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六祖慧能傳奇小說免費閱讀

六祖慧能傳奇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時間:2021-03-26 19:08:53

A. 說說禪宗:「達摩祖師」 與 「六祖慧能」(一)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說說禪宗:「達摩祖師」 與 「六祖慧能」(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說說禪宗:「達摩祖師」 與 「六祖慧能」(一) (首次發表:金庸茶館 論壇)
達磨大師 《景德傳燈錄 》
達磨大師 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時有僧神光者。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嘆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庄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師常端坐面牆。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磨大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
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光曰。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

B. 六祖慧能的醒世名言有哪些

我看的是《六祖慧能傳奇》,還沒看完。

我暫時知道的有:
禪者不思善,不思惡,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即可頓悟菩提。

該放下時就放下,該舍棄時就舍棄。不但下棋如此,學習佛道亦是如此。不舍棄些什麼,又怎麼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進醍醐。

人的心量非常廣大,如同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沒有方圓,沒有大小,也沒有顏色,沒有上下長短,沒有怒喜,沒有善惡是非,也沒有頭尾。像這樣超越對立,融化矛盾,不執著、不貪愛,就是般若和禪定。

越是無風靜定的燈光,越能顯發靈明的光芒。禪定與般若亦是一樣,越是甚深禪定,越能激發出般若智慧。

忍辱波羅蜜,是菩薩必須修行的。

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種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雖然能驅使人為滿足慾望而奔波,但它並不能光耀人的生命歷程,反而是以燒掉整個生命為代價。而覺悟的智慧如同燈光,一盞燈光,能驅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對話:「老五驚奇地說:『哎呀,你們看怪不怪,這火盆里燒著許多木柴,卻不如一盞小小的油燈,能照得滿屋亮堂。』」

所謂風動、幡動,本質上是心與鏡的關系。風是境,幡是塵客,所以釋迦牟尼說:「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佛法是緣起法,它的最高明之處,就在於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緣起性空。佛陀還說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並且互為緣起,互為依存,互為條件,互為前提,也就是互為因果。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動靜、善惡、美醜、好壞……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對立,都是我們這些人各自依據自己的好惡、利害……強行分別而產生的。所有爭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產生,也都是源自我們以不同的價值、舍此取彼的結果呀!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們人心的作用。

幡動而心不動,自凈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因有緣才產生的。

學佛之人並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惡,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歡喜奉承,也不因惡人惡事就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惡、利害為標准,來判斷事物,觀察事物。學佛之人應以平等無差別的本心來面對世界,讓眾生和事物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性是遠離永恆與短暫、美與丑、善與惡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別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佛法,就是教導人們遠離貪愛、執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貪愛執著。你行善不為人知,不求回報,就是菩薩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善知識,你等剛剛念誦過三皈依。我要奉勸諸位的是,希望你們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覺悟,法是正確的佛法,僧是清凈。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覺,便不生邪惡,寡慾知足,能擺脫對財色的執著,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沒有了邪見。沒有邪見,也就沒有人我的區別、傲慢自大、貪欲愛憎的執著,這就叫遠離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凈,一切的煩惱愛欲等外界環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凈心,這樣眾生就變成了尊貴的覺者。
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雲的一時遮擋,才變得陰沉昏暗。忽然一陣清風吹散了浮雲,就會立刻明朗起來。世人的心性常常變化就像天上的雲一樣。
有智慧的人們,智如太陽,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樣永遠明亮。如果執著於外界事物,就會被自己的妄念浮雲所覆蓋,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聽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鏟除迷妄,就會內外清澈,明心見性……

事實上,佛法無處不在,禪要無時不有。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關聯,就存在於行、住、坐、卧當中,在砍柴挑水、種地做工當中。我們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見,那些規律性的東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專心致志勞動,就是修行;領會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覺悟。

我們佛教所說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體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靈空盪盪、磊落落,連生命都不執著,無私地奉獻給眾生,才真正是積極救世的大無畏精神哩!有些世間的學者,只理論上講什麼公而忘私,卻不能從本質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夠做到完全忘我呢?

不思善,不思惡,也並不是斷掉思想,弄得善惡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惡當中,不起任何貪愛、執著。

菩提不在遙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們生活的世間,是最平凡的東西。

一個勤奮修行的出家人,也許能夠不貪愛世間的財、色,但很難斷除對佛法、經典的執著。這也是貪欲,必須鏟除!菩薩應以空盪盪,無所得的本心,來領悟佛學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諦。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佛眼看世界,一切眾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凈佛身的顯現!山河大地處處都是美妙的道場。

差別,僅僅是人心的取捨。

禪,不是純自然主義,禪者反對放任自流,更強調人的主動性與能動性。我們人,作為自然之子,棄惡揚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規律,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禪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於此!

佛的知見,也就是覺悟的知見。佛就是覺。覺分為四種,開啟覺的智慧,顯示覺的智慧,領悟覺的智慧和深入覺的智慧。如果聽到開導啟示就能深入到覺的智慧中,這就是覺悟的智慧,自己的覺心、本性也因此得以顯現出來。所謂佛的智慧,實際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沒有其它的佛。人們往往是自己掩蓋了本性的光明,迷戀於各種表面現象,受自己情慾的干擾,心甘情願地受物慾的驅使。所以我佛釋迦牟尼才假借種種方法苦口婆心地講說,規勸人們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確的認知和見解,就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這就開啟了佛的智慧。

禪,不可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奧妙,也無法用文字來表達。一切經書,包括《法華經》,都是佛陀教導我們開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順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並非明月。你若是僅僅研究手指的粗細、長短、顏色,永遠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學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執著於經典。你如果用這樣的心態持誦《法華經》,那麼,一切妙法就會像蓮花一樣,自然而然地從你的口中生出來!(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誦讀《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只知道字面意思)

你的本性就猶如虛空一般,空無一物可見,這就叫正見;了無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沒有什麼青黃顏色,也沒有大小長短,但見空空靈靈,清清凈凈,覺體圓明,即是見性成佛,也就是如來知見。

佛祖釋迦牟尼在《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說,真正的佛是無相的,學佛之人不可執著於外在的形象而迷失了自心,我們禮拜的應該是自性本具的天真佛,而不是這些泥塑、木雕的偶像。

業障在你心中,我怎麼能給你消得掉?若是你得了病,我能替你吃葯嗎?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要知道,老鼠不去貓窩里偷吃,不在貓爪子上拉屎,知道避開危險,正是它有佛性的證明。它與我們人類一樣,都有肉體與心靈上的煩惱,也想遠離、消除這些煩惱。這種避苦趨樂、尋求解脫、嚮往平安、愉悅的心性,正是眾生佛性的顯現。這也就是說,老鼠本來具有佛性。

C. 六祖慧能

當時的僧人不能理解為什麼是一個南方人而且是後來的慧能拿走了衣缽。

如果凡夫有很高的認識和覺悟,也就不會被稱之為凡夫。

還是看不破,放不下 故而要修行。

人都是一樣的。對僧人的要求也不能太高。他們是正在修證身口意的人,不能用佛菩薩的標准來要求。

也不是追殺六祖,只是要會衣缽而已。

當被追上時,六祖為其開示,破其無明。對方不也是十分的恭敬。可見是無明所致。不要說成電視劇的情節。

D. 六祖慧能傳法之地在哪

六祖慧能(638~713)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縣)。慧能於公元672年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學法。慧能初見弘忍,弘忍便問他﹕「你是那裡人? 來這里求取什麼 ?」慧能回答﹕「弟子世嶺南人,來到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聽了仍隨口說﹕「你世嶺南人,哪裡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分。」這才使弘忍微微吃驚。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絕,就安排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慧能樂於從命,終日舂米,幹得歡快。當時弘忍的徒眾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個月之後,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但慧能沒資格參加,因為他只是干雜事的。神秀是眾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慧能聞聲來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許可,於是他高聲念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給叫去,為慧能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並為他的安全著想,親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時機,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分講出來,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慧能來到嶺南,渡過了15年的隱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間(676年),在廣州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為他剃發,授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不久慧能又從廣州到了曹溪寶林寺﹕在這里,慧能正式「開山」傳法。這時候,他在禪宗的地位得到確立,被稱為「六祖大師」。而神秀則在北方傳法。從此,南北分流,形成禪宗的南北兩派。武後、中宗召請,終不赴京。禪宗自初祖以來,無頓漸之分,自六祖慧能開啟頓門,嗣後並成為禪宗的正統。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後支派並起,成為唐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或作惠能。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為《六祖壇經》。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圓寂,弟子將其遺體應回曹溪,法相一直保持至今。禪宗 -- 特重禪觀,不重教理,自稱教外別傳。以菩提達摩為初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後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強調漸修,南宗主頓悟。弘忍圓寂後,北宗神秀大闡宗風於長安、洛陽。中唐以後,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並形成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五家。但宋朝以後則僅存曹洞、臨濟二脈。或稱為佛心宗。

E. 六祖慧能把法傳給了誰,禪宗還會有七祖嗎

自六祖後,唯傳心印,不傳衣缽,禪宗法脈流傳至今不斷,禪宗後分五宗,分別為曹洞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和溈仰宗,雖分五宗,確同一心印,法脈相承,燈燈相續

六祖惠能大師春秋七十有六,二十四歲得傳衣,三十九歲出家,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證悟者四十三人,開悟者不計其數。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永鎮寶林。

曹洞正宗法脈源流

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

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優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頁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四祖師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東土中華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葯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岩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價大師

曹洞宗派

曹洞第一代良價祖師

二世雲居道膺大師

三世同安道丕大師

四世同安觀志大師

五世梁山緣觀大師

六世大陽警玄大師

七世投子義青大師

八世芙蓉道楷大師

九世凈因自覺大師

十世青州希辯大師

十一世大明僧寶大師

十二世玉山師體大師

十三世雪岩慧滿大師

十四世萬松行秀大師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師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續派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十六世 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 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 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寬大師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強大師

(以上為少林寺住持和尚傳燈時期)

(以下為少林寺宗門法嗣傳燈時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師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師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 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 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 二二代凈魁大師

三七世 二三代真禮大師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師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師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恆大師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盤大師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師

四三世 二九代釋貞緒大師

四四世 三十代釋素喜大師(原少林寺首座、名譽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原少林寺名譽方丈)、釋德政禪師(中嶽嵩山少室寺開山僧)、釋德相、釋德揚禪師、釋德建禪師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下傳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禪師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下傳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現少林寺方丈)、永國法師(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禪師(魚山梵唄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傳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師(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師、延芫法師、延飛法師、延印法師。



F. 六祖慧能傳奇

「惠能(638-713)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其禪學思想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偉大革命,他所開創的南宗禪後來成為中國禪宗的代名詞,禪宗也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中的主流。惠能是廣東新興人,青少年時代家境貧寒。一天,他去集市賣柴,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忽有所悟,便問誦經人:「此經從何處得來?」誦經人答:「蘄州黃梅弘忍禪師處。」 於是決定去參禮五祖。
惠能來到湖北黃梅,在寺院里做擔水、舂米等雜務。數月後,弘忍物色繼承人,讓弟子各寫一偈。惠能的偈得到弘忍的贊賞,並得到了其衣缽傳授。後來惠能回到南方隱跡,「混農商於勞侶」。大約十六年後,惠能來到廣州法性寺,當時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檠經 ,清風吹動旗幡,聽眾中二僧爭論,一說風動,一說幡動。惠能則說,既非風動,也非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印宗法師聽言,即把惠能延至上席談論佛法。見惠能出語不凡,契理契機,不禁問道:「早聽說黃梅衣法南來,莫非就是你嗎?」惠能出示弘忍所傳法衣,公開了自己的嫡傳身份。於是惠能在法性寺正式剃發出家。兩個月後開始升座講法。
後來,惠能移住曹溪寶林寺。在那裡教授徒弟,宣講禪法,盛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主張,一時信徒雲集,影響愈大。武則天、唐中宗曾先後召其入京,均被婉拒。惠能本人無著作,弟子法海將其在大梵寺的講法內容記錄整理成(《壇經 。惠能禪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識心見性」和「頓悟成佛」。前
者是心性本體論,說明「心」、「性」是眾生成佛的依據;後者是宗教修行方法論,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惠能認為,人的「心」、「性」即為佛性,因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說人的本性是清凈無染的。「人性本凈」;「但能離相,性體清凈」;「自性常清凈」;「佛性常清凈」。他所謂的清凈,是指那種除去了煩惱、痴迷染污而達至的純真、清潔、寂靜的狀態。人的本性、本心本來就沒有煩惱、迷妄,可以說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其次,惠能雖然強調眾生自性清凈,本自具足,但這是從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上來說的。現實的人與佛還是有區別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覺,眾生即佛」。眾生雖然本性是佛,但由於心迷不能自悟,所以捨本逐末,遺失本來,這就是為什麼眾生只能是現實的眾生而不是現實的佛。要脫離苦海、解脫成佛,還必須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轉悟,返本歸真。既然惠能在心性論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麼在修行方法論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說:「善知識,見自性自凈,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須自修」。要覺悟解脫,應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體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遺其內而執其外。
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惠能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一是無念為宗。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所謂「無念」就是去除人們的執著,使心靈達到自由自在、通達無礙的解脫境界,而並非要人停止任何意念活動。二是定慧等學。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提倡一種活潑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禪法。三是頓悟成佛。就是「識心見性」。「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強調只要一念覺悟,即可頓入佛地。

G. 中國禪宗中,有沒有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慧能的故事集包括一些傳奇故事在哪裡能找到

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慧能的故事集,其中包含了六位祖師大德的故事,太龐大了。你不如一個一個地看會更好。達摩祖師的《達摩四論》是最具經典的文章。如要看得輕松易懂一些,推薦收看台灣蔡志忠的漫畫動話集《禪說》,非常貼身的禪宗動漫。

H. 六祖慧能傳是不是佛教經典書籍

不是,屬於人物傳記。六祖慧能的《壇經》才是佛教經典書籍。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六祖壇經》還主張唯心凈土思想。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惠能反對離開世間空談佛法,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I. 小說 六祖慧能發表在小說月報哪一期

小說六祖慧能發表在小說月報哪一期?沒有看過這本小說,不知道發表在哪一期。

J. 《六祖慧能傳》和《六祖惠能傳奇》哪本寫的更好

最好找一部 某個法師講的《六祖法寶壇經》。既可以參照原經,也可以看到其中的故事講述。主要的是有法師的對經的解釋可與原文參照。

閱讀全文

與六祖慧能傳奇小說免費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德東有聲小說迅雷下載 瀏覽:653
關於道的好看小說 瀏覽:181
有本小說主角叫無萊 瀏覽:528
手機寫小說圈子如何設許可權 瀏覽:366
免費怪醫聖手小說下載 瀏覽:780
七月的夜的完結小說 瀏覽:776
重生與華爾街有關的小說 瀏覽:352
小說官梯那個是免費的 瀏覽:117
總裁爹地要雄起小說 瀏覽:253
秦時明月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776
帶腦子的玄幻小說 瀏覽:423
小說主角叫什麼劍明 瀏覽:599
冷酷總裁好殘忍百合戀語小說 瀏覽:4
惡魔很傾城有聲小說 瀏覽:234
古代小說中女主掩蓋自己的美貌 瀏覽:110
漂洋過海來看小說txt 瀏覽:343
男主從小就養女主的總裁小說 瀏覽:826
小說主人公顧歡的小說 瀏覽:174
古風言情關於白錦小說 瀏覽:104
新浪免費小說下載txt電子書 瀏覽: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