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文學的發展背景
背景
1、信息時代的來臨
進入世紀,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中國正在空前地邁向一個信息時代。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注6)公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上網用戶人數達五千八百萬人,網民總量居世界第二。網民結構更趨優化,網民信息消費追求品質,上網行為趨於理性。而付費網民的出現並逐步增多當屬今年中國互聯網業最重大的變化。與互聯網迅猛發展相一致,以網路為平台的網路原創文學也有著令人吃驚的發展。各大大小小的文學網站或網路文學頻道彷彿雨後春筍一般映入網民的視野。資料顯示:全球有中文文學網站3720個,中國大陸有以「文學」命名的綜合性文學網站約300個,以「網路文學」命名的文學網站241個,發表網路原創文學作品的文學網站268個,小說網站486個,詩歌網站249個,散文網站358個,發布劇本的75個,發布雜文的31個,發布影視作品的529個。其他各類非文學網站中設有文學平台或欄目的網站共有3000多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號稱「四大門戶網站」的搜狐、雅虎、新浪和網易(注7)等大型綜合性網站都開辟了「文學」視窗,登錄大量的文學名著和網路原創作品,提供了豐富的文學信息,它們在文學平台設置、欄目鏈接、文學容量和信息更新等方面,都為許多專門的文學網站所不及。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時代的來臨為網路原創文學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使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正因為互聯網所提供的平台,網路文學才有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面,才被眾多的網民所熟悉和接受。網路在拉近科技與人們距離的同時,也拉近了文學與人們之間的距離,一句話,「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的預言和夢想之所以實現,皆因我們處於信息時代。只要擁有一台電腦和電話線(寬頻當然不用說),只要不是文盲,無論這個人是何職業,在哪裡就職,都可以從事創作,作品的質量暫且不論,畢竟寫作水平因人而異,不分性別與年齡、種族與民族。而這似乎成就了網路原創文學「大眾化」與「多元化」取向的最根本原由。
2、社會生活:因網路而改變
電腦和網路的普及改變了社會的現代化步伐,使之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在全方位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路,網路儼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電子商務、電子郵件、自動化辦公、信息搜尋等等。同時,網路也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工具,像在線游戲、媒體播放、到虛擬社區「灌水」等等,其中「灌水」由於能夠滿足網民們內心發泄與創作的需要,因而越來越多地成為一種網路應用的趨勢。在網上,由於作者可以是匿名的,發表的內容可以天馬行空,不必顧及別人的看法和意見,網民們可以自由地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當然這種表現是豐富多樣的,既可以是平鋪直敘的描述,也可以模仿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因為,在網上,沒有資深的編輯為作品把關,沒有評論家對你的作品戳戳點點,只有一個「斑竹」,就是這個「斑竹」,倘若你不是以色情、反動、變態的文字去刺激他,他是不會對你做任何反應的。從這種角度講,正是互聯網寬松的寫作環境,以及人們休閑的心理使網路原創文學更多地以不一而足的藝術形式關注當下、關注生活,這也是「灌水族」的生活,同時也是許許多多網民的生活。
感想:
應該說,網路文學審美價值的當下性與網路藝術形式的多樣性特徵是網路原創文學逐漸走向成熟的一種表現,而它的大眾化取向則更多的與其本質和內在性質相關。透過近幾年網路文學作品的變遷,可以看出網路文學日益成長為貼近大眾、反映大眾的文學,是當代文學「民間化」向度的延續和發展,其迅猛的發展態勢使之成為當代文學研究難以迴避的現象,甚至說成為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過分。同時,由於自身的傳播學特徵,網路文學也為文學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這也是網路文學之為網路文學的意義所在。
㈡ 網路小說的故事背景設定,包含哪些內容
首先要看什麼類型 如果是玄幻的話會復雜一點 比如修仙 可以參考已知設定做細微改動 ,也可以自己按照想法設定世界觀。
㈢ 網路小說飛速發展的原因
網路發展快速,相應的,網路文學也就興盛。
比如,網路游戲。這些都是帶動起來的。版
至於樓上的,權別忘了你為什麼喜歡上網,因為網路的普及。它就是個火車頭,跑的快,跟著的車廂自然就快。小說嗎,數量、質量沒變過,因為有了網路,才把五湖四海的小說整合在了一起,推導作用很明顯。
以上。
㈣ 身邊小說的產生背景
創造社同人所謂的「身邊小說」是鄭伯奇在評論郭沫若、郁達夫、張版資平、成仿吾、張定璜等權創造社同人的小說時首先提出的,稱他們的小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寄託小說,一類是身邊小說。
在談到郭沫若的小說時,鄭伯奇解釋說,身邊小說就是「自己身邊隨筆式的小說」,「在後一類中(即身邊小說)也有用第三人稱而比較客觀化的,像《落葉》《萬引》《葉羅提之墓等》,但依然是抒情的色彩很濃厚」。

㈤ 小說飄產生的社會背景
《飄》所講述的是一個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愛情故事。
《飄》展現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動亂的社會現實,以「亂世佳人」斯嘉麗為主線,描寫了幾對青年的愛情糾葛。斯嘉麗年輕貌美,但她的所作所為顯示了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某些本質特徵:殘酷、貪婪、自信;為了振興家業,她以愛情和婚姻作為交易,三次婚姻沒有一次出於真心,所以仍無法得到夢想的愛情,糊塗的她發現今生至愛時,愛又離她而去……。
米切爾以「生存」一詞作為《飄》的主題,這當然指的是人類在社會大動盪中如何生存。美國南北戰爭摧毀了喬治亞乃至整個南方的經濟,黑奴重新獲得自由,昔日奴隸主養尊處優的好時光隨風而逝,飄得遠遠的。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放下臭架子,努力奮斗,不然只有死路一條。難怪連亞蘭大上流社會的中堅分子也不得不降貴屈尊,賣糕餅的賣糕餅,趕馬車的趕馬車。為表現這個主題,米切爾還向讀者描述了美國南方的許多迷人之處,生動再現了美國喬治亞州內戰時期、重建時期的生活。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美國南方的風土人情、社會時尚、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特徵。所有這些都表現了一個傳統社會的崩潰瓦解,人們又如何應付這場社會巨變的艱辛過程。
小說《飄》虛寫戰爭,實寫戰爭對人類心靈的影響的;也不簡單的是對上個世紀的「生動刻畫」或者南北方關系的歷史探討,其關鍵好象還是斯嘉麗們的心靈——對人類生活的探索靠幾個活生生的如斯嘉麗一般的人物來完成了。
㈥ 網路小說興起的原因
恩 這個問題因為我感興趣 所以談談自己的觀點1 首先不得不說 是網路的大發展 中國的網路技術 從90年代後 才有了長足的進步 特別是在2000年後 網路逐漸開始普及 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網路和電話一樣 也成為了家庭和學習的必備品 這就為網路語言 網路交流 網路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石 網路小說 可以說是傳統文學小說的一個另類 但是卻也屬於其中的一個外延的形式 那麼 在各個領域深入同化 並不斷的交流融合的過程中 文學語言藉助網路平台而成為一種新的語言的大趨勢已經來臨 網路語言 就是新的時代的語言和新型小說的生力軍2寫作形式的變化和發展 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手稿方式 在一定的程度上 和80 90一代的成長的環境是有關系的 當代 這個X0後的說法已經被很多人廣泛的接受了 90的非主流不論知道其內核否 都已經承載了一種新的文化 和代表著更新的方向 對於小說藝術的多元化 也是一種更加明確而新鮮的創造3題材的增加 視野的開闊 品味的差異性 而歷史的發展 總是在一定的思潮下 不斷的向前推進的 比如我們中國文學70年代的傷痕文學的所謂稱呼 就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誕生出來的一個新的雛形 而現在 新的小說樣式和新小說的字樣 就不再陌生化 西方的主流文學越來越影響到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並且我們在吸收和學習中 也不斷地在保留傳統中國古典文學優勢的基礎了 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那麼 網路小說 就是生力軍或者是後起之秀簡單地說這么多吧 自己的感覺而已 不論對錯 只是一種選擇
㈦ 網路小說生成器的產生背景
網路小說生復成器是2012年11月網上出現的制一批「神器」,只要輸入小說要素,系統就能生成出對應文字,從衣著、頭飾、招式、門派到人名,任君信手拈來,為不少網路寫手微博熱議。這種技術化寫作,實際上是創作主體的技術活動代替了審美活動,技術思想取代了審美思想,技術意識超越了生命意識,它遵循的是一套技術的美學,創作主體是按照一種技術思想的程序去思考文學作品的生產和創作的,它把技術性的思維擴展和延伸到文學藝術的寫作中,文學所訴求的思想、描寫的意象、展開的意境聯想、語言的使用和形式段落的安排,都被納入了一套技術化的程序之中。「網路小說生成器」代表著一種技術文化的力量,這種技術對文學的抑制、擠壓,很可能會使我們的創造力和精神活動降低為技術的層次。文學藝術所依據的人的創造個性和精神的原動力,正面臨著被這種技術文化摧毀的危險。尤其是在這個文化和精神日益技術化、數字化的今天,已經出現了許多自我失落和失落對象的途徑。這種技術化下的文學寫作的逐漸變質,可能正是這樣的一種結果。

㈧ 一些網路小說火的原因
1、從網路文學的發展抄上說,網路小說在最近幾年很大的發展,電腦和網路的普及以及價格上的優勢使網路小說能夠迅速而廣泛的傳播。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越多越多藉助於手機、電腦等看小說,大量的讀者是小說的作者也有許多追求利益的空間。
2、現在的網路小說中,以奇幻類、情感類、穿越類最為受歡迎,因為這些小說虛幻地構造出一個理想中的世界,加上英雄沖鋒殺敵、抱得美人、拯救世界等等情節,能夠吸引富於想像力的青年,滿足激情的釋放。
另外,特別應該提到的一點,現代社會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失業、急躁的追逐利益、價值觀紊亂等等都對網路小說有促進作用,因為沉浸在小說中可以暫時消除現實中的無奈,獲取精神的上的愉悅。
3、其他媒體的促進作用,電視電影的普及也是大眾也樂於接受和尋找相關題材的小說閱讀,促進了其發展。
以上從一些普遍意義和深層方面解釋網路小說的普及,關於具體亮點提問者可以自己去閱讀具體的小說來發現。(本人學識有限,僅解答到此,如有錯漏,多包涵!如許引用請告知。)
㈨ 網路書店產生的原因和背景
產生背景
1、1990年 物聯網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售機—— Coke Machine。
2、1999年 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路國際會議首先提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個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時最早提出來的。提出了結合物品編碼、RFID和互聯網技術的解決方案。當時基於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准,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逗Internet of things地(簡稱物聯網),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輪華夏物聯網熱潮的基礎。
感測網是基於感知技術建立起來的網路。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感測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感測網。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路國際會議提出了逗感測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地。
3、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感測網路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4、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西亞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逗物聯網地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 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逗物聯網地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感測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根據ITU的描述,在物聯網時代,通過在各種各樣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種短距離的移動收發器,人類在信息與通信世界裡將獲得一個新的溝通維度,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接擴展到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溝通連接。物聯網概念的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際電信聯盟2005 年以物聯網為標題的年度互聯網報告。然而,ITU的報告對物聯網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
㈩ 小說風波產生的時代背景
魯迅的短篇小說《風波》是以( B.1917年張勛復辟事件)事件為社會歷史背景 .
文中老出現辮子一詞就是張勛復辟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