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說《青春之歌》詩歌朗誦稿
青春是一首歌
一首動聽高亢嘹亮的歌
歌聲中記載著曾經的激情豪邁澎湃
青內春容是一列永不回頭的火車
她載著我們一路前進卻不能後退
青春是一個美夢
少男少女心中最恬美的夢
青春是一條清澈的小河
歡快的流淌著卻不知疲倦
青春是一道彩虹
用七色的調色板
描繪出人世最美的一瞬間
青春是一朵盛開的鮮花
用最熱烈的顏色
演繹著熱血青春的風華正茂
青春是天上的一顆流星
美麗的一瞬卻永恆一萬年
青春是一本日記
翻過那一頁頁的記載
那曾經閃動著青春的樂符
卻不勘歲月的磨煉
發黃的頁面消失了鮮活的顏色
珍惜青春吧朋友們
等你要惋留她時
她卻不留痕跡地悄然離去
來的轟轟烈烈走的毅然絕然
因為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生命只有一次
青春只有一回
『貳』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有幾個主題,分別是怎樣的
主題思想
《青春之歌》通過女主人公林道靜從一個個人主義、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改造和成長為一個共產主義戰士,小說著力敘述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成長史」。在無產階級革命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必須經歷一個「 再鍛煉、再教育和再改造」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向無產階級學習,逐步克服自身的階級屬性所帶來的弱點,才有可能成長為無產階級戰士。小說以愛國青年為先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作為重點描寫的事件,刻畫了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時刻所經歷的生活道路和他們的思想風貌。他們中間有忠於黨的事業、無私無畏的無產階級優秀的知識分子代表盧嘉川、林紅、江華;有苦悶彷徨而又執著追求最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知識青年王曉燕、許寧等;有追求個人名利走整理國故道路的「老夫子」余永澤;也有走向時代反面的甘於沉淪的知識分子如叛變投敵的戴愉、貪圖物質享受而墮落自滅的白莉萍等。這些成功的藝術形象豐富並深化了主題,給人以激勵以警策。[10] [11]
《青春之歌》小說抓住「愛情」這一人類千古不變的主題,採用中國文學作品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兩種古老模式演繹了林道靜和三個男人不同尋常的愛情故事。林道靜同餘永澤的愛情,是典型的才子配佳人,「小姐落難,公子相救」,具有強烈的羅曼蒂克色彩。盧嘉川堅毅勇敢、英俊瀟灑、談吐不凡,集革命和才氣於一身,他的出現打破了林道靜愛情天平的平衡。他是革命英雄,她愛屋及烏也投身革命。相對於思想落後,立志靠讀書謀個好職業、過上安穩富足生活的余永澤,以國家民族安危為已任的盧嘉川愈發顯得神采飛題、形象高大。他同林道靜完成了「英雄美人」的結合。盧嘉川被捕犧牲後,「英雄」的角色由江華來續演。江華更加成熟穩重,他不可遏制地愛著林道靜,她也沒再猶豫地接受了他的愛。如果說林道靜與盧嘉川的愛情是精神的結合,那麼她與江華之間的愛情則更多地建立在革命和生活中相互扶持的基礎之上。《青春之歌》不是一部單純的愛情小說,作者為美好的愛情披上了革命的面紗,將真切感人的愛情置於革命斗爭的宏大背景之下,以女性知識分子特有的敏感細膩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的愛情生活。[
『叄』 小說《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楊沫。《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肆』 小說青春之歌作者是誰
楊沫
『伍』 對小說《青春之歌》應該如何認識。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是作家楊沫(1914-1995)的代表作,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
描寫了「九一八」事變至「一二九」運動時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的過程。但因以在當時被視為小資產階級的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所以作品問世後,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有人在「左」的觀念支配下對作者、作品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指責作者並沒有讓林道靜「得到徹底的改造」,說「書中充滿了小資產階級情調」,「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把自己的作品當作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表現來進行創作的」。還批評說:「作品沒有很好地描寫工農群眾,沒有描寫知識分子和工農的結合,書中所描寫知識分子,特別林道靜自始至終沒有認真地實行與工農大眾相結合。」雖然茅盾、何其芳等名家都寫了為《青春之歌》辯護的文章,但「左」的批評還是令楊沫對《青春之歌》作了較大修改。為了使林道靜的轉變更加合乎所謂情理,更有說服力,特意加寫了林道靜去農村「與工農相結合」的七章。楊沫的這種做法和修改後的《青春之歌》又引起了或肯定或否定的兩種不同意見的爭論。「文化大革命」中《青春之歌》被定為毒草,作者被打成反革命作家。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作者和作品才得以平反,重見天日。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並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林道靜是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道靜從不屈服於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後投入時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敘述,形象地展現「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由於作者善於將人物放在尖銳激烈的斗爭旋渦中加以刻畫,善於通過不同人物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來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徵,善於將人物的外貌描寫和心理刻畫巧妙地結合起來,善於通過富有性格特色的細節來描寫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善於將人物性格的變化與人物命運遭遇的變化結合起來描寫,通過所有這些努力,不僅使林道靜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豐滿,真實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盧嘉川、江華、林紅、余永澤、戴瑜、王曉燕、白莉萍等顯得個個活脫生動,性格鮮明,雖然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類型化的痕跡,但仍能顯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藝術功力。《青春之歌》正是通過對林道靜個人命運、遭遇和歸宿的描寫,通過對當時形形色色各種類型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描寫,既反映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又提煉出革命的思想主題。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斗爭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說。
《青春之歌》發表於1958年,他是一曲歌頌黨、歌頌革命的贊歌。小說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一歷史時期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北平學生運動為背景,通過林道靜這個知識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所經歷的艱苦歷程,形象地揭示了在階級斗爭、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識分子的覺配和分化,展示了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歷史道路,表明了青年人只有走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道路,只有把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才是惟一正確的道路。
『陸』 小說《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是___作為她的引路人的人物形象有___、___、___。
林道靜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道靜從不屈服於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後投入時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敘述,形象地展現「九
『柒』 小說《青春之歌》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楊沫的長篇小抄說《青春之歌》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作者以30年代的生活作為寫作素材,全書以主人公林道靜的經歷作為描述的線索:抗拒養母為她安排的做官太太的道路,逃離家庭;在北戴河屢遭挫折對前景絕望的時刻,得到余水澤的救助;當時的抗日烽火和學生運動的感召,盧嘉川、江華等共產黨人的階級啟蒙教育;使林道靜認識到余永澤的平庸、自私,在政治道路上出現分歧而與之決裂;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成為無產階級的革命者。故事發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之間。這個時期的社會動盪不安,構成人物生活道路選擇的決定性因素。
『捌』 為什麼《青春之歌》作為紅色小說有戀愛描寫
論作為紅色小說《青春之歌》里的戀愛描寫
上世紀50、60 年代「政治第一,文藝第二」的社會觀、文藝觀造成的政治話語、革命話語主導了一切,政治意識形態規范了文學秩序。「十七年」文學都打上了「紅色」的烙痕,《青春之歌》也籠罩著這層革命紅色光環。
從當時的閱讀實際效果來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動一代青年讀者的不是林道靜成長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潛文本中所隱蔽的林道靜與三個男人的愛情故事,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長久藝術生命力的內在奧秘。上世紀90 年代到現在流行的「紅色經典」熱潮也為我們重新解讀《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機。
拋開革命故事的外殼,作家楊沫有意識採用中國傳統小說敘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兩種古老模式來演繹一個不尋常的愛情故事,因為「愛情不僅反映著人的自然的情感和欲求,也反映著個體獨特的情感方式、性格稟賦以及對人生的體悟,雖然它同時也映射著一定歷史階段的倫理規范和道德觀念,但愛情畢竟是一種個人性很強的情感,蘊含著豐富的人性內容」。
一、「才子佳人」愛情模式
文本開篇就展現了一幅典型的才子佳人愛情畫卷,具有強烈的羅曼蒂克色彩。小說描寫了女主人公林道靜因為反抗家庭包辦婚姻離家出走,來北戴河尋親不遇,想投海自殺,「小姐落難,公子相救」,她被北大才子余永澤所救。尤其是林道靜剛出場就透著佳人的美麗、憂愁和孤單:不久人們的視線都集中到一個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著用漂亮的白綢子包起來的南胡、簫、笛,旁邊還放著整潔的琵琶、月琴、竹笙,……這是販賣樂器的嗎,旅客們注意起這行李的主人來。不是商人,卻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學生,寂寞地守著這些幽雅的玩藝兒。這女學生穿著白洋布短旗袍、白線襪、白運動鞋,手裡捏著一條素白的手絹,———渾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沒有同伴,只一個人坐在車廂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動也不動地凝望著車廂外邊。她的臉略顯蒼白,兩只大眼睛又黑又亮。這個樸素、孤單的美麗少女,立刻引起了車上旅客們的注意,尤其男子們開始了交頭接耳的議論。……
從林道靜渾身衣者打扮和隨身所帶物件,讀者定會聯想到言情小說中的佳人形象,而且還是一個多才多藝失落的佳人形象。佳人落難才子相救,文本中楊沫用了很長的篇幅細致入微地描寫了林道靜與余永澤相識、相愛的過程。余永澤調動他的淵博的文學知識,通過朗誦海涅的愛情詩的浪漫打動了她,並且他們在一起談論托爾斯泰、雨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談曹雪芹、魯迅、馮沅君的《隔絕》,余永澤的大學生身份和浪漫情調吸引了落難的林道靜,他們在海濱相戀、相愛了。在林道靜的眼裡,余永澤是「多情的騎士,有才學的青年」,在余永澤眼裡,林道靜是「含羞草一樣美妙少女」,「自從在海邊第一次看見這個美麗的少女,他就像著迷似的愛上了她」,二人一見鍾情,林道靜得到了她渴望得到的溫暖。一切順其自然,他們雙雙墜入愛河,開始同居組建幸福的小家庭,過著平靜而甜蜜的日子。小說至此完成了才子佳人愛情模式。
但作者楊沫又將筆鋒一轉使二人的愛情來點考驗。從第十一章起,盧嘉川進入了林道靜的視野,並使她的愛情天平發生了嚴重傾斜。盧嘉川是北大學生,是革命分子,有著「高高的挺秀身材」、「聰明英俊的大眼睛」、「濃密的黑發」和「和善的端正的面孔」的外貌,在眾多場合中表現出堅毅、沉著和勇敢。林道靜第一次與盧嘉川見面時就「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談吐和瀟灑不羈的風姿吸引的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林道靜對盧嘉川是本能的異性相吸,沒有任何外在因素。林道靜愛上了英俊瀟灑的革命英雄兼才子的盧嘉川而離開了余永澤,這並非是余永澤信奉胡適,林道靜嚮往共產主義,即政治的分歧,道不同不相與謀。因為林道靜當時壓根兒不知道共產主義的真諦,她是完全被盧嘉川個人魅力所吸引。第二次在朋友家見到盧嘉川,聽到他在學生集會上充滿激情的精發言,他說話時的機智敏銳的樣子,都引起了林道靜極大的興趣。他給林道靜帶來了新鮮的知識、青春的希望與奮斗的激情,使這個愛幻想的女孩子對盧嘉川更加著迷,林道靜也使一向不怎麼與女人交往的盧嘉川主動與其交往。
他們的愛情不知不覺開始萌發。關於這一點,林道靜並不承認,但事實是客觀存在的。小說寫道,余永澤從老家回來,進門的第一眼,發現他的道靜變了,「他進門的第一眼,看見屋子裡的床鋪、書架、花盆、古董、鍋灶全是老樣兒一點沒變,可是他的道靜忽然變了!過去沉默寡言、常常憂郁不安的她,現在竟然坐在門邊哼哼唧唧地唱著,好像一個活潑的小女孩。尤其使他吃驚的是她那雙眼睛———過去它雖然美麗,但卻呆滯無神,愁悶得像塊烏雲;現在呢,閃爍著歡樂的光彩,明亮得像秋天的湖水,裡面還彷彿盪漾著迷人的幸福的光輝」。「『看眼睛知道在戀愛的青年人。』余永澤想起《安娜·卡列尼娜》裡面的一句話,災禍的預感突然攫住了他」 。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無獨有偶,盧嘉川的朋友羅大方也發現盧嘉川愛上了林道靜,陷在情感的困惑中。只不過二人在被別人的質問下都不承認。林道靜與盧嘉川談話時是喜悅的,甚至心裡是慌亂的,這些都證明她已愛上了他。盧嘉川喜歡與林道靜接近,並且見不到她時關心她,並為此事感到苦惱,這也明顯說明他愛上了她。只不過二人都沒有當面表白而已。另外林道靜移情別戀愛上盧嘉川有一種犯罪感,畢竟余永澤對她有恩情。她無論如何都是難以逃避這種譴責的,況且她曾經的確愛過余永澤,所以在決定離開時,「這種感情,像千絲萬縷伴著她」,「希望就這樣和余永澤湊合下來。」直到她最後決心離開余永澤,還給他留下了這么一封寸腸欲斷的紙條:「永澤:我走了。不再回來了。你要保重!要把心胸放寬!祝你幸福。靜。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她徘徊躊躇了好一陣子,終於還是放棄了這份感情去追求真正的愛情。
二、「英雄美人」愛情模式
盧嘉川與林道靜的愛情模式是一種「英雄美人」模式。盧嘉川是革命英雄,林道靜愛烏及屋也投身於革命。其實在一九五九年劉茵曾經指出:「盧嘉川第一次給林道靜任務時,他們就是糾纏在這種感情中,在這個時候,我以為林道靜沒有更多地想工作,想到黨,而總想著盧嘉川,糾纏在個人的愛情激動里。」從這一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林道靜以革命作為幌子與盧嘉川談戀愛。至於林道靜最終走上革命道路,主要原因是盧嘉川被捕犧牲,但他是她靈魂中深愛的人,他的信仰也深入了她的骨髓。這一點作者通過林道靜對好友王曉燕的訴說,又通過她的詩篇來傾瀉她埋藏在她心底最熱烈的情感,表達美人對英雄的禮贊。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羅大方稱盧嘉川為清教徒,就是這個清教徒認為林道靜身上有一種倔強又純朴的美,他神不知鬼不覺地愛上了林道靜。他們之間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就是「英雄美人」的故事。女主人公還是那一個,「佳人」和「美人」之間無甚差別,而「才子」和「英雄」之間差別就大了。作者楊沫分別通過盧嘉川、余永澤兩人彼此對對方的外表印象的描寫來表現這一差異:「他(余永澤) 眼前閃過了盧嘉川那奕奕的神采、那瀟灑不羈的風姿,同時閃過了道靜望著盧嘉川時那閃爍著的快活的熱情的大眼睛,他又忍不住被痛苦和忿恨攫住了。盧嘉川站在門邊,靜靜地看著余永澤那瘦骨崚崚的背影———他氣得連呢帽也沒有摘、頭部的影子照在牆上,活像一個黑黑的大圓蘑菇。他的身子呢,就像那細細的蘑菇柄。」在與余永澤的對峙中,盧嘉川以他那男性特有的魅力壓倒猥瑣的余永澤。很明顯,在這里「美人」與「英雄」的結合,比起「佳人」與「才子」的續存更具有時代的魅力。
但是盧嘉川與林道靜二人正欲捅破這層朦朧的關系時,盧嘉川不幸被捕犧牲,英雄美人的愛情故事還沒有講述完,於是英雄的角色便有第三個男子———江華來擔任。江華也是一個革命者,在文本中他的政治地位似乎高於盧嘉川,他比盧嘉川朴實、老練、穩重。從他與林道靜接觸以來,他就愛著這個年輕熱情的女孩子。在得知盧嘉川犧牲後,他的感情如火山爆發一樣不可遏制,他「還從來沒有被這樣強烈的愛情沖擊過。他忍耐著,放過了多少幸福的時刻。可是現在他不應當再等待了,不應當再叫自己苦惱、再叫他心愛的人苦惱了。」他果斷地向林道靜表明了心跡,他愛她並希望她嫁給他。雖然林道靜的愛情只屬於那個英雄盧嘉川,可是盧嘉川已經犧牲了,況且江華像盧嘉川一樣優秀,甚至比盧嘉川還要優秀,這一點從文本的敘述就可以看出來。第七章寫南下示威的總指揮李孟瑜即江華的表現比盧嘉川更成熟,更具革命性來凸現他的英雄氣概,此時的盧嘉川儼然成了一個配角。林道靜最終接受了江華,是因為江華深愛著她。道靜直直地注視著江華那張從沒見過的熱情的面孔。他那雙蘊藏著深沉的愛和痛苦的眼睛使她一下子明白了,什麼都明白了。許久以來她的猜測完全證實了。這時,歡喜嗎?悲痛嗎?幸福嗎?她什麼也分辨不出來、也感覺不出來了。她只覺得一陣心跳、頭暈、腳下發軟……甚至眼淚也在眼裡打起轉來。可是,她不再猶豫。真的,像江華這樣的布爾塞維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熱愛的,她有什麼理由拒絕這個早已深愛自己的人呢?小說文本敘述到這里,林道靜與盧嘉川在精神上,與江華在生活上完成了英雄美人的愛情模式。
毋庸置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文學創作從來都不可能完全擺脫所處時代的影響。楊沫所在的時代,中國社會生活正是以政治為核心的,文學作品的製作、出版、流通以及閱讀、批評等等,都受到國家政策的干預和控制。這一時期特別強調文學要配合和服務於政治,強調工農兵方向,忽視了文學自身的藝術規律,偏離了真實生活軌道。外部社會的多種因素尤其是國家政策的確會影響、制約甚至決定文藝作品的命運,但文藝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主要取決於文藝家的思想境界和藝術功力。
這正像楊絳所說:「小說家的世界觀往往不是經過自己有意識的思辯、精密的分析和批判後綜合起來的,裡面有偏見,有當時的主流思想,有個人切身經驗得來的體會等,感情成分很重」。《青春之歌》的魅力就在於楊沫將自己與張中行、路揚、馬建民三個男人的愛情故事的作為個人生命體驗,並且將這層個人生命體驗寫成經久不衰的作品。然而愛情是當時文學寫作的禁區,楊沫只有另闢蹊徑以革命作為小說愛情敘事的面紗,才能使《青春之歌》得以合法出版。拋開這層紅色面紗就能探究出《青春之歌》的「才子佳人」、「英雄美人」言情小說的愛情模式。楊沫正是以知識分子特有的細膩和敏感寫盡女知識分子的命運、思想、心理以及她的愛情生活,給建國後的文壇上帶來了新鮮的空氣。
『玖』 小說《青春之歌》詩歌朗誦稿
1.
致青春
你是蜷縮在嫩葉上的一點晶瑩甘露
你是暖風懷中婆娑的飄揚青枝
我想或者內你又像是容琴弦之間歡快的珠玉
還是百花深處的朵朵嬌嫩之蕊
2.
把雲彩喊回天空
六歲的秋天是多雨的秋天
我問姥爺:天上哪來那麼多的雨水
姥爺說:雨是雲彩變的
那一天,雨下個不停
地下的雨嘩啦啦地流
流到大街上 流進我家院子
深深的井水裡
雨停了……藍藍的天空
沒有一絲雲彩
天空沒有雲朵該會多麼寂寞
天空沒有雲彩就像媽媽沒有孩子
我爬在井口喊雲彩
不一會兒天空出現
七彩的雲朵……青蛙為什麼
總是在雨後鳴唱我想
它一定和我一樣是在雨後
喊回天空的雲彩
這是我在童年和青蛙
心照不宣的秘密
那一年的秋天我看到雨水
在雲朵上生長看到田野里的
小花向著天空向著天空中的
雲朵張開五彩繽紛的手臂
『拾』 王蒙的《青春之歌》是詩還是小說
青春之歌是復楊沫的吧制,王蒙的不是青春萬歲么?
青春萬歲的話,是長篇小說,但是有一首作為序的詩:
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是轉眼過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願迷離,像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軟,
多嚴峻的戰斗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並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