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魚我所欲也把人生觀作比較,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捨生取義!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後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㈡ 閱讀《魚,我所欲也》,回答文後的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A
【答案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B項中「而」皆表示「卻」。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了解各句子的意思,注意關鍵詞語解釋是否正確,對各項一一判斷。A錯,「爾」沒有「你」的意思,是助詞。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疏通文意,理解短文的內容,在語境中判斷句子的含義,對各項一一判斷。A錯,作者是將「魚」比生命,將「熊掌」比喻正義。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㈢ 魚我所欲也的讀後感
世上是沒有兩全齊美的事
之類的,自己想想
㈣ 求告知什麼小說好看
起點《地球竟然是個蛋》飛盧《遠古大陸傳說》
㈤ 適合讀魚我所欲也的古裝
古代學子的服裝
㈥ <<魚我所欲也>> 文章表現了孟子怎樣的人生態度
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
㈦ 魚我所欲也一篇,文章的開頭有什麼特點
用類比的開頭方式,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由魚和熊掌之間的取捨關系來確立生和義之間的取捨關系!從而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㈧ 魚我所欲也體現了作者什麼觀點是性善論么
是性善論
㈨ 《魚我所欲也》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寫作特點如下:
1、邏輯嚴密,具有雄辯力量:
不管是分別來看各部分,還是縱觀全文,都會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以「舍魚而取熊掌」為喻,提出「捨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然後先從正面說明,因為有比生更可貴的東西,有比死更可惡的東西,所以要捨生取義;接著用假設推理和事實證明,「義」比求生惡死更重要,所以應該捨生取義;最後歸結到人本來都有「捨生取義」的美德,不應喪失。一層緊扣一層,嚴密無間,兩大部分之間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礎上,第二部分用事例進一步論證「義」重於生死,「義」重於利;並批判了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最後著重指出這種行為就是失掉了原來固有的「羞惡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補充和深入,前後相貫,密切呼應。
2、善用比喻和舉例論證的手法,頗富說服力:
文章一開始便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自然引出文章的題旨:「捨生取義」,這種以一般的生活經驗作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說得十分淺顯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動,引人人勝。文中還以行人不受「呼爾」之食和乞人不受「蹴爾」之食為例,更加深入地論述了「捨生取義」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題旨不斷深化。
3、正反論證,層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論述「生死」問題與「義」發生矛盾,應該捨生取義時,就先從正面論述了義重於生的道理,又從反面論述了不義重於死的道理,從而深刻地闡明了捨生取義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義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了捨生取義是人之共性;又以「萬鍾」雖好也不能接受為例,從反面論證了捨生取利是喪失本心。論證極為嚴密,說理極為深刻,層次十分分明。
4、語句流暢,氣勢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連用三組排比句,對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加以批判,語言極為流暢,氣勢也很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