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茶館》賞析
新版話劇《茶館》觀後記 新版《茶館》劇照中學時語文課學習老舍的《茶館》選段的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能有機會親眼看一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出,更不會想到實現這個願望竟然還是在國外。帕薩迪納市的交通讓我們耽誤了一點第一幕的開頭,實在有些可惜,但是我們很快就被話劇強大的感染力深深折服。去之前稍微復習了一下《茶館》的劇本,看起來不會太吃力。 不知老舍先生是不是第一個想到用茶館這樣的地方作為一個舞台來反映一個社會的風貌和沖突的,我看過其他一些小話劇也有類似的構思。而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時光,它所反映的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的點和面,而是加入了縱深的時間軸,那是一個立體的時代的變遷。從第一幕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到第二幕二十年後的民國,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後的抗戰勝利之後,茶館里的人隨著時間老去,茶館里發生的事情雖然有著各個時代鮮明的特徵卻又與前後絲絲相扣;情節無論是情理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事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還是扼腕嘆息,都恰到好處的折射著一個時代的風貌。 一個社會可以被老舍先生縮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館之中,在這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場的三個主角——王掌櫃、秦二爺和常四爺,除了掌櫃是在每幕都出場串起一個個故事之外,松二爺和常四爺的生活變遷反而被放在了幕後。但是仔細咀嚼這幾個人的遭遇,其實恰恰是最能反映那個動盪年代中人們的無奈。王掌櫃處處小心,處心積慮經營著裕泰茶館,到頭來茶館還是要被霸佔而無奈自盡;秦二爺年輕時強干氣盛,一心要實業救國,最後一生的家業被政府沒收化為灰燼;常四爺為人耿直愛打抱不平,卻因為一句「大清國要完了」坐牢,出獄之後自食其力卻仍然潦倒不堪。這三個人的經歷就是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的最好寫照,雖然筆墨不多,卻最深切的讓人感到那個時代下人們的無奈。 劇中的大腕演員也不少,話說回來很大程度上我也是沖著那幾個演員去的,濮存昕演的常四爺,人物耿直磊落的性格呼之欲出;何冰演的劉麻子,反面角色壞的恰到好處;梁冠華演的王掌櫃,雖不是於是之當年的瘦高形象,卻把人物精明到有些油滑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宋丹丹演的康順子,橫跨五十年時間,從被賣給太監作老婆的小姑娘,到追隨兒子革命而去的老太太,塑造了一個善良堅定的勞動婦女的形象。但是我覺得最出彩的算馮遠征演的松二爺的角色,膽小怕事但是心地善良,處處如履薄冰卻放不下面子自食其力,他塑造的這樣一個舊貴族的形象讓人忍俊不禁又嘆息連連。 這次演出沿用了老導演焦菊隱的布景設計和結尾處理。把茶館的日趨破敗在細節之中展現出來,而結尾處由三個老頭拋紙錢作升華更是給全劇以點睛之筆。說到結尾,常四爺在結尾處說了一句話——「我是愛我們的國的,可是誰來愛我呢?」這句話不禁讓我想到含冤自盡的老舍先生,他也是懷著對新生活無比的熱愛創作下這么多傳世之作,可是這樣熱愛生活才華橫溢的一個人卻被逼投湖了卻一生。他的遭遇和他劇中常四爺說的那句話是多麼的相似!想到這些,我的淚水不禁濕潤了眼眶。亂世之中,誰能倖免? 《茶館》之所以是經典,不僅在於老舍非常了解舊社會,還在於即使在今天看這個戲,每個觀眾也會不同程度地有所聯想,所以這次的演出版本不求完全一模一樣,只希望觀眾能產生不同的思想活動。
⑵ 《駱駝祥子》和《茶館》都是老舍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嗎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獲》雜志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
⑶ 老舍 茶館 哪個版本 好看
老舍的《茶館》是解放後的作品 不存在後期修改的問題 基本上對版本沒有太多要求 人民出版社的就可以
如果不常讀劇本 可以考慮看電影版的話劇《茶館》 都是老演員 相當經典 其中很多關於老北京的禮節、風俗都是老舍本人在拍攝現場進行指導的
⑷ 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主要講的是什麼
《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
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於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茶館》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4)茶館小說好看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劇本》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的文章,說明了《茶館》是怎麼寫的:「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師等職;192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講師,此間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長篇小說。
1930年回國,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並寫出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和短篇小說《月牙兒》等。
新中國成立後應召回國,創作了《龍須溝》、《茶館》等23部話劇和長篇小說《正紅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盡。
⑸ 《茶館》這部書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老舍的舞台劇《茶館》早已問世了大半個多新世紀,科學研究它的人十分多,僅從其主題風格看來就會有三種較為時興的叫法:一是吳懷斌、曾廣燦的「安葬三個時期」說,它是最「權威性」的也是現階段被大夥兒認可的叫法;二是周光凡「悼念被舊社會斷送的美好的事物」說;三是洪忠煌的「抨擊人民劣根」說。這三種見解毫無疑問有他們的有效之處,可是仔細地科學研究這一部經典,融合創作者寫作《茶館》的本意、寫作觀念轉變過程及其那時候的時代背景看來,小編覺得老舍寫作這一部內容跨過半世紀的著作,其文字自身在抨擊人民劣根的與此同時,大量的則是以中華民族性情潛在性的能量發掘中,尋找中華民族轉型發展的理想化之途。
那麼如何來表述那樣的必須 ,老舍並沒有採用他所善於的小說集來表述,只是選用了戲劇表演。老舍自身曾說過,以一部分勞動者目前的文化水平而言,小說閱讀或許是多少也有艱難。但是聽戲也不那麼不便。我眼中的自己近期並不大寫網路小說,而愛寫戲劇表演的另一緣故。從而我們可以看得出老舍是愛民、熱愛祖國的。說他愛民,他隨處以人為本。依據那時候群眾的具體情況造就一些廣大群眾贊不絕口、善於接納的文藝創作。如新中國成立十年來,他關鍵把墨筆放到台本上。說他熱愛祖國,他想根據戲劇表演這一種「從入門到精通」的方式來表述一種觀念,來發揚一種精神實質。
老舍是一個擁有 明顯的責任感的文學家,他的小說集、台本對民俗文化開展了多層面,多方位的探尋,不論是抨擊、憐憫、贊頌,力透紙背的是一顆赤城的熱愛祖國的心,而他寫作中厚實的時代氣息、時代感,獨特的民族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更顯其與眾不同的寫作個性化。僅有了解了他那一顆崇高的心的情況下,大家才會發覺《茶館》的真正目的是想轉型發展擁有 五千年古代文明的中國和振興民族大業。
⑹ 老舍的《茶館》是話劇還是書
我幫你查了,《茶館》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局面。老舍茶館同時還是一真實茶館,常年都有演出,你可以去卓越票務上買票去觀看。
⑺ 在老舍的《茶館》這篇小說中,有什麼細思極恐的情節嗎
有好多讓我們深思的地方,讓我們一想起再與今天做一下對比,真的好多事都讓我們接受不了,特別當時清朝的那些法律。
許多老百姓就被活活的餓死,老百姓們是不敢怒也不敢言,在當時幾乎遍地都有耳目,稍有一句話說的不對就會被砍頭,在許多時候老百姓們通過眼神交流,我們細細一讀就感到令人打寒顫,要是發生在如今社會自己該怎麼辦。
⑻ 談談《茶館》的主題
茶館》作品剛發表,就有劇評家批評過:「這個戲……對舊時代的某些舊人卻有過多的低回憑吊之情。」這部作品融入了老舍相當程度的「低回憑吊之情」,應當說是事實,問題是,這種情感是否就是多餘的或者不健康的呢?劇作家「憑吊」了不為丑惡時代所容的優秀文化,「憑吊」了苦苦掙扎而終於落敗的善良人物,我們只要尊重歷史,是不難體會老舍對這些憑吊對象的價值認定的。一,「葬送三個時代」的寫作目的 3幕話劇《茶館》是老舍1956至1957年間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共和國建立之後的17年裡,老舍寫小說很少,卻寫了不少的戲。寫《茶館》之前,1955年他寫了話劇《春華秋實》,1956年寫了話劇《西望長安》,在《茶館》之後,1958年寫了《紅大院》、1959年寫了《女店員》和《全家福》……《茶館》跟這些配合時事政治的作品,在題材、風格以及創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樣,他重新寫起了解放前寫慣了的「陳年往事」。 二,用寫文化來寫社會 《茶館》要把舊中國的社會變遷演給觀眾看。可是,老舍對政治不大熟悉,這限制了他直接寫社會政治變遷的能力。於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會文化變遷,來折射社會政治變遷的幽微。我們都清楚,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政治,都從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社會的政治性質總會或明或暗地作用於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著的種種政治信息,傳遞給人們。所以,通過寫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來反映這個時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藝術作品反映社會可行的途徑。《茶館》恰恰體現了老舍選擇了這一創作途徑所獲取的藝術優勢。 一方面,醜陋的東西四處滋生蔓延。另一方面,民族傳統文化里頭有價值的東西,在那樣的年頭當中卻活不出來,甚至要走向毀滅。第3幕,評書名角兒鄒福遠、京劇演員衛福喜和飯庄名廚明師傅,各自述說自己如同性命般珍惜的藝術和技藝,都是朝不飽夕,岌岌可危。明師傅是一個人能「辦一、二百桌滿漢全席的手兒」,到頭來,為生計所迫,變賣了所有的廚具家什,給監獄里犯人蒸窩窩頭去了,因為「現而今就是獄里的人多呀!」鄒福遠道出了這些藝人和手藝人的極度苦悶:「這年頭就是邪年頭,正經東西全得連根兒爛!」
⑼ 電視劇《茶館》好看嗎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的領導對該劇的創作拍攝一直極為重視,將該劇視為一項重大的、國家級文化精品工程來進行運作,為其組建了強大製作班底,力爭將《茶館》打磨成為一部中國電視劇史上的經典傳世之作。 該劇主創陣容強大。為保留老舍先生劇本的原汁原味,由具有深厚京味文化根底的作家葉廣芩擔任編劇,由陳寶國主演。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老舍先生選取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的三個歷史階段,透過茶館這一窗口,呈現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死沉浮,折射出整個社會的變遷;描繪了一幅近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畫卷。 39集電視劇改編者葉廣芩將原著進行了更深廣的挖掘,使人物更立體,事件更生動。相當不錯
⑽ 求老舍小說《茶館》
已發,請注意查收(⊙o⊙)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