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本跟魔道祖師可以媲美的小說,不論類型,好看就成
六爻 by priest (p大的書,超好看,也是修仙的)
偏見先生 by 丘遲 (很好看啊,不是特別專長,但基調很輕松,屬算是娛樂圈文中的好文了吧。)
死亡萬花筒 by 西子緒 (這個文好看!就是有點恐怖。攻長得很好看,感情也是水到渠成的)
成化十四年 by 夢溪石 (文筆炸裂的好,劇情與感情並行,攻受都雙商在線,配一臉啊,感情不虐的!)
鳥盡良弓藏by 菜肉大餛飩(古風,微虐,文筆好,後面揭示攻受的真實身份時讓人感到劇情大反轉,強推)
二世祖和他的情敵 by domoto1987 (這個好看又帶勁兒,你懂的)
銅錢龕世 by 木蘇里(假和尚攻,世子受,文筆好,劇情好,強推)
② 丘遲的什麼著作堪稱六朝駢文的代
1、《與陳伯之書》
天監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臨川王蕭宏領版兵北伐,陳伯權之屯兵壽陽與梁軍對抗,蕭宏命記室丘遲以個人名義寫信勸降陳伯之。《與陳伯之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一封政治性書信。
2、與陳伯之書原文
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邪
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聖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將軍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談也。朱鮪喋血於友於,張綉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勛重於當世。夫迷塗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台未傾,愛妾尚在,悠悠爾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贊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傳之子孫。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③ 我真的江才郎盡了是哪本小說主角常說的一句話
江郎才盡,是一個成語。出自《南史·江淹傳》 (一說《詩品·齊光祿江淹》)。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才情減退。在句中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出處
版本一:唐·李延壽《南史·江淹傳》
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雲為宣城太守時罷歸,始泊禪靈寺渚,夜夢一人自稱張景陽,謂曰:'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淹探懷中得數尺與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盡。'顧見丘遲謂曰:'余此數尺既無所用,以遺君。'自爾淹文章躓矣。又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版本二: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
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
本段成語典故
傳說南朝時期,有位少年名叫江淹,家境貧困,讀書刻苦,自小寫得一手好文章,人稱江郎。江郎吟詩寫文時文思泉湧,常有奇言佳句出現,漸漸成為名噪一時的文學家。江郎曾任宣城太守,當他罷職回家的時候,停船在禪靈寺,夜裡他夢見一個自稱張景陽的人說:"以前我送給你一匹錦緞,現在該到還我的時候了。"江淹遂從懷中抽出幾尺錦緞,那人很生氣,說他把錦緞剪裁得快沒了。正在埋怨,見丘遲(當時一文人)站在旁邊,張景陽便對丘遲說,"剩下這幾尺,也做不成什麼了,就送給你吧。"還有一次,江淹在涼亭午休,又夢到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我的筆放在你那裡多年了,現在應該還給我了吧。"江淹隨即向懷中一摸,竟真的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就把筆歸還郭璞。經過這兩個奇特的夢境以後,江淹寫起詩文來,就再也沒有名言佳句了。
④ 丘遲的梁書文載
丘遲,字希范,吳興烏程人也。父靈鞠,有才名,仕齊官至太中大夫。遲八歲便內屬文,靈鞠常謂「氣骨似我容」。黃門郎謝超宗、徵士何點並見而異之。及長,州辟從事,舉秀才,除太學博士。遷大司馬行參軍,遭父憂去職。服闋,除西中郎參軍。累遷殿中郎,以母憂去職。服除,復為殿中郎,遷車騎錄事參軍。高祖平京邑,霸府開,引為驃騎主簿,甚被禮遇。時勸進梁王及殊禮,皆遲文也。高祖踐阼,拜散騎侍郎,俄遷中書侍郎,領吳興邑中正,待詔文德殿。時高祖著《連珠》,詔群臣繼作者數十人,遲文最美。天監三年,出為永嘉太守,在郡不稱職,為有司所糾,高祖愛其才,寢其奏。四年,中軍將軍臨川王宏北伐,遲為諮議參軍,領記室。時陳伯之在北,與魏軍來距,遲以書喻之,伯之遂降。還拜中書郎,遷司徒從事中郎。七年,卒官,時年四十五。所著詩賦行於世。
⑤ 求《偏見先生》by丘遲 百度雲
你好,我是大魚兒耽推。我這里有~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⑥ 丘遲的《與陳伯之書》翻譯
丘遲拜上,陳大將軍足下:(一向)安好,萬分榮幸。將軍的英勇是全軍之首,才能也是應世的豪傑。(您擯棄(庸人的)燕雀小志(及時脫離了齊國),仰慕(賢能的)鴻鵠高飛的遠大抱負(而投奔了梁王)。當初(您)順應機緣,(改換門庭),碰上了賢明的君主梁武帝,(才)建立功勛,成就事業,得以封爵稱孤,(一出門)有王侯們乘坐的(裝飾華麗的)車子,擁有雄兵,號令—方,又是多麼雄壯、顯赫!怎麼一下子竟成了逃亡降異族的(叛逆),聽見(胡人的)響箭就兩腿發抖,面對著北魏的統治者就下跪禮拜,又(顯得)多麼單劣下賤!
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邪!
(我考慮)您離開梁朝投靠北魏的當時,並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只不過是因為自己內心考慮不周,在外受到謠言的挑唆,(一時)執迷不悟(不辨是非)行動失去理智,才到了今天(叛梁降魏)這個(局面)聖明的梁朝廷(能)寬赦(過去的)罪過而重在要你立新功,不計較過失而廣為任用(人才),以赤誠之心對待天下之人,讓所有心懷動搖的人能消除疑慮安定下采,(這)您是都清楚的,不須我再一一細說了。(記得)朱鮪曾參預殺害漢光武帝的哥哥劉演,張綉曾用刀刺殺了曹操的愛子曹昂,光武帝劉秀並不因此疑忌(朱鮪),(反而誠心誠意地招降了他),魏王曹操(在張綉歸降以後)待他仍象過去一樣,況且,您既無朱、漲二人的罪過,功勛又見重於當代呢!誤入迷途而知道復返,這是古代賢明之人所贊許的(做法),在過錯還不十分厲害的時候而能改正,這是古代經典中所推崇的(行為)。皇上轉緩刑法申明恩德,(法網寬疏得)連吞船的大魚都可漏網;您家的祖墳未被損毀,親族戚屬也都安在,家中住宅完好,妻子仍在家中。您心裡好好想想吧,還有什麼可說的呢。現在,(粱)滿朝功臣名將都各有封賞任命,井然有序;結紫色綬帶在腰,懷揣黃金大印在身的(文職官員),參預謀劃軍、國大計;(各位)武將輕車豎旄旗,接受著保衛邊疆的重任,而且朝廷殺馬飲血設誓,(功臣名將)的爵位可以傳給予孫後代。唯獨您還厚著臉皮,苟且偷生,為異族的統治者奔走效力,豈不是可悲的嗎!
⑦ 丘遲《與陳伯之書》為什麼成為歷來勸降書的代表作,試就本片內容細加分析。
《孫子兵法》說:「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意思是使敵人全軍投降為上策,全部消滅乃是下策。丘遲的《與陳伯之書》,雖僅一封平常的勸降書,竟然化干戈為玉帛,使統兵近萬的陳伯之欣然歸降,何以竟有如此神奇的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能從陳伯之的實際出發,設身處地地為他權衡利用,喻之以義,示之以勢和動之以情。
一、喻之以義
信一開頭,便寫了陳伯之的才能、威望以及當年背齊歸梁的壯舉,為陳伯之今天仍能行義奠定了基礎。作者用前人評價李廣和李陵的譽辭「勇冠三軍,才為世出」來盛贊陳伯之,表明梁人並未因其叛梁降魏而輕賤他,使之得到安慰。接著回顧當年陳伯之背齊歸梁,是「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的順應歷史潮流的義舉,堪為識時務。言外之意,今天仍或效當年之義舉,叛魏歸梁。進而對比陳伯之在梁魏兩種不同的境遇(在梁之「壯」:「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轂,擁旄萬里」;在魏之「劣」: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既義正辭嚴地斥了陳伯之忘恩負義,叛國投敵的行徑,也暗中說明叛魏梁乃行義之舉,應該理直氣壯。
但作為罪孽深重的叛國者陳伯之,難免要憂心忡忡。作者便抓住了陳伯之的這一心理,以毫不在秋的口吻道出陳伯之降魏的不義之舉,只不過是「不能內察諸己,外受流言」而已,卸下其沉重的包袱。繼而明告梁武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的用人原則和「屈法申恩,吞舟是漏」的寬闊胸襟,並引用「朱鮪殺了漢光武帝的哥哥,而劉秀不咎既往;張綉殺了曹操的愛子曹昂和侄曹安,但曹操仍封他為列侯」等典故,使之確信歸梁之光明前途,以定歸梁之義舉。
二、示之以勢
信中除了讓陳伯之深明大義外,還從他的實際出發,切中肯綮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梁強魏弱。
先從現實上看,梁武帝聖明,使「功臣名將,雁行有序」:文官「佩紫懷黃,贊帷幄之謀」;武將「乘軺建節,奉疆之任」,結果「天下安樂」。接著又用「白環」、「矢」的典故,寫出梁朝享受天下納貢之廣;用夜朗滇池,朝鮮昌海「請職」「受化」的故事,極言梁朝聲威之壯,從而給陳伯之以心靈上的震動。
而北魏,竊據中原,「惡積禍盈」,加上內部相殘,離心離德,理應滅亡。值此形勢,陳伯之甘為異族鷹犬,實屬可「哀」!況且梁朝大軍即將「弔民洛邑,伐罪秦中」,「系頸蠻邸,懸首藁街」,陳伯之已處「魚游沸鼎,燕巢飛幕」之險惡處境,再比之慕容超姚泓雖強盛猶被斬首的事實,說明北魏註定要滅亡,逼使陳伯之就範投誠。因為「霜露所均,不孕異類;姬漢之邦,無取雜種」乃是大勢所趨。雖然作者的大漢族主義在今天看難免不可取,但在當時卻進而激發了陳伯之的民族自尊心,引導他明察時局,早日棄暗投明。
三、動之以情
在對陳伯之喻之以義,示之以勢的同時,作者還時時動之以情:國情、鄉情友情。
先談「國情」。作者在寫了陳伯之的處境之險以後,突然憑添一筆江南勝景的描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看似信手拈來,實乃作者獨運匠心,以勾起寄居在朔北沙漠中的陳伯之緬懷故國的情懷。進而又引起歷史上有愛國之心的廉頗、吳起「思趙將」和「泣西河」的故事,激發其思念故國的情緒和民族自尊心。
再說鄉情。作者不論是說理明義,還是擺勢言情中,都希望陳伯之「早勵良規,自求多福。」並且明告他梁武帝並沒有因他叛離梁國而誅九族,相反,其家乃是「松柏不剪,親戚安居,高台未傾,愛妾尚在。」這就使陳伯之既感受到梁武帝的恩德與仁義,又為作者產關切之情而感發涕零,棄魏歸梁。
總之,作者為了使陳伯之歸梁,揮舞如巨筆,雖然也採用梁時盛行的駢文,但四六言交錯有致,形式多變,使義、勢、情巧妙地融於體,「義」足以服人,「勢」足以驚人,「情」足以感人,收到了一紙書勝百萬兵的神妙功效。
⑧ 丘遲和《與陳伯之書》的資料
本文是丘遲寫給陳伯之的一封書信。陳伯之於南朝齊末曾為江州刺史,梁武帝蕭衍起兵攻齊,招降了他,任命其為鎮南將軍、江州刺史,並封為豐城縣公。梁武市天監元年(公元502年),陳伯之聽信部下鄧繕等人的挑唆,起兵反梁,戰敗後投奔北魏,為平南將軍。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冬天,梁武帝命其弟臨川王蕭宏統率大軍伐魏,陳伯之前來抵抗。時丘遲在蕭宏軍中為記室,蕭宏讓他以私人名義寫信給陳伯之,勸其歸降。丘遲在信中首先義正辭嚴地譴責了陳伯之叛國投敵的卑劣行徑,然後申明了梁朝不咎既往、寬大為懷的政策,向對方曉以大義,陳述利害,並動之以故國之恩、鄉關之情,最後奉勸他只有歸梁才是最好的出路。文中理智的分析與深情的感召相互交錯,層層遞進,寫得情理兼備,委婉曲折,酣暢淋漓,娓娓動聽,具有搖曳心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因此,「伯之得書,乃於壽陽擁兵八千歸降」。
本文是丘遲的代表作,更是一篇胎炙人口的招降文字,它是漢末建安以來言情書札的繼承和發展,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首先,本文在表現形式上成功地運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作者運用對比手法時並不呆板,而是注意變化。先用縱比,即在第一段將陳伯之當年歸附梁朝及今日投降北魏的不同境況進行比較,形成強烈的反差,於敘事之中寄寓褒貶之情,在對照之中蘊含勸戒之意,愛其所愛,憎其所憎,感情濃郁,態度鮮明。作者先熱情洋溢地稱贊陳伯之具有雄才大略和鴻鵠之志,在齊梁改朝換代之際,能順天應人,棄暗投明,建功立業,得到賢明君主梁武帝的信用,從而「開國稱孤,朱輪華轂,擁旄千里,何其壯也!」寥寥數語,就將陳伯之昔日在梁權尊勢重的顯赫聲威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這樣寫,其意在於勾引起陳伯之對已經逝去的榮華富貴的眷戀之情。接下來,作者轉換談鋒,筆含貶抑,字挾風霜,敘述了陳伯之反梁投魏後「聞鳴鏑而股戰,對彎廬以屈膝」的屈辱處境,以激發他對今日境遇的羞恥之心。昔日威風凜凜,沐浴皇恩,「何其壯也」!今日戰戰兢兢,卑躬屈膝,「又何劣邪」!兩相對照,涇渭分明,何去何從,怎能不引起陳伯之的深思呢?在這種縱比中,作者敘中含情,借事明理,通過強烈的對比,表明了自己的勸降意圖。再用橫比。即在第三段中將陳伯之與梁朝大臣的不同處境進行比較,勸其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及早歸梁。作者開始就擺出梁朝功臣名將的情況:文臣武將如大雁展翅,各居要位,各盡其責,文臣們能夠參與謀劃軍國大事,武將們乘車持節,擔當戍邊重任。他們都安富尊榮,竭力盡思,其爵位也能夠代代相傳。接著作者即斥責陳伯之:唯獨你厚顏偷生,為北魏集團奔走效命,猶如「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這難道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嗎!像陳伯之這樣的人,是很看重功名利祿和個人安危的,可以說,作者是揣摩透了陳伯之的心理,「投其所好」,通過對比敘述,意在喚起他對目前處境的不滿和不安,促使他產生棄魏投梁的念頭。如果說,以上是作者從小處著墨,運用縱橫對比的方法,著重圍繞著陳伯之自身的榮辱得失來說理的話,那麼,作者在文中還不忘從大處著眼,即在第三段與第五段中將北魏與梁朝作橫向比較,向陳伯之講明目前形勢:北魏統治集團內部勾心鬥角,自相殘殺,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而梁朝「皇帝盛明,天下安樂」,「白環西獻,楛矢東來」,四海歸心,八方世服,唯有北魏負隅頑抗,苟延殘喘。作者以高屋建瓴的氣勢總攬全局,從宏觀上指明梁朗蒸蒸日上,繁榮昌盛;北魏日暮途窮,朝不保夕。這就讓陳伯之清楚地認識到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古語雲:「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在這去就關鍵之際,作者講明形勢,曉以利害,怎能不令陳伯之三思而行呢?
總之,作者運用對比手法非常靈活,或縱或橫,或明比,或陪襯,騰挪跌宕,曲盡其意,筆頭始終圍繞著陳伯之的思想轉換,同時又迫使陳伯之的思想圍繞著他的筆頭而轉動,讓他心悅誠服地歸降梁朝。
其次,作者在勸降陳伯之時不僅曉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情理俱備,委婉含蓄,這也是本文在藝術上的一個突出特點。作者對陳伯之過去的所作所為了如指掌,對他現在的處境及內心矛盾也洞若觀火,考慮到他是個握有重兵的頭面人物,向他勸降,必須講究策略和方法,因此,作者對他離梁投魏的不光採行徑只略作點染,話說得很有分寸,認為他只是一時糊塗,聽信了流言,這實際上是為他開脫了罪責。作者推心置腹,坦城相談,既熱情地肯定了他的英勇和才幹,又客觀地指出了他不慎誤入歧途。作者對他的批評雖然是嚴肅的.但並不是金剛怒目式的厲聲呵斥,間多是情動肺腑的娓娓勸說,或講明梁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的寬大國策;或援引「朱鮪涉血丁友於,張綉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的歷史事實,以此表明梁朝招降的誠心實意,解除陳伯之的後顧之憂;或引經據典,開導他迷途知返;或用梁朝為安撫他而已經採取的措施:「將軍松柏不剪,親戚安居,高台未傾,愛安尚在」,以此進行感化;或筆蘸感情,描畫故國的秀美景色:「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以激發他思舊情鄉之情;或借廉頗思復為趙將,吳起望西河泣下之典故,說明不忘故國故土乃「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這帶著熾烈感情的詰問,發人深省,促人深思,既是勸陳伯之覺醒,又寄寓著作者的殷切期望。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居易《與元九書》),本文圍繞著「情」字作文章,注意遴選那些飽含情意的細節及相關的事物納入篇中,讓陳伯之感到丘遲處處是在為他著想,是在真心實意地幫助他棄暗投明,擺脫困境。全文濡染著作者熱愛祖國,挽救故人的以摯感情,具有盪氣回腸的感人力量。
本文雖是駢文,但用典較少,而且力求摒棄晦澀冷僻之典,盡量寫得明白曉暢,具體實在。全文基本使用偶體雙行的四六句式,但注意參差變化,具有音樂美及和諧的節律感。文章內容充實,感情真摯。作者突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克服了南朝駢文大多形式華美、內容空洞的弊病,而自出機杼,寫出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優秀駢文。今天讀來,仍能給我們以美的藝術亨受。
⑨ 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寫得很不錯,怎不收於《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由清代吳興祚審定並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當時為讀書人的專啟蒙讀物。屬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書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至於為啥不收《與陳伯之書》原因我覺得有如下幾點
一、他選編的只是部分文章,不可能把所有的好文章都收進去,只會選代表性文章
二、對於文章好壞的標准各人的觀點肯定有所差別,你覺得好的,別人未必覺得好
三、南北朝時候的駢文確實比較優美,但在很多朝代都因為其過於重視辭藻,過於浮華,缺失實在的內容而被批判,所以南北朝的古文在《古文觀止》里才很少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