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俠文化的簡介
新武俠小說的開山宗師梁羽生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武俠小說有武有俠,俠是第一位,武是第二位。「寧可無武,不可無俠。」可見武俠小說家對俠的重視。
俠有二重相關的含義:在事, 是指正義的行為;在人, 則指正義的代表,或「集中社會下層人物的優良品質於一個具體的個性,使俠士成為正義、智慧、力量的化身」(梁羽生語)這是普遍承認和接受的。但金庸的小說卻有例外。縱觀金庸小說的創作道路,不難看出,金庸筆下的主人公有以下四點趨勢或特點:
1人物個性越來越突出,俠的共性越來越少,離「俠」的典範越來越遠。
2人物的俠氣與正義的品質有一條明顯的曲線,可謂「俠氣漸消,邪氣漸漲」。
3人物的俠義典範的理想性越來越少,而人物的現實人性表現越來越多。
4人物的人格力量越來越弱,心理沖突越來越多,社會沖突也越來越重要。社會環境的制約力量也越來越強。
從金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書劍恩仇錄》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鹿鼎記》,從陳家洛到韋小寶,正體現了從俠到「反俠」,從偉人到小人的發展方向。這就是金庸小說的魅力所在,他不僅托起高大的俠,還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個真實的「人」,哪怕是小人。
B. 武俠小說家能說不能練者居多,但其中也有文武雙全之人
溫瑞安
建立「剛擊道集團」,兼修文武。
溫瑞安筆名溫涼玉、舒俠舞、王山而、項飛夢、溫晚、柳眉色、風玲草等。
一九五四年一月一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美羅埠火車頭。
一九五九年尚未入學,已開始念遍家中藏書,寫第一部以少量文字作為說明的連環圖故事:「三隻驢子」。嘗試用所知的少量文字寫信、作文、日記。
一九六一年小學一年級。因怕生,抵死不肯上課,故由姊姊陪同上學,並要其姊留在課室外不去,足有一年半。年來未交一友,未離開過課堂一步,得全校第一名,七科平均九十九分,極得教師疼愛,曾罰站一次,已引為恥大辱,畢生難忘。至次年始「性情大變」。在班上極其活躍,成為班上的鋒頭人物。
一九六三年當選級長及全校模範生。開始以班上同學為正邪人物,撰寫自繪插畫的長篇小說「龍虎風雲錄」,致使全校高低年班同學爭相傳聞:看自己「如何下場」。次年開始每天講述武俠長篇「血河車」等故事,有過一口氣講八小時而放學後又講八小時之紀錄。同年,第一首詩發表於香港「世界兒童」,詩名「月亮」,八行,由溫執筆,結義兄弟廖雁平「出資」(郵費)投稿,故發表時寫名兩人「合著」。
一九六五至六六年正式建立「剛擊道集團」,兼修文武。在各種兒童、少年刊物雜志上發表作品無數。辦校內、校外文藝活動極頻。升初中一,轉校至中華中學,在功課壓力沉重之餘,創辦日後足足辦了十三年的「綠洲期刊」。並正式在馬來西亞極具份量的文藝刊物「學生周報」上頻密發表作品。
一九六八至七零年以初二之齡,在校際辯論賽中擊敗高中三年班對手,並協助高年班同學執編「華中月刊」。得班上導師黃因明支持,及兄長溫任平勉勵下,兩年內舉辨活動無數,推動各類文藝風氣。寫成長篇文藝愛情小說:「偶然」。
一九七一至七二年華文學校停辦高中課程,考上高中,轉至巫、英文為主、各族子弟共處的綜合中學,在學校力爭開授華文課程。其時開始在新馬文壇重要文學刊物「蕉風」及「學報」頻密發表作品,專攻現代詩、純散文及新批評,並開始為外間刊物執編「詩專號」、「評論專號」。同年舉辦「月光會」、「滿天星斗」大會等。開始矢力苦修美學、精神分析學,同年,與「綠林分社」怡保區負責人方娥真(寥湮)相識,從此相知連袂十六年。開始在台灣「中國時報」、「現代文學雜志」、「純文學月刊」、各詩刊發表作品,並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武俠小說。
一九七三年正式創辦「天狼星詩社」,一年內擴充成十大分社,鎮日奔波於聯絡組合,推動文學風氣,但仍不忘寫作,(逾萬字純散文「龍哭千里」及小說「鑿痕」和逾一千四百行的長詩「圖騰」四部曲等),習武(舉辦武術比賽)。在台灣「中外文學」、「幼獅文藝」、「中華文藝」等刊物密集發表作品,以詩及散文為主。年底赴台深造。出版第一部個人詩集:「將軍令」。在台舉辦「五方文學座談會」,半工半讀,並為籌錢辦「天狼星詩刊」而寫武俠小說(「四大名捕會京師」便是當時作品)。
一九七六至八零年於福隆大聚創辦「神州詩社」,以「發揚民族精神,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八零年九月二十五日深夜與方娥真遭扣押解在軍法處監獄後遭遺送出境。
一九八一年溫、方二人蒙上這種不白之冤,使得在新馬老家也杯弓蛇影、風聲鶴淚,無法久留,從此開始逃亡的顛沛歲月、苦不堪言。年中,「逃亡」 達香港,適逢港府收緊移民政策,數度申請,皆告失敗,赴台亦予嚴拒。年底,方終得以海外雇員身份留港。溫依然飄泊流浪,溫氏武俠「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已在明報日報、明報晚報連載發表並出書。
一九八三年下半年,「亞視」招攬溫氏為「創作經理」。年底,幾經波折,屢遭突變,終於批准來港居留。同年開始在「無線電視」附屬機構「博益」出版社出書,武俠作品亦終在台由「萬盛」重印推出。作品「四大名捕會京師」及「神相李布衣」在亞洲電視開拍。武俠作品及劇本屢為電影公司改編推出。
一九八五至八六年長篇小說在香港「東方日報」連載,並在同一報上連寫三個小說專欄。寫作「量」之全盛期,在新馬港台美加泰等地手上每月(周、日)有十八個專欄及連載撰寫。武俠系列開始在香港「敦煌」出版,並在台灣「時報周刊」連載。次年始,在武俠創作上始創「超新派」筆路,流風所及影響甚巨。
一九八七年成為「香港作家協會」及「香港藝術家聯盟」之會員。武俠小說譯成韓文於韓國報刊連載並出書。同年,武俠小說「殺了你好嗎」於台灣最暢銷報刊「聯合報」副刊連載,此為「現代派武俠」創作之一大始點。是年起「四大名捕會京師」等作品亦在中國大陸連續出版。
一九八八年台灣中視推出劇集「四大名捕會京師」。是年起之三年內,在台各大報刊刊登或連載作品,均為刊登頻密度最高者。並在台最大報刊之一的「中國時報」人間版長期連載武俠小說:「刀叢里的詩」,及在「聯合報」繽紛版頻頻發表「現代派武俠」精品。 年底,在港(「自由人」)台(「皇冠」)同時同步推山全面創新的「溫瑞安(超新派)武俠」周刊,出版十二至十六集不等,引起熱(激)烈反應。在港成立「自成一派合作社」。
C. 在中國新派武俠小說中,哪位作家所佔的地位最高,影響最大請說出理由。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
「新武俠鼻祖」梁羽生如果說新武俠小說是由金庸發揚光大而達到頂峰,進入純文學的高雅層次;那麼,這一努力則開始於稍稍早於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為新武俠小說的「鼻祖」。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2年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3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抗戰勝利後,他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學國際經濟,1949年定居香港,供職於《大公報》。他平時愛看武俠小說,還常常拉了查良鏞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聲大雨點小的白鶴派與太極拳的打擂,《新晚報》為了再造聲勢擴大發行,遂請這位著名的武俠迷寫連載小說,這就是新武俠小說之始的《龍虎鬥京華》。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粱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冊, 1000萬字。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梁羽生、金庸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台、新、馬,一時風起雲涌,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不僅在寫武俠方面是大家,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倭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有影響。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粱羽生作過一首詩: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岳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 說他准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粱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作品大部分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想來是要將這股正氣發揚光大,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他的作品:
白發魔女傳 冰川天女傳 冰河洗劍錄 冰魄寒光劍
草莽龍蛇傳 大唐游俠傳 彈指驚雷 飛鳳潛龍
風雷震九洲 風雲雷電 廣陵劍 瀚海雄風
還劍奇情錄 幻劍靈旗 慧劍心魔 劍網塵絲
江湖三女俠 絕塞傳烽錄 狂俠天嬌魔女 聯劍風雲錄
龍風寶釵緣 龍虎鬥京華 鳴鏑風雲錄 牧野流星
女帝奇英傳 萍蹤俠影錄 七劍下天山 塞外奇俠傳
散花女俠 武當一劍 武林天驕 俠骨丹心
舊派武俠宗師還珠樓主的
還珠樓主(1902一1961),本名李壽民,原名李善基,解放後改名李紅。四川長壽人。他生長在山高水深的四川,從小隨著父親宦遊,曾經三上峨眉,四上青城,大好河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雖然只上過私塾,卻對佛道醫卜星象都有心得。17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19歲時隨母親移居天津,在《大公報》供職,兼作家庭教師。23歲進入軍界作幕僚。婚後為天津電話局局長秘書,兼寫京劇劇本。他的小說處女作《輪蹄》署名「還珠樓主」,自述奔波經歷和少年戀情,取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詩意。當時北方武俠小說十分流行,李壽民本人也很想把所歷的山水人物寫成筆記。約在1930年前後,天津的《天風報》缺少一個武俠長篇,他在人家鼓動之下,就以《蜀山劍俠傳》為篇名,一天天地寫下去,而還珠樓主的名頭也就開始響了起來。他的創作慾望因此高漲,再加上生活的壓力,他最多的時候竟同時為8家報刊撰稿,過足煙癮之後,指天劃地,滔滔而談,請人代錄出來,即為美文。日寇侵佔華北以後,日本人要他合辦刊物,他不答應,結果被抓去關了兩個月。出獄以後,生活十分困苦。抗戰勝利後,他再次到上海,正氣書局的陸先生勸他不要再涉足政界軍界,還是住在上海寫稿子,生活想來總是可以維持的。他於是住在上海老垃圾橋北面,一直寫到1948年。解放後,他於1956年在報上寫過關於神怪荒誕小說的公開檢討。後來任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委員,寫了一些戲,還寫過小說《劇》。1959年他中風, 1961年3月去世。 還珠樓主代表了民國武俠荒誕怪異的一派,融合神話、志怪、劍仙、武俠於一體,進行高度哲理化、藝術化的想像發揮,尤其是各種劍仙神術、奇幻法寶,顯示了天縱奇才的大氣魄,為中國小說界的千古奇觀。對後世武俠作家影響巨大,幾乎無人可以企及,如台灣武俠泰斗古龍,就曾說到他受還珠樓主的影響頗深。 還珠樓主武俠小說共37種,。 《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後傳》還珠樓主代表作。以此為中心,構成了還珠樓主武俠小說的一個龐大系列,計有: 「蜀山劍俠正傳」——《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後傳》《峨眉七矮》;「蜀山劍俠前傳」——《長眉真人傳》《柳湖俠隱》《北海屠龍記》《大漠英雄》;「蜀山劍俠別傳」——《青城十九俠》《武當七女》《武當異人傳》,「蜀山劍俠新傳」——《蜀山劍俠新傳》《邊塞英雄譜》,《冷魂峪》;「蜀山劍俠外傳」——《雲海爭奇記》《兵書峽》《天山飛俠》《俠丐木尊者》《青門十四俠》《大俠狄龍子》《蠻荒俠隱》《女俠夜明珠》《皋蘭異人傳》《龍山四友》《獨手丐》《鐵笛子》《黑孩兒》《白骷髏》《翼人影無雙》其餘還有:《萬里孤俠》《黑森林》《虎爪山王》《血滴子大俠甘鳳池》《征輪俠影》《力》《拳王》《黑螞蟻》《酒俠神醫》
溫瑞安的
港台武俠小說大師,馬來西亞華僑,詩人出身,在台灣大學中文系就讀時曾組織學生運動,在台灣坐過政治牢,後流亡東南亞各地,定居香港。溫瑞安以「武俠小說的文學化」為己任,文筆好得令人嘆為觀止。代表作有《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等。
他的作品:
白衣方振眉-龍虎風雲 長安一戰 朝天一棍 闖盪江湖
闖將 大俠傳奇 大宗師 刀巴記
刀叢里的詩 刀帝傳 短篇小說集 風流
黑火 紅電 寂寞高手 劍氣長江
江湖閑話 江山如畫 金血 驚艷一槍
絕對不要惹我 空手道 骷髏畫 藍牙
兩廣豪傑 綠發 亂世情懷 落日大旗
馬上上馬 逆水寒 七大寇之鋒將 七大寇之祭劍
七殺 凄慘的刀口 請借夫人一用 請你動手晚一點
群龍之首 人世間 乳房 殺楚
殺機 殺了你好嗎 殺人 殺人的心跳
殺人者 殺人者死 殺人者唐斬 殺手善哉
殺死雪山飛狐 傷心小箭 少年冷血 少年鐵手
少年追命 神醫賴葯兒 神州無敵 石頭拳
收拾 四大名捕打老虎 四大名捕斗僵屍 四大名捕會京師
四大名捕震關東 碎夢刀 台風 唐方一戰
天台 天威 天下有敵 天下有雪
鐵線拳 吞火情懷 溫柔一刀 西江月
俠少 逍遙游 小雪初晴 養生主
葉夢色 一怒拔劍 英雄好漢 戰將
宮白羽大師的
稍微上了點年紀的人大約都熟悉活躍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武俠小說作家宮白羽,
看過他所寫的《十二金錢鏢》、《武林爭雄記》、《偷拳》、《血滌寒光劍》、
《聯鏢記》等作品。他的武俠小說作品並被稱譽為「北派武俠小說四大名家」之一
D. 關於梁羽生的生平
【創作生涯】 【初入江湖】 梁羽生出身於書香門第,熟讀古文、擅於對聯,8歲就能背誦《唐詩三百首》。在廣西桂林中學 年輕時的梁羽生讀完高中,在中學時就喜歡寫詞。因日軍侵擾返鄉,適逢數位粵籍學者避難蒙山,遂依禮拜簡又文為師。而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曾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後隨師返穗,考入嶺南大學 (今廣州市)國際經濟專業。1949年定居香港,經校長介紹,於《大公報》任副刊助理編輯,迅即提正,並成為社評委員會之成員。次年底,調入附屬《大公報》的《新晚報》工作。1954年初,因「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表演暨紅伶義唱籌款大會」轟動非常,順勢撰寫《龍虎鬥京華》,是為「新派」武俠小說之源頭伊始。此後筆耕不綴,至一九八三年《武當一劍》止,共連載武俠小說三十三部,又《絕塞傳烽錄》與《劍網塵絲》出版時均被一分而二 ,《武林三絕》仍在修訂之故,今傳者三十四部。封筆前後並曾推出部分小說的修訂本,但均未得以出版。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自認《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及《雲海玉弓緣》三書是代表作。 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龍虎鬥京華》是新武俠小說之始。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型。2005年在浸大演講時,他首度公開解釋筆名由來,指由於南北朝分「梁」先於「陳」,也是文人輩出時代,故取姓「梁」,結合台灣友人贈句「羽刻傳高,萬紙入勝」成名。 【退隱江湖】 從1954年開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間,梁羽生共創作武俠小說35部,160冊, 1000萬字。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梁羽生先生於1987年移居澳大利亞,數年後歸信基督教。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也曾受聘為深圳市楹聯學會的名譽會長。2006年12月回香港參加天地圖書出版公司30周年活動時就曾突然中風,手腳活動不便。及後一直在陳秉達療養院中療養。在患病2年多後,梁羽生先生於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逝世,享年85歲。 [編輯本段]【作家地位】 梁羽生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梁、金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台、新、馬,一時風起雲涌,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佟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響。 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梁羽生作過一首詩: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橫刀百岳峙,還劍一身輕。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一反東坡詩意,正是「竹外」之情。「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 說他准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另外,梁羽生在散文、雜文的創作上已有很深的造詣,曾與金庸、陳凡(百劍堂主)合著《三劍樓隨筆》。 梁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 [編輯本段]【創作年表】 梁羽生武俠小說創作年表:(按連載起始年份) 年月 名稱 連載報刊(香港) 終止年月 1954.01.20 龍虎鬥京華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54.8.1 08.11 草莽龍蛇傳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55.2.5 1955.月日不詳 塞外奇俠傳(飛紅巾) 周末報 1957.月日不詳 1956.02.15 七劍下天山 大公報·小說林 1957.3.31 1957.04.08 江湖三女俠 大公報·小說林 ?.12.10 08.05 白發魔女傳 新晚報·天方夜譚 ?.09.08 1958.01.01 萍蹤俠影錄 大公報·小說林 1960.2.16 1959.08.05 冰川天女傳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60.12.18 11.01 還劍奇情錄 香港商報·談風 1960.05.日不詳 1960.02.23 散花女俠 大公報·小說林 1960.06.22 1961.07.01 女帝奇英傳(唐宮恩怨錄)香港商報·談風 1962.08.06 07.03 聯劍風雲錄 大公報·小說林 1962.11.25 10.12 雲海玉弓緣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63.08.09 1962.月日不詳 冰魄寒光劍(幽谷寒冰) 正午報 不詳 1963.01.01 大唐游俠傳 大公報·小說林 1964.06.14 08.24 冰河洗劍錄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65.08.22 1964.06.25 龍鳳寶釵緣 大公報·小說林 1966.05.15 07.01 狂俠·天驕·魔女(挑燈看劍錄)香港商報·說月 1968.06.23 1965.09.22 風雷震九州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67.09.28 1966.05.23 慧劍心魔 大公報·小說林 1968.03.14 11.日不詳 飛鳳潛龍 新晚報·天方夜譚 不詳 1967.10.05 俠骨丹心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69.06.20 1968.03.15 瀚海雄風 大公報·小說林 1970.01.21 06.24 鳴鏑風雲錄 香港商報·說月 1972.05.19 1969.07.01 游劍江湖(彈鋏歌)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72.02.04 1970.02.09 風雲雷電 大公報·小說林 1971.12.31 1972.02.16 牧野流星(折戟沉沙錄)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75.01.13 06.03 廣陵劍 香港商報·說月 1976.07.31 10.01 武林三絕 大公報·小說林 1976.08.16 1975.02.12 絕塞傳烽錄 新晚報·天方夜譚 1978.01.10 1976.09.01 劍網塵絲 大公報·小說林 1980.01.26 1977.05.01 彈指驚雷 周末報 1981.03.09 1978.05.02 武林天驕 香港商報 1982.03.09 1980.01.27 幻劍靈旗 大公報·小說林 1981.03.日不詳 05.09 武當一劍 大公報·小說林 1983.08.03 梁羽生於1984年宣布封筆 梁羽生於2009年病逝 注一:梁羽生作品系統表 梁羽生武俠小說存在部分聯系 ①「義和拳」系列:《龍虎鬥京華》-《草莽龍蛇傳》 ②「萍蹤」系列:《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廣陵劍》 ③「天山」系列:《白發魔女傳》-《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冰河洗劍錄》-《風雷震九州》-《俠骨丹心》 ②③系列也可以合在一起 ④「大唐游俠」系列:《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 此系列融合一些唐人傳奇及歷史,前二部更是梁氏武俠上乘佳作 ⑤「狂俠」系列:《狂俠·天驕·魔女》-《飛鳳潛龍》-《鳴鏑風雲錄》-《瀚海雄風》-《風雲雷電》 《武林天驕》可視為本系列作品,也可不納入此系列 ⑥「牧野流星」系列:《游劍江湖》-《牧野流星》-《彈指驚雷》-《絕塞傳鋒錄》-《劍網塵絲》-《幻劍靈旗》 ⑦《武林三絕》前後涉及自唐到清近千年歷史,幾乎涉及整個梁氏武俠世界、江湖派系及人物,為梁學總結性著作(但未以正式形式出版過) 《武林天驕》是梁氏武俠思想的總結及升華,梁學思想總結性著作(連載完成時間最後)。該書與《狂俠·天驕·魔女》有部分聯系,亦可視其歸為「天驕」系列 注二:梁羽生武俠小說階段: 前期:《龍虎鬥京華》-《聯劍風雲錄》 中期:《雲海玉弓緣》-《龍鳳寶釵緣》 後期:《狂俠·天驕·魔女》-《武林天驕》 注三:名作:《龍虎鬥京華》《七劍下天山》《白發魔女傳》《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雲海玉弓緣》《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狂俠·天驕·魔女》《風雷震九州》《鳴鏑風雲錄》《牧野流星》《廣陵劍》《武林三絕》《武林天驕》 鋒芒作:《龍虎鬥京華》 成名作:《白發魔女傳》 封筆作:《武林天驕》 筆法成熟作:《七劍下天山》 筆法代表作:《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筆法為特例) 藝術巔峰作:《大唐游俠傳》 綜合巔峰作:《雲海玉弓緣》 江湖總結性著作:《武林三絕》 思想總結性著作:《武林天驕》 注四:梁羽生武俠小說優點: 1.傳承文化,古色古香。詩詞基礎渾厚,講究真實的武術技擊,讀來賞心悅目 2.開創新武俠,首創「江湖-江山」和「民族斗爭」寫法和題材。 3.小說大多融合歷史,有一定真實性(前人未達到),並兼敘一些唐人傳奇,把武俠小說的人物平民化,真實化,這點影響了後來的金庸以及所有後來的新武俠小說作家 4.創造諸多名俠形象,而且是首位寫女性主角的新武俠小說家 梁羽生武俠小說缺點: 1.過於堅持古典,部分後期小說詩文酸氣重,而且對歷史過分地鋪張,無法大氣 2.筆法未擺脫舊武俠束縛,而且過分沿用民國的「系列」模式,幾乎寫到一個系列的中各細節,故事情節拖沓,往往大量地延續並展開(僅有《女帝奇英傳》《武當一劍》與其他作品聯系不大) 3.內容雷同過多。《龍鳳寶釵緣》之後,除了名作之外,其他作品基本相似。小說名稱也無太大創新,直到中後期才逐漸改觀 4.前期作品人物基本性格描寫不周,作品中的人物正邪十分明顯。對人物的行為以及語言傾注了大量的筆墨(古典式寫法),但很少看到內心描寫 5.前期作品有太明顯的狹隘民族主義 注五:梁羽生於新武俠貢獻: 1.開創新武俠,把武俠小說的人物平民化,真實化,影響了後來的新武俠小說作家 2.首創「江湖-江山」和「民族斗爭」寫法和題材 3.發揚詩詞基礎渾厚的古典式寫法,首創兼敘傳奇、融合歷史、並處朝堂與江湖的武俠風格 4.因受五四運動等近代思想大變化影響,梁羽生是首位寫女性主角並且立之於第一位置的新武俠小說家 5.採用真實的武術技擊,其勁力、擊穴等手法為後人所繼承 【小說人物點評】(作者:梁羽生家園練霓裳)
E. 梁羽生的創作生涯
梁羽生出身於書香門第,熟讀古文、擅於對聯,8歲就能背誦《唐詩三百首》。在廣西桂林中學讀完高中,在中學時就喜歡寫詞。因日軍侵擾返鄉,適逢數位粵籍學者避難蒙山,遂依禮拜簡又文為師。而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曾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後隨師返穗,考入嶺南大學 (今廣州市)國際經濟專業。1949年定居香港,經校長介紹,於《大公報》任副刊助理編輯,迅即提正,並成為社評委員會之成員。1950年底,附屬香港《大公報》的《新晚報》創刊,梁羽生被調至《新晚報》工作。是年,他的父親在家鄉受誣告被拘押,不久便被錯殺,享年五十六(上世紀80年代中期,廣西要員反復邀請梁羽生回鄉省親,梁羽生要求對父親一案重新甄別,隱然有不平反則不回鄉之意。經查,陳信玉屬錯殺,蒙山縣政府下文平反)。1954年初,因「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表演暨紅伶義唱籌款大會」轟動非常,順勢撰寫《龍虎鬥京華》,是為「新派」武俠小說之源頭伊始。此後筆耕不輟,至一九八三年《武當一劍》止,共連載武俠小說三十三部,又《絕塞傳烽錄》與《劍網塵絲》出版時均被一分而二,《武林三絕》仍在修訂之故,今傳者三十四部。封筆前後並曾推出部分小說的修訂本,但均未得以出版。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自認《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及《雲海玉弓緣》三書是代表作。
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龍虎鬥京華》是新武俠小說之始。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形。2005年在浸大演講時,他首度公開解釋筆名由來,指由於南北朝分「梁」先於「陳」,也是文人輩出時代,故取姓「梁」,結合台灣友人贈句「羽客傳奇,萬紙入勝;生公說法,千古通靈」成名。 2004年12月2日獲得香港嶺南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 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鼻祖,2004年獲香港嶺南大學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及獲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建「梁羽生文庫」。 加入中國作協。
2009年,梁羽生在悉尼榮獲澳大利亞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頒發的「澳華文化界終生成就獎」。 梁羽生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梁、金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台、新、馬,一時風起雲涌,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佟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響。
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梁羽生作過一首詩: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橫刀百岳峙,還劍一身輕。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一反東坡詩意,正是「竹外」之情。「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 說他准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另外,梁羽生在散文、雜文的創作上已有很深的造詣,曾與金庸、陳凡(百劍堂主)合著《三劍樓隨筆》。
梁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
F. 金庸、古龍、卧龍式、梁羽生的寫作風格
很簡單。
金哥的具有大家風范一看就知道出自名家之手
小卧的就是非常具有層次,一個畫面就是一個畫面。看起來就好像是身臨其境一樣
古龍的一個情節就是一個事,但有與主題十分重要的關聯。書中更多的是對與人性的思考。我建議你多看看古金二人的書。
還有一個,我看了一會就不看了,至於他為什麼么能在國人心中有一點位置,我看還是那個時代成就了他。
G. 誰能提供梁羽生簡介和作品風格
梁羽生簡介
在新派武俠小說的創作世界裡,金庸、梁羽生並稱,一時瑜亮。但是,事實上,梁羽生是先行一步的人,這一步大約是兩年。
當金庸以《射鵰英雄傳》奠定地位時,梁羽生也以《萍蹤俠影錄》為新派武俠綻放了文學情思上的異彩。金庸一寫就是二十年,作品有十四部。但梁羽生在金庸停筆不寫武俠、轉而辦報之際,卻獨撐現代中國新派武俠的局面,三十年來寫作不輟,作品數量達金庸的三倍,技巧也不斷創新變化,對武俠文學的一往情深,鍥而不舍,梁羽生已達「樂在其中」的境界。
誠如名詞人劉伯端評論梁羽生武俠作品所述:「國家飄零,江山輕別,英雄兒女真雙絕。玉簫吹到斷腸時,眼中有淚都成血!」,將梁氏作品的特色表露無疑。以下這篇介紹作者為羅立群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九二四年四月五日出生(證件標明日期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誤)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梁羽生出身世代書香門第,家中很有一些產業,算得上是一個富戶。他家在鄉下,地近瑤山,是游覽的好地方。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梁羽生熟讀古文,好弄詞章,經常填詞作賦,一抒情懷。
一九四三年,廣州一些學者避難來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學家簡又文教授為師,學到了豐富的歷史知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一說是《新晚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以後定居香港,現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博聞廣識,多才多藝,曾用「梁慧如」、「馮瑜寧」等筆名寫過許多散文、文藝評論和文史隨筆,還曾用「陳魯」的筆名寫中國象棋的評論文章。他的棋評寫得相當精彩,公認為一絕,讀來比親臨現場觀棋還有興味。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為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賞白羽(官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的。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是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型。
在眾多的香港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和金庸無疑是兩顆最耀眼的明星。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而金庸則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創作者,人們往往將梁羽生和金庸相互比較。為此,梁羽生用「佟碩之」的筆名寫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論》(發表在一九六六年香港的《海光文藝》上),詳盡分析二人異同。其中有這樣兩句話:「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所論頗為中肯。
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在武俠文壇上辛勤筆耕了三十個春秋,共創作了三十五種武俠小說,總字數達一千餘萬言。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宣布「封刀」,從而結束了「江湖生涯」,金盆洗手,改弦更張,准備撰寫正統歷史小說。梁羽主的武俠小說理論
很多人說,「新派武俠小說」的產生,提高了武俠小說的文化品位。雖然如此,在文藝理論界仍然有許多人認定武俠小說不能登大雅之堂。針對這一問題,梁羽生在許多場合發表過對武俠小說的看法,形成了自已的一套理論。梁羽生的觀點十分精闢、深刻,批評了文藝理論界對武俠小說的偏見,也指出了武俠小說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可謂我國小說理論界中的一家之言,很值得我們叄考。了解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理論,對我們閱讀理解和評論武俠小說創作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梁羽生對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及其價值給予明確肯定。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發言說:「文學形式本身並無高下之分,所謂高級與低級,只取決於作者本人的見識、才力和藝術手腕。」他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贊同。他認為中國的武俠小說源遠流長,新派武俠小說更表現出進步的思想內容、新的歷史見解和成熟的藝術技巧;無視武俠小說的存在,硬將它排斥在文學殿堂之外,這是很不公平的。對於某些詆毀和否定武俠小說的觀點,梁羽生不無激憤地說:「這只能表示那個人在容納文化方面的心胸不廣。他其實也不了解什麽叫做武俠小說;或者他看過的許多武俠小說是荒誕離奇的,這才造成誤解。其實武俠小說有好有壞,文藝小說亦是。即使是反映現實的寫實小說亦有好有壞,如果作者功力不夠、觀察力不敏銳的話,他盡管寫的是寫實小說,還是不能反映現實的。」他指出,作為一種小說流派,武俠小說無疑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朵奇異的鮮花,「應當允許武俠小說存在」。
關於如何把握武俠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在武俠小說中反映時代精神和創造典型人物,梁羽生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武俠小說必須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所以,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俠」是正義的行為,做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事就是所謂仗義行俠。他又說:「集中社會下層人物的優良品質於一個具體的個性,使俠士成為正義、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時揭露反動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的腐敗和暴虐,就是所謂的時代精神和典型性。」(參見馮立三《與香港作家一夕談》)
怎樣才能寫好武俠小說?梁羽生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寫好武俠小說並不容易,作者只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梁羽生認為,要寫好武俠小說,撰寫者的創作態度應當端正。他在一九七七年應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的邀情作演講時,介紹了自已創作武俠小說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時代的歷史真實;二是著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梁羽生雖然喜愛武俠小說,竭盡心智地創作武俠小說,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對武俠小說的態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他曾對大陸一度興起的盲目的泛濫的「武俠熱」潑過冷水。一九八五年,他借《文藝報》一隅表示自已的憂慮:「有的部門作了統計,至少有五十多家小報發表我和他人的武俠小說。不少地方的一些報紙轉載我的武俠小說,有的加以改寫,都未經作者同意。據說有的把兩個回目合並成一個回目,甚至有的不是我寫的武俠小說,卻標上我的名字,以蒙騙讀者。我認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應當在文學園地佔主要地位;但最近有些小報,從第一版到最後一版全部刊載我或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這樣的路不是越走越窄了嗎?」這表明了梁羽生的真知灼見。
梁羽生武俠小說創作年表
書名 發表時間 連載報紙名(香港) 又名
01、龍虎鬥京華 1954.1.20-1954.8.1 新晚報 天方夜譚
02、草莽龍蛇傳 1954.8.11-1955.2.5 新晚報 天方夜譚
03、七劍下天山 1956.2.15-1957.3.31 大公報 小說林
04、江湖三女俠 1957.4.8-1958.12.10 大公報 小說林
05、白發魔女傳 1957.8.5-1958.9.8 新晚報 天方夜譚
06、塞外奇俠傳 約1957-1958之交 周末報 (飛紅巾)
07、萍蹤俠影錄 1959.1.1-1960.2.16 大公報 小說林
08、冰川天女傳 1959.8.5-1960.12.18 新晚報 天方夜譚
09、還劍奇情錄 1959.11-1960.5 香港商報 談風
10、散花女俠 1960.2.23-1961.6.22 大公報 小說林
11、女帝奇英傳 1961.7.1-1962.8.6 香港商報 談風 (唐宮恩怨錄)
12、聯劍風雲錄 1961.7.3-1962.11.25 大公報 小說林
13、雪海玉弓緣 1961.10.12-1963.8.9 新晚報 天方夜譚
14、冰魄寒光劍 約1962初 正午報 (幽谷寒冰)
15、大唐游俠傳 1963.1.1-1964.6.14 大公報 小說林
16、冰河洗劍錄 1963.8.24-1965.8.22 新晚報 天方夜譚
17、龍鳳寶釵緣 1964.6.25-1966.5.15 大公報 小說林
18、挑燈看劍錄 1964.7.1-1968.6.23 香港商報 說月 (狂俠 天驕 魔女)
19、風雷震九州 1965.9.22-1967.9.28 新晚報 天方夜譚
20、慧劍心魔 1966.5.23-1968.3.14 大公報 小說林
21、俠骨丹心 1967.10.5-1969.6.20 新晚報 天方夜譚
22、瀚海雄風 1968.3.15-1970.1.21 大公報 小說林
23、鳴鏑風雲錄 1968.6.24-1972.5.19 香港商報 說月
24、游劍江湖 1969.7.1-1972.2.4 新晚報 天方夜譚 (彈鋏歌)
25、風雲雷電 1970.2.9-1971.12.31 大公報 小說林
26、牧野流星 1972.2.16-1975.1.13 新晚報 天方夜譚 (折戟沉沙錄)
27、廣陵劍 1972.6.3-1976.7.31 香港商報 說月
28、武林三絕 1972.10.1-1976.8.16 大公報 小說林
29、絕塞傳烽錄 1975.2.12-1978.4.10 新晚報 天方夜譚
30、劍網塵絲 待查 正午報
31、幻劍靈旗 待查 正午報
32、飛鳳擒龍 1978.9修訂 新晚報 天方夜譚
33、彈指驚雷 1977.5.1-1981.3.9 周末報
34、武當一劍 1980.5.9-1983.8.2 大公報 小說林
35、武林天驕 待查 待查
風雲時代梁羽生書目梁羽生小說精選
01、萍蹤俠影錄(共二冊)
02、七劍下天山(共二冊)
03、江湖三女俠(共三冊)
04、雪海玉弓緣(共三冊)
05、冰川天女傳(共三冊)
06、女帝奇英傳(共二冊)
07、大唐游俠傳(共三冊)
08、龍鳳寶釵緣(共三冊)
09、散花女俠(共二冊)
10、廣陵劍(共四冊)
11、聯劍風雲錄(共三冊)
12、挑燈看劍錄(共五冊)
13、慧劍心魔(共三冊)
14、還劍奇情錄(全一冊)
梁羽生作品全集
01、萍蹤俠影錄(共二冊)
02、七劍下天山(共二冊)
03、江湖三女俠(共三冊)
04、雪海玉弓緣(共三冊)
05、冰川天女傳(共三冊)
06、女帝奇英傳(共二冊)
07、大唐游俠傳(共三冊)
08、龍鳳寶釵緣(共三冊)
09、廣陵劍(共四冊)
10、挑燈看劍錄(共五冊)
11、鳴鏑風雲錄(共五冊)
12、慧劍心魔(共三冊)
13、瀚海雄風(共四冊)
14、還劍奇情錄(全一冊)
15、風雲雷電(共五冊)
16、冰河洗劍錄(共三冊)
17、風雷震九州(共三冊)
18、俠骨丹心(共三冊)
19、散花女俠傳(共二冊)
20、聯劍風雲錄(共三冊)
梁羽生新作系列
01、白發魔女傳(共二冊)
02、武林天驕(共二冊)
03、武當一劍(共三冊)
04、游劍江湖(共四冊)
05、牧野流星(共四冊)
06、彈指驚雷(共三冊)
07、絕塞傳烽錄(共二冊)
08、劍網塵絲(共三冊)
09、幻劍靈旗(共二冊)
10、塞外奇俠傳(全一冊)
11、冰魄寒光劍(全一冊)
12、飛鳳潛龍(全一冊)
13、龍虎鬥京華(全一冊)
14、草莽龍蛇傳(全一冊)
梁學研究系列
1、梁羽生武俠文學【柳蘇】
2、三劍樓隨筆【梁羽生、金庸、百劍堂主】
3、筆、劍、書【梁羽生】
梁羽生作品集故事系統表
1、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廣陵劍
2、白發魔女傳-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
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冰河洗劍錄-風雷震九州-俠骨丹心
1~2也可以稍稍合在一起,畢竟天山派的武學都是以張丹楓的武學為主
3、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
這幾部很不錯,而且把一些唐人傳奇融進去了
4、狂俠天驕魔女-飛鳳潛龍-鳴鏑風雲錄-瀚海雄風-挑燈看劍錄-風雲雷電
挑燈看劍錄是從風雲雷電中間開始,風雲雷電之後結束。
(風雲雷電中的龍象法王還沒死,而挑燈看劍錄最後他被宰了,
但在風雲雷電中耿電似乎還沒有學成他的武藝)
武林天驕,玉面妖狐可以算進4此一系
5、游劍江湖-牧野流星-彈指驚雷-絕塞傳鋒錄-劍網塵絲-幻劍靈旗
註:其他尚有:武林三絕、武當一劍、女帝奇英傳、龍虎鬥京華、草莽龍蛇傳未納入本表。
H. 金庸、梁羽生、古龍、黃易四位小說家的作品都有什麼風格差異
1、金庸小說文風浩瀚澎湃,歷史和傳奇混雜,讓人分不清他講的是歷史還是傳奇 (大氣磅礴)
2、梁羽生小說講究的是琴棋書畫,名士氣味甚濃,他的作品古板正統,武打一招一式皆寫出(金庸模仿他)他的武俠中歷史味最重, 像萍蹤俠影錄 女帝奇英傳 雲海玉弓緣 七劍下天山 白發魔女傳等等之中皆可窺視 他將就寧可無武,不可無俠 他為武俠真正的一代宗師 (琴棋書畫)
3、古龍是我最喜歡的小說家,他的文風劍走偏鋒,開拓了新一片天地,他最先勘悟 無招勝有招 比如小李飛刀 他的小說離不開七者 浪子 朋友 酒 劍 美女 陰謀 背叛 這些構成了他的小說,他的小說首先將西方偵探與東方武俠結合起來,成就最高的是 楚留香傳奇 (奇詭艷麗)
4、黃易 他是中國最先些穿越武俠的人,一篇尋秦記 使穿越題材迅速風行網路,他的小說充滿了氣勢武打,一招一式氣勢無窮,使草根一族氣吞萬里如虎,但他小說里的香艷情節卻比古龍更加多,我想這也是他的小說風行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玄幻多奇)
我看遍他們的小說,總結就是這些,帶我走上武俠道路的是金庸,但最讓我喜愛的確是古龍,希望我的看法能讓你喜歡上武俠 我的QQ是1244698727,有興趣的話就一起聊聊吧
請採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