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通過網路學習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運用多媒體網路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它從本質上改變了傳統語文教育理念、教育結構、教學方法以及評估模式。與傳統授課方式相比,現代化教學手段毋庸置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語言課程涉及多種因素——教師、學生和各種媒體(硬體、軟體及教材),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學法的指導思想,它直接影響到教學內容的選取與編排、課堂教學方式以及課內外活動設計。如何將多媒體網路與學習者特點、特定階段的語言水平、學習者需求相結合達到某種教學目標?信息技術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運用於現行小學語文課程中?在強調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理念和操作過程中,應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換言之,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利用多渠道資源調動學習者積極性,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運用多種學習策略提高語文素養,已成為多媒體網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一個熱點問題。
㈡ 為什麼不用課本而選用小說來進行語文教學
不明白你什麼意思。課本是編者根據教學需要由各種文體構成的,可以是小說,童話、詩歌等。外國就沒有統一的課本,是老師根據需要列舉書單購買的。
㈢ 高中語文教學中小說閱讀的教學該如何進行
小說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閱讀小說。我覺得這關鍵有兩點。一是要有一個適宜的閱讀態度。小說是文學作品,它反映著人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審美關系,我們必須以審美的態度來鑒賞小說中所寫到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說里的人和事作傳記或新聞報道式的分析。二是要交給學生讀小說方法,才能實現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 小說的這兩個教學目的,都需要知識的支持。過去我們反對語文教學中過多的傳授知識,但語文本身並非不需要知識,恰恰相反,我們的許多教學目的,都需要知識教學這個載體,以知識教學為渠道來實現。我們不需要陳舊的知識,但我們迫切須要新知識。這新舊之別就在於,舊知識是客觀的陳述教學對象的特徵。新知識是從學生出發,幫助學生閱讀的知識,幫助學生實踐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就是管用的知識。在小說教學中敘事視角知識就是這樣的知識,它教給學生如何閱讀小說的知識。 在不斷的反思中我還有更多的體會。小說的教學還要注意紮根語言教學。從文體的特點考慮,小說是敘事的藝術,是形象塑造的藝術,但它首先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根,敘事是干,形象是果。有時候教師見了這種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從學生嘴裡搶過來,自己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結果小說課成了老師人物形象的圖解演說。小說教學要紮根語言教學就要把說的機會,說的權力交給學生。小說的美是學生自己品出來的,而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揣摩品味語言,讓學生自己看到小說情節的波瀾。在語言的表達,交流中去構想鮮明的形象,體驗獨特的情感。 還有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習如同登高,給學生一根繩子,讓他們自己爬上去。我們要給學生一個探索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教學中不光需要匠心獨運的構思與設計,更要有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發現。教師要帶著欣賞的眼光有區別的去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發現。真正體現對學生主體性及個體性的充分而真誠的尊重與關懷。小說教學還要讓學生讀出他們的個性來。人們在現實中是有很多無奈的,無奈之一就是人在現實中的活法不只是一種。你選擇了這種就意味著你放棄了千百種活化。小說則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人體驗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入精神享受的王國。因為文學是引領人走向真善美的藝術形式。讀著別人的故事,流著自己的眼淚。理想的小說閱讀境界大抵如此。 總之,在小說教學中我們不斷反思,就會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
㈣ 作家,網路寫手,語文教師,有什麼區別呢
三者除了需要文學功底強以外沒有什麼共同之處
作家最需要創造力,和生活閱歷
網路寫手更重想像力,而且要會炒作,掌握受眾的口味
語文教師更重要的是文學素養,文學基礎的教授,而且除了傳到授業解惑外,更重要的是育人。
㈤ 為什麼語文老師要求多看名著,不讓看網路小說
閱讀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讀書可以增長一個人的見識,可以豐富一個人的底蘊。特別是在我們上學的時代,讀書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增長我們的文化知識。當然讀書也是要有選擇的,讀是什麼書都讀,很多老師都建議學生去讀一些名著,而不建議學生去讀網路小說。
當然,作為休閑娛樂,我們也可以去讀一些網路小說,畢竟很多名著讀起來晦澀難懂,而網路小說一般通俗易懂,讀起來還是很爽的。
㈥ 淺析如何提高高中語文小說教學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由於高考的緣故,只重應付考試,不重培養素質。目前高中語文教學存在以下偏向:只注重課本中的文章考點,不注重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文化內涵;只注重學生學習的進度,不注重學生心靈的美育陶冶;教師只注重傳授知識,不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唯教本、學本、考本至上,搞編題、做題、講題戰術。而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的語文教學,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殺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強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從而導致學生的理想模糊,知識狹窄,文化膚淺,心理脆弱,最後,連語文學習的興趣也盪然無存。探索語文素質教育,就必須勇於打破「一切服從應試」的一統天下,突破舊的教育教學體制,開拓幾塊挑戰應試、超越應試的「實驗田」。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與日常生活聯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圍廣,實踐性很強,高中語文課程更是強調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並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基於這一目標,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不適應語文教學發展的要求,也與社會的發展相脫節。按新課程語文教學理念,語文課程重在實踐,要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要求。
為了突破狹窄的應試課程,突破僵化的語文教材,使學生能夠對其所學的語文有所興趣,我認為擴展閱讀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中時段的語文,正好可以開拓學生的思想,學會用自己的眼光來對待每個事物。「得法於課內,得益乃至成長於課外。」學生要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並能運用精讀、泛讀、瀏覽、速讀等多種方法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而課外的閱讀可以帶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能豐富自身的知識面。應如何帶動學生課外的閱讀性,本人認為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 開放性原則
課外閱讀是一個開放式的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約束的語文學習方式。對它的評價不能按照課內閱讀那樣運用語感、語素等要素進行細微評價,而要採用模糊評價的方式,從總體方面對課外閱讀開展情況進行評價,如對課外閱讀量、閱讀面進行評價等。魯迅先生曾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專看文學書也不好。
」要博覽群書,要涉及名家名篇,現代、當代文學作品,科普讀物,報刊,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書籍。要使課外閱讀具有開放性、廣泛性,不能強行對每一位學生統一要求、統一步調、統一內容,評價的標准,不能「一刀切」,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適合自己讀的健康有益的書,促進全體學生健康發展。只要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新發現的好書進行閱讀,有利於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增強自信心,評價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二 重過程原則
如應付高考一樣,每個成功收獲會從成績中得出結論,而從課外閱讀的效果來看,短時間內是看不到結果的,它是一個「積累於現在,得益於未來」的過程。因此,我們的評價要注重課外閱讀過程的評價,收集能夠反映學生閱讀過程和結果的資料,淡化課外閱讀結果的評價,以他們自身的思想吸收得益為主。
三 導向性原則
課程改革目標之一是改變過分強調評價和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課外閱讀評價是建立在導向性與激勵性基礎上,通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達到《語文課程標准》要求的閱讀量,對其進行課外閱讀的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使其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善讀書,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四 會讀書,善讀書原則
積極參加讀後敘述課、評價課等語文活動課。上好讀書筆記交流課,並運用摘抄型、提綱型、感想型、評價型等多種方法,寫好讀書筆記。堅持每周能完成一篇感想型、評價型讀書心得或摘抄型、提綱型讀書筆記,字數不限。有條件的建立自己的書庫,不斷充實書目,並按類別編號歸檔,不斷增加自己的收獲感,增加閱讀興趣。
五 信息化原則
現在的學生除了去圖書館獲得更多的閱讀材料外,運用最廣的是多媒體和互聯網,因為它們具有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及獨有的系統功能,可使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打破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這樣在閱讀方面有了選擇性,學生也更願意去學習和閱讀更多的知識,留下的印象也比較深刻。
課外閱讀的建立和發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教師和學生突破了「一切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應試觀念的束縛,從這一看起來小做起來難的環節出發,樹立了一種嶄新的學習觀念。
㈦ 為什麼語文老師要求多為什麼語文老師要求多看名著,不讓看網路小說,不讓看網路小說
網路小說作為一種大眾文學,其含義沒有隱藏的太深,而經典名著所承載的功能要更多,所包含思想性和情節方面的考量都和網路小說不同。而閱讀時的體驗則會差很多,但會讓讀者能夠從中領會到更多東西,順帶提升個人修養、所以一般來說名著要比網路文學更有深意,不容易讓人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