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亨利·詹姆斯的長篇小說有哪些
作者重要的長篇小說有《一個美國人》(1876、1877),《貴婦人的畫像》(版1881),《波士頓人》(1885~1886),《卡薩權瑪西瑪公主》(1885~1886),《波音敦的珍藏品》(1896),《梅西所知道的》(1897),《未成熟的少年時代》(1899),《聖泉》(1901)和後期的三部作品《鴿翼》(1902)、《專使》《1903)和《金碗》(1904)。
B. 亨利·詹姆斯的小說《波士頓人》主要講什麼
亨利·詹來姆斯的小說<波士頓人源>是一部被忽略和誤讀的小說.本文研究小說的敘事話語及其對人物行為、心理的影響,探討了直接話語、間接話語、自由間接話語在小說里出現的情況.通過解釋這些話語與言語行為的關系,論文提出,讀者讀到的這些語言學意思上的話語實際上也是權力話語,反映了復雜的人際關系,表現出強烈的慾望的沖突.作為現實主義小說,<波士頓人>獨特的語言特徵使它超越了現實主義小說比較直接的再現形式,具備羅曼司文學和現代派文學的特點;簡單地為小說貼上"現實主義"的標簽是頗不足取的.
C. 亨利·詹姆斯的小說有什麼寫作特點
詹姆斯的小說著重心理分析,講究小說結構。他的小說幾乎全是一個結構:即必定內有個重點,所有的線索容都向那兒發展;而且這些線索不是直接進行的,重點在中央,線索是圓圈,許多個圓圈錯落的圍繞著那個重點展開。到了小說結尾,詹姆斯已經將小說的中心問題所涉及的道德方面、倫理方面、感情方面等多種因素都發掘和反映出來了。
D. 亨利·詹姆斯的相關評價
亨利·詹姆斯開創了心理分析小說的先河,在他的筆下,出現了彷彿是迷宮般的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在《鴿翼》(TheWingsoftheDove,1902)中,他發掘了人物「最幽微,最朦朧」的思想和感覺,把「太空中跳動的脈搏」轉化為形象。在蘭登書屋(RandomHouse)1996年評選的20世紀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中,亨利個人就佔了三部。
像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那樣沉默寡言的小說家很少見。盡管他在寫給一位青年雕塑家的信件中透露出同性戀的傾向,但後人並無法肯定他們是否真的有過通常意義上的性生活。許多作家以放任著稱,詹姆斯則似乎因謹慎而揚名。相比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作家,例如英國的拉斐爾前派及其後繼者,法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和頹廢派詩人,詹姆斯鶴立雞群,因為他從無緋聞纏身。謹慎不但是他個人生活的最大特點,而且也體現在他的文學自信心上。他那洋洋灑灑達數卷的自傳、他的信件和他撰寫的前言只是隱隱約約地透露出自身藝術的主要動力和源泉。亨利·詹姆斯是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他的名聲與現實主義緊緊連在一起,他為現實主義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亨利·詹姆斯在新批評派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喻為「文學大師」、西方現代小說的先驅。詹姆斯提出的「意識中心論」對後來的「意識流小說」影響巨大。中篇小說是詹姆斯偏愛的一種「優美無比的」藝術形式。他認為把豐富多彩的內容納入少而精的形式,這是對作家的一種挑戰。詹姆斯滿懷激情地接受了這個挑戰,把中篇小說創作的造詣提高到一個前無古人的水平。亨利·詹姆斯對個人道德品質的濃厚興趣。這是深有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所懷有的人文主義傾向,而不是人們所熟悉的對貧苦大眾的人道主義同情。作者贊美優美而淳厚的品德,把個人品質高高置於物質利益甚至文化教養之上,個人品質和他人利益高於一切。
以歐洲人的眼光來看,詹姆斯是個跨越國界的「文學大師」,但他的藝術風格與馬克·吐溫的文學傳統背道而馳,所以他在世時,鍾情於他的美國讀者為數不多。馬克·吐溫酷愛富有鄉土色彩的民眾口語,詹姆斯則愛用晦澀難懂的副詞和長句,堆砌比喻,對話過分雕琢,意思含糊不清。因此,他和他的作品一度受到指責,直到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出現了「第二次文藝復興」時,作為小說家和批評家的詹姆斯才受到充分重視。他被公認為美國一位傑出的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家。
E. 求亨利.詹姆斯<小說的藝術>
其他的看下邊把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年4月15日- 1916年2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他的
F. 亨利·詹姆斯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亨利·詹姆斯,1843年4月15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父是百萬富翁,父親是宗教哲學家,哥哥威廉·詹姆斯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他生長在一個富有教養的家庭中,羨慕古老的歐洲文明,自幼往來於歐美之間,1875年起定居倫敦。1915年因美國一時未曾參加世界大戰,忿而加入英國籍。1916年2月28日於倫敦病故。
詹姆斯從小受教於家庭教師。1862至1864年在哈佛法學院求學,並與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威·迪·豪威爾斯相識。1864年開始寫作文學評論與短篇小說。1875至1876年在巴黎結識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莫泊桑、福樓拜、都德和左拉,以及英國作家羅·路·斯蒂文森等。他因殘疾未能在南北戰爭時服役,長期以來勤奮寫作,著作浩繁。191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1912年獲得牛津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稱號。1916年英國政府授予他最高文職勛章。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1905年開始,他曾用三年時間精心修訂他的《全集》(紐約版),共26卷(1907~1917),附有重要的序言18篇,詳細論述了主要著作的主題思想和創作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早期的多卷本作品集還有倫敦版的《亨利·詹姆斯故事集》14卷(1915~1919)和倫敦麥克米倫版的《全集》36卷(1921~1923)。他的小說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交往之間的問題;成人的罪惡如何影響並摧殘了純潔、聰慧的兒童;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藝術家的孤獨;作家和藝術家的生活等。這表明作家對個人道德品質的濃厚興趣,這是深有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所懷有的人文主義傾向,而不是人們所熟悉的對貧苦大眾的人道主義同情。作者贊美優美而淳厚的品德,把個人品質高高置於物質利益甚至文化教養之上,個人品質和他人利益高於一切。他的許多小說歌頌了純潔、寬宏、輕易委身於人而受騙的女主人公(《貴婦人的畫像》,《鴿翼》,《金碗》)。《波音敦的珍藏品》典型地反映了這種思想,女主人公是個貧寒的孤女,由於她有很高的鑒賞力,被指定為珍藏品的繼承人,但她蔑視物質利益,忠誠衛護對珍藏品一無所知的兒子的幸福而舍棄了自己的一切。教養和鑒賞力並非最高價值,作者稱許女主人公不為物質利益所桎梏的「自由精神」。在粗俗好利和文化教養之間,他寧取文化教養;但是在文化教養和「自由精神」之間,他寧取「自由精神」。文化教養深但心理復雜而陰暗的歐洲人,在作者心目中不及純真、慷慨、輕信的美國人,這是作者經常處理的主題。
作者重要的長篇小說有《一個美國人》(1876、1877),《貴婦人的畫像》(1881),《波士頓人》(1885~1886),《卡薩瑪西瑪公主》(1885~1886),《波音敦的珍藏品》(1896),《梅西所知道的》(1897),《未成熟的少年時代》(1899),《聖泉》(1901)和後期的三部作品《鴿翼》(1902)、《專使》《1903)和《金碗》(1904)。
《貴婦人的畫像》女主人公伊莎貝爾得到一筆巨額遺產後,拒絕一個美國資本家和一個英國伯爵的追求,偏偏看中一個僑居義大利的美國「藝術鑒賞家」奧斯蒙特。結婚之後,她發現自己受了騙,原來奧斯蒙特同她結婚是因為看中了她的遺產,但是,她沒有氣餒,而是「驕傲地」生活下去。
《鴿翼》寫另一個純潔、慷慨的少女米莉也落入了歐洲人的圈套。她的生活目標是慷慨許身,奉獻自己的一切,雖然最後發現了陷阱,但是對於她已經向之獻出愛情的男子並無怨言,終於贏得了他的愛情,使他深知代表愛情的鴿子的兩翼如何庇佑了他。
《專使》的內容稍有不同,它寫美國東部某鎮工業巨富的兒子在巴黎被情婦所迷,他的母親派遣專人從家鄉來到歐洲,勸說兒子回家繼承家業。這時兒子已非過去粗魯的少年,在情婦的影響下,他舉止儒雅,文質彬彬。於是這個專使全力支持情婦把他留在巴黎,並認為他此時的生活內容比在家鄉時大為豐富,諄諄囑咐他使生活更為豐富。這與他的母親的願望相反,於是她又另派了幾個專人來到巴黎,其中有一個能夠吸引兒子的美麗的少女,兒子其實很想順從母親的心願,第二批派來的專人看來是能夠完成使命的。
作者的著名的中短篇小說有《黛西·密勒》(1878),《艾斯朋遺稿》(1888),《真正的貨色》(1890),《小學生》(1892),《螺絲在擰緊》(1898),《叢林區獸》(1903),《快樂的一角》(1909),以及一組描寫作家、藝術家生活的中短篇小說。《黛西·密勒》是早期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篇,寫一個美國少女在歐洲的厄運,偏重於表現歐洲的風尚和美國習俗之間的矛盾。長住歐洲的美國人反映了歐洲的風格,他們不能接受黛西那樣比較粗俗、不拘禮節但心地還善良的商人的女兒。作者力圖對所謂的品德教養作出公正的評價。小說中那個愛慕黛西的長住歐洲的美國青年溫特伯思始終不以「公眾輿論」為然,反映了作者的觀點。小說文字流暢,是初期作品的風格。
《叢林猛獸》的內容與文風和早期的作品大不相同,題材和《專使》有相同之處。在《專使》中,主人公敦促青年要盡情地生活,使生活豐富飽滿。在《叢林猛獸》中,男主人公虛度年華,在過多的考慮和權衡是非中錯過了熾熱、真摯的愛情。他力戒自我中心主義,但仍為自我中心主義所束縛。作者揭示了一個受過高深教育而富有情操的男子最終的虛弱與無能為力。這部小說的文風十分復雜,多用冗長的句子,堆砌副詞和比喻,有猜謎一樣的對話,意思含混。
詹姆斯寫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評論文章,涉及英、美、法等國作家,如喬治·艾略特、斯蒂文森、安東尼·特羅洛普、霍桑、愛默生、巴爾扎克、喬治·桑以及屠格涅夫等。文集有《法國詩人和小說家》(1878),《一組不完整的畫像》(888),《觀感與評論》(1908),《有關小說家的短評》(1914),《筆記與評論》(1921)等。他的游記有《大西洋彼岸素描》(1875),《所到各地圖景》(1883),《在法國的一次小小旅遊》(1885),《在英國的時候》(1905),《美國所見》(1907),《在義大利的時候》(1909)。自傳三篇:《童年及其他》(1913),《作為兒子與兄弟》(1914),《中年》(1917)。
詹姆斯曾被英國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譽為「描寫優美的良知的史學家」,但他對政治和社會缺乏深刻的認識,偶然涉獵,也反映了他的保守的思想,他甚至諷刺、嘲笑進步的民主運動。他無視道德品質的社會根源,很少描寫社會環境;對上流社會雖然認識很深,而且經常持批判態度,對下層人民則所知甚少,而且對人對事懷有許多精神貴族的偏見。他的文章風格和他的思想境界是一致的;特別在後期作品中,往往句子又長又復雜,大量使用副詞,力求細密、准確、恰如其分地反映思想感情的深處。他在藝術手法上多有創新,例如所謂「角度」的方法,即他認為作家不可能無所不知,只能通過作品中一個有洞察力的人物的「角度」敘述故事、鋪展情節。
詹姆斯的小說著重心理分析,講究小說結構。他的小說幾乎全是一個結構:即必定有個重點,所有的線索都向那兒發展;而且這些線索不是直接進行的,重點在中央,線索是圓圈,許多個圓圈錯落的圍繞著那個重點展開。到了小說結尾,詹姆斯已經將小說的中心問題所涉及的道德方面、倫理方面、感情方面等多種因素都發掘和反映出來了。詹姆斯在資產階級文壇獲得很高評價,被稱為「小說藝術的巨匠」。
G. 亨利·詹姆斯的簡介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 1916年2月28日、享年73歲),英國-美國作家。他出身於紐約的上層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位自食其力的有錢的哲學家和空想的宗教家,兄長威廉·詹姆斯是美國第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最有影響的哲學家。詹姆斯的童年是在紐約市度過的,但詹姆斯本人在12歲時隨父母去歐洲並長期旅居歐洲。他的父親要求他接受豐富的美感教育,帶他去參觀畫廊、圖書館、博物館和劇院,涉足英國、瑞士和法國等地,歷時4年。他沒有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但迅速的掌握了法語,並開始閱讀法國文學作品,完全接受了歐洲舊的環境的熏陶。他從小就意識到傳統社會結構的復雜性。青年時代,他對文學和創作的興趣更加強烈。他在美國和歐洲之間數次奔忙,立志從事文學創作,並在成年初期漸露端倪。他跟家裡經常通信,保持密切的聯系。他善於社交,熟識文藝界許多當代文人,不少人成為他的知己。對19世紀末美國和歐洲的上層生活有細致入微的觀察。但他一生未婚,詹姆斯是同性戀者。他與同時代的美國女作家伊迪絲·華頓保持著長期的友誼。他的感情生活豐富,創作熱情旺盛,寫出了許多傳世佳作。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他的小說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之間交往的問題;成人的罪惡如何影響並摧殘了純潔、聰慧的兒童;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藝術家的孤獨,作家和藝術家的生活等:這表明作家對個人道德品質的濃厚興趣。
詹姆斯著作有長篇小說《一個美國人》、《華盛頓廣場》《一位女士的畫像》、《鴿翼》、《使節》、《金碗》等。中短篇小說有《黛西·米勒》、《阿斯彭文稿》、《螺絲在旋緊》、《叢林猛獸》以及一組描寫作家、藝術家生活的中短篇小說如《真東西》、《地毯上的圖案》等。詹姆斯寫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評論文章,涉及英、美、法等國作家,如喬治·艾略特、斯蒂文森、安東尼·特羅洛普、霍桑、愛默生、巴爾扎克、喬治·桑、福樓拜以及屠格涅夫等。有自傳三種行世:《童年及其他》、《作為兒子與兄弟》和《中年》。
亨利·詹姆斯開創了心理分析小說的先河,他的筆下,出現了彷彿是迷宮般的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在《鴿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中,他發掘了人物「最幽微,最朦朧」的思想和感覺,把「太空中跳動的脈搏」轉化成形象。
20世紀初,詹姆斯接連發表《鴿翼》、《使節》和《金碗》3部長篇小說,使他的創作達到高峰。在蘭登書屋(Random House)1996年評選的20世紀百佳英文小說中,詹姆斯就憑借這三部小說榜上有名,且都排名靠前。這些小說大多頌揚美國資產階級高尚的品德。它們基本以人物微妙的內心活動為主,有時冗長煩瑣 ,並顯得晦澀難解。詹姆斯的作品還有《波士頓人》、《卡薩瑪西瑪公主》、《美國人》、《波英頓的珍藏品》等。除小說外,還寫過一些重要的文學評論以及劇本、游記等。詹姆斯被譽為西方現代心理分析小說的開拓者。
H. 亨利·詹姆斯的主要作品
《時刻戒備》 Watch and Ward(1871)
《羅德里克·赫德森》Roderick Hudson ()
《大西洋的輪廓》Transatlantic Sketches (1875)(游記)
《美國人》The American (1877)
《黛西·米勒》Daisy Miller (1878)(中篇小說)
《歐洲人》The Europeans (1878)
《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1880)
《一位女士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 (1881)
《法國掠影》A Little Tour in France (1884)(游記)
《波士頓人》The Bostonians (1886)
《卡薩瑪西瑪公主》The Princess Casamassima (1886)
《阿斯彭文稿》The Aspern Papers (1888)(中篇小說)
《悲慘的繆斯》The Tragic Muse (1890)
《蓋伊·湯姆威爾》Guy Domville (1895)(劇本)
《被凌辱的伯頓》 The Spoils of Poynton (1897)
《梅茜所知道的》What Maisie Knew (1897)
《螺絲在擰緊》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中篇小說)
《在籠中》In the Cage (1898)
《尷尬年月》The Awkward Age (1899)
《聖泉》The Sacred Fount(1901)
《鴿翼》The Wings of the Dove (1902)
《使節》(或譯:奉使記)The Ambassadors (1903)
《叢林猛獸》The Beast in the Jungle (1903)(中篇小說)
《金碗》The Golden Bowl (1904)
《英國風情》English Hours (1905)(游記)
《美國掠影》The American Scene (1907)(游記)
《義大利時日》Italian Hours (1909)(游記)
《過去的韶光》The Sense of the Past(1917)(未竟長篇小說)
《象牙塔》The Ivory Tower(1917)(未竟長篇小說)
I. 亨利詹姆斯的小說理論是什麼
這部小說大致講述了講述的是13個學生的研究揣測和學習歷史的故事,其回他的...看下邊把
亨利·詹姆答斯(Henry James, 1843年4月15日- 1916年2月28日),英國-美國作家。
他出身於紐約的上層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老亨利·詹姆斯是著名學者,兄長威廉·詹姆斯是知名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詹姆斯本人長期旅居歐洲,對19世紀末美國和歐洲的上層生活有細致入微的觀察。詹姆斯是同性戀者。他與同時代的美國女作家伊迪絲·華頓保持著長期的友誼。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他的小說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之間交往的問題;成人的罪惡如何影響並摧殘了純潔、聰慧的兒童;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藝術家的孤獨,作家和藝術家的生活等:這表明作家對個人道德品質的濃厚興趣。這是深有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所懷有的人文主義傾向,而不是人們所熟悉的對貧苦大眾的人道主義同情。作者贊美優美而淳厚的品德,把個人品質高高置於物質利益甚至文化教養之上,個人品質和他人利益高於一切。
J. 亨利詹姆斯的小說中譯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80年代出版過《阿斯彭文稿》,《黛西·米勒》也有多個版本,包括在多個中篇小說選集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過《華盛頓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