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清有武俠小說嗎
金庸是現代人,明清還是有武俠小說的,比如七俠五義,楊家將之類的,以前是一些口口相傳的故事,或者是說書人的傳家之寶,以前的書本還是很貴重的,所以那時的讀書人也很受人尊敬
『貳』 揭秘:為什麼武俠小說中宋明清三個朝代登場最多
武俠小說:宋、明、清登場最多
宋朝的特點是處於盛世中的亂世,宋、金、遼、西夏等多個政治勢力並存,主角的經歷和家國天下的沉浮很容易聯系起來;明朝的優勢在於其大事件和大人物比較多,符合武俠小說的英雄情結;清朝由於時間較近,其歷史和皇族更容易找到史料,政權的爭奪等很容易成為武俠小說的題材
當代武俠小說,多數寫的是發生在古代的武林故事,於是朝代就成了武俠小說的最大背景。對於選取哪個朝代來講故事,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偏好。從金庸、古龍、梁羽生的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發現哪個朝代是武俠小說作家們的最愛。
在金庸的15部小說中,以先秦為背景的是《越女劍》;以宋朝為背景的有三部——《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以元朝為背景有一部《倚天屠龍記》;以明朝為背景的也只有一部《碧血劍》;以清朝為背景的則有五部——《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鴛鴦刀》,另外四部沒有朝代背景。
古龍的絕大部分小說沒有朝代背景,但一般認為這些作品的背景是明朝。在網路社區知乎上就有讀者指出:陸小鳳、楚留香、李尋歡很明顯是明朝人,如果他們有朝代背景的話,以這三個人為核心,《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等一系列作品也都只能發生在明朝。
在梁羽生的小說中,《白發魔女傳》《萍蹤俠影錄》等八部作品寫的都是明朝的事,以清朝為背景的作品則有十七部,如《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雲海玉弓緣》等。
這樣算來,宋、明、清是在武俠小說中登場較多的朝代。通俗文學史學者張玉秀對此解析說:宋朝的特點是處於盛世中的亂世,宋、金、遼、西夏等多個政治勢力並存,主角的經歷和家國天下的沉浮很容易聯系起來;明朝的優勢在於其大事件和大人物比較多,符合武俠小說的英雄情結;清朝由於時間較近,其歷史和皇族更容易找到史料,政權的爭奪等很容易成為武俠小說的題材。
『叄』 為什麼武俠小說都是唐宋元明清,不是漢朝
為什麼演義和武俠小說在元、明、清才得到大規模發展?因為演義也好、小說專也好,都是書籍屬,屬於出版物、印刷品。需要造紙術、印刷術得到大規模應用才能普及。
造紙術,東漢末年才成熟。
活字印刷術,北宋才成熟。
在這之前,只能在竹簡或者布帛上書寫,布帛在古代是重要物資,可以當貨幣用的,所有哪怕中國是紡織品大國,也沒有奢侈到用布帛來寫書的地步,至於竹簡,一本竹簡寫的《三國演義》樓主估計要找個專門的大倉庫來放。。。印刷也是同樣的道理,活字之前是雕版印刷,什麼是雕版?如果要印《黃帝內經》得把整本書十幾萬字一個一個刻在模板上。。。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工程量大、成本高,就很難普及,所有中國古代大部頭的書通常都是由官方、朝廷出錢主持印刷出版,而朝廷只會印刷對自己有用的書籍,比如醫書(黃帝內經、千金方等)、農書(齊民要術等)、工程書籍(營造法式等)、教育書籍(四書五經等)、歷史政治類書籍(漢書、資治通簽等),小說、演義等純屬娛樂的書籍對政府統治沒什麼用,自然不會花錢去印刷了。所有造紙術、印刷術的普遍應用是民間書刊、小說大發展的物質條件、硬性條件。
那麼在這有沒有演義小說呢?當然有,只不過要麼是手抄本、要麼是中短篇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