂多值五百法郎。前面也作了充分的鋪墊、暗示,路瓦栽夫婦到珠寶店買項鏈時,老闆「查看了許多帳薄」後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說明項鏈與盒子不是原配。早在借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顯得很隨便,說明項鏈並不怎麼貴重。而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並沒有打開盒子檢查真偽,可見其價值一般。前後呼應,天衣無縫。相對而言,<<葯>>的「花環」的出現顯得無根無據了。
再說「烏鴉」,《葯》的結尾著意描寫「烏鴉」這一細節,頗有深意。其一,渲染氣氛。在周圍便死一般靜的墳場,「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一副漆黑冷峻、縮頭縮腦的站相,一聲突如其來、情勢嚇人的大叫,一個張開兩翅、挫身迅飛的動作,使人感覺到凄清陰冷,毛骨悚然,況且這烏鴉還是不祥之物呢。其二,凸現主旨。作為革命者母親的夏四奶奶,對於兒子的死始終不明不白,她相信人死了有魂魄,以為花環就是兒子的陰魂「顯靈」,並希望由烏鴉的動作得到驗證,她萬萬沒想到,烏鴉並沒有按她的意圖飛上墳頭,而是「遠走高飛」了。這實質上就暗示了夏四奶奶相信的因果報應,烏鴉顯靈這種迷們思想的破產,從而也就更鮮明地表現出要喚醒民眾的主題。如果我們把烏鴉換為喜鵲,顯而易見,吉祥喜慶的喜鵲出現在這里,不倫不類,既破壞了小說整體(特別是墳場)冷清,幽暗的氣氛,又沖淡了小說的主題表達。
❽ 點評魯迅的《葯》里邊的人物形象
華老栓:是一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勞動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艱辛,(「滿幅補釘的夾被」),地位低下(「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顯得莊重,「抖抖的裝」顯得激動,「按了兩下」顯出小心瑾慎。但作者著力描寫的並不是他的經濟狀況,而是他的精神愚昧。老栓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為買到這種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內心兒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於所謂的「革命」,他不關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
康大叔:作為統治階級殺人的工具,凶暴、殘忍、貪婪。小說中對他的語言、裝束、動作都有描寫,尤其是嚷、搶、扯、裹、塞、抓、擔、捏、哼等動詞更是生動表現了他的蠻橫。但要著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卻並不是罪魁禍首。
渾渾噩噩的茶客
那一幫茶客——無論是「二十多歲」的青年,還是「花白鬍子」的老人,都是些游手好閑、麻木而又空虛的小市民,他們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對封建統治者,他們恐懼、討好、「低聲下氣」;對「造反」的革命者,他們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視。他們是封建秩序的不自覺的維護者,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茶客中的花白鬍子、駝背五少爺都屬於「閑人」之流。他們整日在茶館度日,劊子手談論被殺者的事情,正好成為他們極有興味的「談資」,所以他們還要「低聲下氣」地向康大叔打聽有關夏瑜的事情。他們對於革命的看法,完全和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的看法是一致的。茶客中還有個「二十多歲的人」,在同其他茶客一道聽康大叔談論夏瑜的時候,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聽到夏瑜勸牢頭造反時,他驚異地叫了一聲:「阿呀,那還了得。」而且「很現出氣憤模樣。」一句是在聽到牢頭阿義打了夏瑜,夏瑜說阿義可憐,花白鬍子說是「瘋話,簡直是發了瘋了。」他也恍然大悟地說:「發了瘋了。」這「二十多歲的人」也是一個「閑人」,他和花白鬍子、駝背五少爺那些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魯迅寫《葯》的時候,是相信「青年勝於老年」的,而這個「二十多歲的人」卻和花白鬍子之流是同一論調,正說明群眾中的愚昧、麻木的狀態仍在發展,而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影響在群眾中的影響又是何等的薄弱。
夏四奶奶是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江南某城鎮的貧苦婦女形象。她家境貧寒,年老體衰。她深愛相依為命的兒子,因失去他而痛苦悲傷;又因兒子是舊制度的叛逆者而蒙冤受辱,但她愚昧、迷信、守舊,是一個尚未覺醒的社會最底層的婦女。
小說表達了魯迅深沉的悲哀,革命者未受崇敬反遭唾棄,連生身母親也 受累蒙羞;革命者孤獨到連母親對他也不了解。但魯迅最大的悲哀,最深潛的憂慮,卻在於夏四奶奶對革命的痛恨,這正是小說所表現的悲劇的真正內核。因為僅僅是革命者的母親不理解革命並不足以構成悲劇。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革命者的母親是不可能與革命者處於同一思想水平線的。魯瑞並不理解魯迅為之奮斗的事業,秋瑾的母親和秋瑾則更隔膜。這種現象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是必然的、正常的。
❾ 《葯》人物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魯迅先生對人民大眾是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華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寫的人物,革命者夏瑜沒有正面出場。小說深刻地剖析了他們「不幸」與「不爭」的一面。
華老栓:是一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勞動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艱辛,(「滿幅補釘的夾被」),地位低下(「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顯得莊重,「抖抖的裝」顯得激動,「按了兩下」顯出小心瑾慎。但作者著力描寫的並不是他的經濟狀況,而是他的精神愚昧。老栓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為買到這種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內心兒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於所謂的「革命」,他不關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
康大叔:作為統治階級殺人的工具,凶暴、殘忍、貪婪。小說中對他的語言、裝束、動作都有描寫,尤其是嚷、搶、扯、裹、塞、抓、擔、捏、哼等動詞更是生動表現了他的蠻橫。但要著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卻並不是罪魁禍首。
夏瑜:家境貧寒,但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作者既贊揚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爭的悲劇性;即他的主張、行動、犧牲未能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持、同情;而他的犧牲雖然並非毫無影響,但也有英雄振臂一呼卻並無人響應的孤寂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