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樓夢好看嗎
好看!
先說她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化內涵是相當豐富。裡面出現的大量的詞牌,曲牌,還有電視版裡面還有我們現今國粹京劇的前身---崑曲。看這部文學作品首先就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
再則,紅樓夢裡面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也是使人感動的。
紅樓夢有別於其它幾部名著,她描寫了很多的女性,而且每個女性的性格各異,其中不乏很多至情至性的女中豪傑,如尤三姐,史湘雲;也不乏滿腹才情的賢惠女子,如薛寶釵,林黛玉。每位都令人印象深刻。
紅樓夢的歷史價值也是非常高的。這與她的作者曹雪芹的畢生經歷有關,他家原是官宦之家,後牽扯到政治斗爭中爾家道中落。大起大落的人生使他對封建社會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也是當代紅學家為什麼熱衷於研究《紅樓夢》的原因了(曹雪芹所在的朝代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間)。
2. 放假老師要求看書,我想看紅樓夢,但是一開始就覺得無聊不好看,但覺得那種玄幻小說又很好看,我現在是真
不知道你現在在上幾年級呢?反正我在上大學之前也看不進去 但我的很多高中同學就覺得很好看 看了好幾。如果你是在看不進去,你可以每天給自己定任務,只看一兩章,別看太多。紅樓夢比較長,所以要有耐心,當你真正看進去之後,就會覺得很好看了。堅持就是勝利。等你長大了再回頭看幾遍,也會覺得很不錯呢
3. 為什麼許多人看《紅樓夢》看不下去
絕不是裡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和個人的性格有關,《紅樓夢》是有很高的技術價值,但有的人就是不能認真看進去(我估計應該是男生多包括我自己),這類的文學作品需要有耐心、細心去體會作品所反應的故事境界,分析社會背景…
推薦有時間看一下,當你開始關心裏面人物事情的時候就會看下去的。
《紅樓夢》(前八十回 曹雪芹,後四十回高鄂)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敘述和描寫就像生活本身那樣豐富、深厚、逼真、自然。《紅樓夢》在藝術表現上普遍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鮮明對照的兩個世界:一是以女性為中心的大觀園,這是被統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這是統治者的世界。作者還常常拿一個人對兩件事的不同態度對比,拿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態度對比,在對比中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隱秘,表達作者的愛憎傾向。《紅樓夢》善於處理虛實關系,它實寫而不淺露,虛寫而不晦暗,創造出一個含蓄深沉的藝術境界。作者善於運用春秋筆法,也就是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比如將王夫人對林黛玉的憎惡寫得十分含蓄。《紅樓夢》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長篇小說。它以一個貴族家庭為中心展開了一幅廣闊的社會歷史圖景,社會的各階級和階層都得到了生動的描畫。《紅樓夢》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學史上是罕見的。
4. 我感覺~~我沒看過紅樓夢,但感覺不好看!(你們覺得呢)
一部《紅樓夢》,流傳至今,仍有無數人對其愛不釋手,經久不衰,可堪經典之典範。我想原因絕非作者是誰;《紅樓夢》中的建築、音樂、葯方等的描寫;《紅樓夢》是否作者的自傳,或者影射歷史。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族譜、建築書籍、樂譜、醫術、史書等也肯定讓極多的人愛不釋手,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筆者本人甚不喜歡對文學作品做如此之研究。最能打動人的是情感,不是理性。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作者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訴諸文字,讓讀者產生共鳴,而情感和生命的體驗是永恆的,因而文學作品也會因其感情的真摯和生命體驗的真實而獲得永恆的價值。
筆者以為,《紅樓夢》是有著永恆的價值的。《紅樓夢》之所以會令無數人愛之若狂,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她能夠令人感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紅樓夢》之所以能夠感動人就在於她的無論從基調到故事、人物命運、情感、人生觀等等都是悲劇性的,還有那些由細節、瑣事描寫所產生的真實感。
在這個世界上,最感人的是悲劇。人的一生本來就是一部悲劇。《紅樓夢》中的人生觀即是這樣。(下文會有論證)因而關於悲劇的人生的文學作品就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悲劇之美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它所毀滅的美的律動。對這一點,魯迅也有過評價,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① 在作品中,美好的生活、理想、希望、尤其是真摯的情感,當這一切都被無情的現實撕碎時,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悲劇巨大的感染力。我們會由此想到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的那些被現實撕碎的美好的東西,與作品產生情感的共鳴,痛苦的、令人痙攣的感動就會產生,有時候甚至比真實的生活給我們的感動還要深刻。《紅樓夢》即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情感悲劇,人生悲劇。
我們的生活中,能讓我們感動的往往不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那些不經意的小事。生活中的細節,瑣事比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更能讓我們感動,因為小事往往是我們下意識的做出來的,因而更加的真實。能真正打動人的是真實的情感,而不是有意為之,刻意「做」出來的一些事。比如說用手輕輕拂去女朋友臉上的頭發、一個細小的動作、關切的眼神。表面看似乎是漫不經心,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體現著愛侶的深情厚誼,這些比只在聖誕節的時候送女朋友一輛跑車更能打動人。《天仙配》里唱道:「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這是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細節,是相愛的最好證明。真正的愛情不在於山盟海誓,不在於轟轟烈烈,而是一種相伴到老的質朴情感。愛情真正感人的地方就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細小的地方,於尋常之處見真情。不光愛情如此,親情友情,無不如是。《紅樓夢》基本上全書都在寫每天尋常的生活,寫生活的瑣事,用細節推動情節的發展,用細節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可以說《紅樓夢》就是一部細節堆積而成的小說,沒有細節就沒有《紅樓夢》,《紅樓夢》離了細節、瑣事就不是《紅樓夢》。細節和瑣事讓《紅樓夢》顯得真實,雖然近三百年過去了,讀《紅樓夢》,其中的人物和生活還像就在我們面前一樣。尤其是人物的情感,給我們極為真切的感受,也讓我們為之感動。這些都是大量的細節、瑣事描寫所帶來的真實感產生的效果。
(一)
《紅樓夢》是一部悲劇。王國維在他的《<紅樓夢>評論》中這樣寫到:《紅樓夢》一書 ,與一切喜劇相反,徹頭徹尾的悲劇也。②王國維從老子的「人之大患,在我有身」過渡到叔本華的「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悲劇「與身俱來」,是潛伏在生命中的一顆種子,隨著個體生命的展開,它便伺機破土、發芽…這一點我覺得是講得很好的,很切合我對《紅樓夢》作品的理解。《紅樓夢》中寫「石頭」(通靈寶玉,後化身為《紅樓夢》中主人公賈寶玉)動了凡心,要到塵世中「走一遭」,為的是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而那一僧一道二仙就明確的告訴那石頭:紅塵俗世中,雖有樂事,卻不能永遠依恃,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但是石頭還是執意要去塵世走一遭。石頭到人世(即人的出生)其實是去「歷劫」的。不僅賈寶玉是如此,林黛玉的出生也是如此:絳珠仙草「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出生是為了還債,要為一個人流一生的淚,這也是明知如此而為之的。人一出生就註定了一個悲劇的開始,就算是石頭或者我們自己明白了這一點還是忍不住要到人世去「走一遭」,這就是塵世的魅力!這就是作者的悲劇人生觀。
《紅樓夢》作者在開篇就奠定了全書的悲劇基調。脂硯齋是這樣評價《紅樓夢》一書的創作本旨的:「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③是很准確的。世間的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浮生一夢,到最後都要成為泡影。縱然痴情,到最後也只能是「抱恨」,然而世間的一切又是極為刻骨銘心的,所以「字字看來皆是血」。而作者本人是這樣講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從這里我讀出的是作者將要講的是一個悲劇,而其中的情感是令作者無論如何都無法超脫和尋常視之的,所以是「一把辛酸淚」,所以作者說自己「痴」。一個「痴」人用血淚寫成的自己悲劇人生體驗的作品,怎能不感人至深!
還有作者在開篇寫的《好了歌》和《好了歌》解,是對悲劇人生做了高度概括的。
人生是一部悲劇,《紅樓夢》就是一部關於悲劇人生的書。人生的悲劇包括人的命運,情感等等都是悲劇。
《紅樓夢》中的人物皆是悲劇的命運。女子們的命運作者用判詞做了概括。基本上沒有善終者。如史湘雲是「富貴又為何?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輝,湘江水逝楚雲飛。」根據高鶚最後的續書(個人認為高鶚的續書是比較符合曹雪芹的本意的),史湘雲的最後命運是守寡。這都是很明白的,也有很多人做過專門的研究,在這里我就不再累述。男人的命運,曹雪芹沒有作很明白的交代,但是從前四十回來看,在賈府不可避免的沒落之中,男人的命運也都逃不出或死亡或孤獨落寞,不會有什麼可以善終之人的(個人認為高鶚在這里處理的不是太好)。除了賈寶玉一人外,賈府中其他男子其實都不是主角,《紅樓夢》寫的是女子。男人只是配角而已,這里就不詳究。
「情」是《紅樓夢》中的中心。《紅樓夢》中的感情是很真摯的,很美好的。然而這情感最後都歸於毀滅。寶玉和黛玉的愛情註定是沒有結果的,但這卻是寶玉的感情中最真摯,最刻骨銘心的,最後的結局是沒有結果,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將這種沒有結果的愛寫得很真實。在寶玉不得不在被瞞騙和寶釵成婚之時,黛玉在孤獨絕望中死去,淚流干,詩稿焚,而寶玉只能在黛玉死後多時才能去她生前的地方憑吊,這是一種怎樣的揪心斷腸啊!如何不感人!
還有寶玉跟晴雯、跟史湘雲、跟大觀園中等等一班女子的感情,都是沒有結果的,無不是死的死,散的散。而在寶玉和這些人在一起的時候,這些或真實或朦朧的情感,被作者描寫得是那樣的有真實感,所有人的感情,都是出自自己之心的。而這些感情的描寫作者主要是將它們寄予生活的瑣事描寫,細節描寫中。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細節描寫是怎樣使得人物的情感真實,讓悲劇更加真實的。
(二)
在前三十回還彌漫著青春與生命氣息的大觀園中,寶黛之間發生的看似小兒女情態的「任性」與「使氣」已隱隱透露著這種令人無可奈何的悲傷。如第二十二回湘雲一句「這個戲子倒像林姐姐」的無心話惹惱了黛玉,寶玉從中四處調停,卻是處處不討好,落得各人傷各人的心。這一細節很好的寫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真心、真情。這種看似「無事」的悲劇究竟為了何般呢?黛玉說:「我只為了我的心!」寶玉何嘗不是?湘雲何嘗不是?寶釵又何嘗不是?人人之心造成這一場悲劇,這樣才使悲劇更加有真實的質感,「有情人終成眷屬」只是美好的夢想,「金石良緣」也好,「木石良緣」也好,縱然情再真,意再切,一切都會被無情的現實、被命運所摧毀,都不可能有結果。
再看一處。第二十六回寫黛玉「聽見賈政叫了寶玉去了,一日不回來,心中也替他憂慮.至晚飯後,聞聽寶玉來了,心裡要找他問問是怎麼樣了.一步步行來,見寶釵進寶玉的院內去了,自己也便隨後走了來。」卻因為「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沒好氣,忽見寶釵來了,那晴雯正把氣移在寶釵身上,正在院內抱怨說: 『有事沒事跑了來坐著,叫我們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覺!』」後來黛玉又叫「是我,還不開么」,結果晴雯還是沒聽出來,說了句「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 概不許放人進來呢!」就這樣產生了誤會,使林黛玉想到可能是早上她說寶玉,寶玉惱她,想到自己是客居,寄人籬下,就沒有爭辯,又聽到寶玉和寶釵的笑語聲使,林黛玉想「必竟是寶玉惱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嘗告你了,你也打聽打聽,就惱我到這步田地。 你今兒不叫我進來,難道明兒就不見面了!"越想越傷感起來,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在二十七、二十八回,黛玉作《葬花詞》,被寶玉聽見。寶玉甚是傷感,他傷感的不僅有黛玉,還有寶釵、香菱、襲人等人,年華逝去,物是人非。而黛玉則還在惱寶玉,見是寶玉「便道:『啐!我道是誰,原來是這個狠心短命的…』剛說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長嘆了一聲,自己抽身便走了」。到後來,黛玉不想聽寶玉解釋,但聽寶玉說「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說一句話,從今後撂開手」 林黛玉聽見這話,由不得站住,聽寶玉解釋並訴衷腸之後,終於有了笑顏。這些基本上都是細節的描寫,通過這些細節描寫,林黛玉賈寶玉的形象便躍然紙上,給我們極其真實的感覺。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小性、任性,以及她對寶玉至真至深的愛;寶玉的多情但不濫情,他對林黛玉至真至誠的愛,都在這個誤會的結成和解開中十分生動的表現了出來。兩個真愛的人之間的小小的誤會,以及這種小誤會給雙方帶來的痛苦,這些更顯出了愛的深沉。
《紅樓夢》中這樣的細節到處都是,只以以上兩處為例。這些細節使得《紅樓夢》中的生活和情感都變得更加真實,使讀者讀來不覺感覺如同親歷。而且有時候有的細節就是我們的讀者所親歷過的(如以上所舉第二例就與筆者的親身感受十分相似),其感染力就可想而知了。《紅樓夢》中這樣的細節實在是很多的,與讀者的經歷類似的幾率是很大的,這就使得這部小說讓人讀來感覺很多地方是在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並且不自覺的與作品中的人物相對應。產生強烈的共鳴。與作品的人物同樂同苦,以至於對人物的悲劇命運產生至深的體會。使得個人的悲劇情懷與悲劇體驗同作品的悲劇性融合、共鳴,對悲劇的人生認識更加的深刻。
(三)
一部《紅樓夢》,可說的東西太多了,以上只做了些簡單的分析。下面再做一些概括的補充。
《紅樓夢》的悲劇性還通過很多方式表現出來。比如用了很多神話的意象,象徵的名稱:「離恨天」、「薄命司」、「灌愁水」、「太虛幻境」等,無不具有悲劇的色彩,並且帶有詩意的色彩。就連賈府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也是「原應嘆息」的諧音。除此之外作者還用大量的聯句、詩句、詞句來表達悲劇的生命體驗。如「多情公子空牽連」,「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風流靈巧招人怨」,「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等等,都體現了美的毀滅。而這些詩句中尤以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綉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和「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前半句為史湘雲所出,後半句為黛玉所聯)最為感人,每讀之,不覺泣下。那種對悲劇生命的體驗之深之切,對生命和美(春與花)之易逝的強烈感受,加上絕美的詩句,字字含淚,句句泣血,不讀《紅樓夢》,單是讀這些個詩句,就足以讓人動容。《紅樓夢》之悲劇生命體驗的表現由此可見一斑。
《紅樓夢》不單是個人生命、情感的悲劇,還可以從中看到家族的悲劇、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文化的悲劇。這是另一個層次的悲劇了,也能讓我們產生一種感動。然而我認為這些在《紅樓夢》中是次要的,況且人生、情感的悲劇是更能打動人的。因而就不展開敘述。
結語
一部《紅樓夢》,因為其悲劇人生的體驗太深刻、太有真實感了,以至於讓很多人讀得進去了,卻出不能再出來:出家、瘋癲、甚至於自殺。的確,作品自始至終都有一種宗教關懷在其中,作者在作品中對如何擺脫這種悲劇人生給出了一種答案,那就是出家。寶玉即是如此。悲劇的主人公通過對自我欲求的拒絕,通過對現世價值的否定達到了對悲劇性人生的解脫(來自叔本華)。但真正的看破紅塵,拒絕自我的欲求,否定現世的價值,又是談何容易的啊!就連作者自己不也是沒有看破,無法真正的做到從悲劇人生中解脫嗎?要不然作者也不會自己感嘆「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也不會有這樣「字字皆是血」《紅樓夢》傳世了。
最後,我想用尼採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人生是一場悲劇,但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
5. 四大名著的《紅樓夢》實在是爛,我根本就不覺得它哪裡好看
這個是沒有定論的。
按照人教版歷史書的說法,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暗示了它四大名著之首的地位。
至於原因:
1、它保羅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龐大的知識量讓人眼前一亮。
2、它擯棄了人物設置上「好人」「壞人」的鴻溝,開篇就點出書中女子都是正邪參半、小善微才。
3、語言描寫精妙無比,許多詩作流傳甚廣。
4、它沒有結局。
四大名著紅樓夢我是百看不厭的,水滸也不錯,但是三國我做了多次嘗試,就是看不過一百頁就擱下了,可能因為我是周瑜迷接受不了羅貫中先生對於周瑜的過分演義吧。
6. 《紅樓夢》好多人都不喜歡看,為什麼被列為四大名著
我喜歡看 聖鬥士星矢,喜歡裡面的主角為了一點點渺茫的勝率和大地上弱小的生靈去勇敢的挑戰不可能戰勝的敵人,決不向命運和任何神明妥協,即使遍體鱗傷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也要證明自己作為一個曾經活過的生命的尊嚴。
我喜歡玩仙劍奇俠傳,喜歡看裡面的李逍遙為了守護自己所愛的人去挑戰仙道權威,以身歷險下九層鎮妖塔底去救自己所愛的人,不管什麼艱難險阻,都無怨無悔。
而紅樓夢呢?裡面的主角賈寶玉嘴上說喜歡眾位姐姐,然而裡面一眾女孩被迫害折磨至死時如晴雯他除了抹點眼淚之外什麼也沒做,最愛的女孩林黛玉為了等他而被賈老太和夫人欺騙吐血而亡,最後連個面都沒見到,身為男人自己最愛的人死了而且是這么不公平的待遇總要抗爭一下吧,但他還是慫得什麼也沒做,心安理得的娶了薛寶釵。。。請問這是男人該乾的事嗎?縱觀全書,賈寶玉一天天也只是在自己的感情世界裡傷春悲秋。說的不好聽論對感情的執著和忠貞隨便拉出來一條狗狗都比他強太多。看看日本的忠犬八公是怎麼對待亡故的主人的,所以說這個主角一點人格魅力也沒有,和其他作品差得太多,完全讓人喜歡不起來,而其他男性角色還不如他呢,一個個整天勾心鬥角凈幹些蠅螢狗苟之事。這還叫人家怎麼喜歡這本書呢
7. 四大名著中為什麼紅樓夢最不好看
汗啊!四大名著裡面紅樓夢最好看。。。無法動搖的第一,無論描寫、措辭、劇情、線索、鋪墊、隱晦,都做得無與倫比,所謂人情世故小說的巔峰~
8. 《紅樓夢》真有那麼好看嗎
這個問題就見仁見智了,但就我的感受來說:《紅樓夢》真有那麼好看,理由有很多,扼要示之:1.故事情節,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故事前後照應,像捉迷藏、猜謎語一樣有趣,只要你細細品讀,越發有滋有味;2.刻畫人物性格鮮明,特別寫林黛玉的心理與性格,真正的入木三分;3.紅樓夢里的詩詞值得學習,不管是第五回的判詞,還是賈寶玉大觀園題對額的對聯,文學成就很高的水準,曹雪芹在清朝的詩詞水平絕對可以進前三的;4.書中人物的名字很有意思,丫頭的名字都很可愛,漂亮,還運用了大量的諧音,最出名的「甄士隱去,賈雨村言」「真事隱去,假語存言」,什麼詹光(沾光)、單聘仁(善騙人),最缺德的是賈芸的舅舅叫卜世仁,直接就叫不是人;5.紅樓夢書中保羅萬象,不僅釋道儒的思想,還有涉及詩詞、戲曲,建築,園林,繪畫,音律,書法,食品,葯材,民俗,連喝酒時候的娛樂節目都介紹了很多,什麼猜謎,射覆,行牙牌令,限韻聯句。建議要看紅樓夢吧,就看前80回吧,通行本後40回是高鶚續寫的,血統不純,我是沒看過後40回的。我一般都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9. 為什麼說新紅樓夢不好看
最佳答案
下回拍聊齋的時候一定要叫李少紅拍,絕對能使這部著作影響全世界。
完全是照著原著拍實際上是導演笨,不知道怎麼拍,看圖解字最容易了,連個概括都不會。所以看的時候就像小時候的小人書,上面一個圖,底下一行字。
小寶玉演的還可以。
無論從演員的挑選,服飾,造型,演技,台詞,配樂,都比不上87版。一個電視,又有旁白,又有配樂,然後時不常的有個女聲跟著配樂唱幾句,演員還說著台詞,她也不覺得耳朵累呀。
比如說87版,如果賈府聚會比較熱鬧,就會配個喜慶的音樂,悲傷時就配個葬花吟之類的悲樂。為什麼這版永遠都是一個音樂,而且比較詭異。
李少紅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節奏慢。大明宮詞,橛子紅了,節奏慢的要死。從來沒覺得好看過,
其實胡玫也不適合拍這樣的片子,胡玫只適合拍政治斗爭的戲,女人戲不適合。
當初的演員表上顧問都是巴金之類的頂級文人,所有的新演員都是跟老演員住一起,一招一式,每一句話的來調教。而這一部呢,演員經常走穴。
李少紅只會說請寬容小演員,實際上不如說請寬容她。
中國的國情是經典永遠無法超過的。
想想中國哪個導演比較適合拍細膩的感情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