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庸的所有武俠小說都是以什麼作為歷史背景的
幾乎每一部書都有不同的時代背景。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乾隆年間,沒有重大歷史事件。
連城訣/笑傲江湖/白馬嘯西風/俠客行/鴛鴦刀:沒有明顯時代背景
天龍八部:宋,沒有明顯歷史事件。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宋。前兩部主要是講宋朝末年,愛國志士奮力抵抗元朝入侵。射鵰英雄傳中講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偉大功勛。後面一部的重大歷史事件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
鹿鼎記:康熙年間。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有傳說中的順治為董萼妃之死傷心在五台山出家,康熙智擒鰲拜扭轉局勢,康熙平定三藩之亂。
書劍恩仇錄:乾隆年間。主要涉及的是民間傳說,乾隆是漢人的孩子,被調換入宮,最後登基。還有回族的香香公主(香妃)的傳說。
碧血劍:明末清初。涉及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忠臣袁崇煥,紅顏禍水的天下第一美女陳圓圓,崇禎皇帝煤山上吊,崇禎斬斷親生女兒長平公主左手,長平公主出家名為九難。
越女劍:吳越相爭時期。主要涉及到卧薪嘗膽的典故,西子捧心的傳說。
在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之中,綜合評價最高的(同意的人居多的)應該是天龍八部。氣勢宏偉,人物涉及范圍廣,蕭峰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無處不體現佛的思想,是一部意義非常深遠的偉大的作品。天龍八部雖好,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卻是笑傲江湖。
我覺得沒有修改之前的金庸小說值得買一套收藏,可能是從小就看得是這樣的武俠小說,記住的人物情節也是未修訂以前的,深入我心到不能抹去。所以我推薦三聯版的金庸全集!
Ⅱ 金庸的作品中時代背景最早的是哪個
應該是天龍八部!金來庸自的作品本著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最強盛的正好是北宋時期,其他的幾個都在北宋後面了,笑傲江湖從門派上面看出以及武功秘籍上面看出,吸星大法是根據北冥神功的殘片改變的,而且沒有改好。連城訣跟越女劍很明顯年代沒有北宋久遠。
Ⅲ 金庸的十四部小說寫作的背景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這十四個字分別提到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武俠小說: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
《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
《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俠客行》《碧血劍》《鴛鴦刀》
寫作順序:
1955 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金庸」筆名首次出現
1956 《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
1957 寫《射鵰英雄傳》連載於《香港商報》
1959 《神鵰俠侶》開始在《明報》創刊號連載
《雪山飛狐》連載於《新晚報》
1960 為《武俠與歷史》雜志撰寫《飛狐外傳》
1961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3 為《東南亞周刊》撰寫《連城訣》
《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5 創作《俠客行》
1967 創作《笑傲江湖》
1969 創作、發表巔峰之作《鹿鼎記》
1970 寫《越女劍》。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
1972 《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註:金老的《越女劍》不屬於武俠小說。
先來說《飛狐外傳》
時代背景
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公元1766年-1769年)
書開篇時,胡斐是個"十三四歲"的男孩,而胡苗決斗在"十三年前"。由下面《雪山飛狐》的考證可知,苗人鳳胡一刀決斗。胡斐出生均發生於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臘月,則此時為乾隆十八加十三等於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由此可知,胡斐此時應該是13歲而不是14歲(此時顯然未到臘月,胡斐還沒到14歲生日)。
而全書結束時提到"……十年前乾隆皇帝在杭州微服出遊,曾為紅花會群雄設計擒獲,囚於六和塔頂……",又說"……香香公主十年忌辰……",則由《書劍恩仇錄》的年代背景可知,此時應為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
這樣說來,全書結束時胡斐才不過16歲,汗……看書里那復雜的感情描寫,還以為都二十齣頭了呢;就精神層面上說,這傢伙比韋爵爺都早熟……
雪山飛狐
時代背景: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三月十五
這部《雪山飛狐》的起訖應該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最確鑿無誤的了:整部小說就發生在"……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這一天里——從早上 "東方紅日甫從山後升起……"一直到"……月亮正圓……"。
而苗人鳳胡一刀決斗。胡斐出生是在"二十七年前",也即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臘月。
連城訣
時代背景:明中前期
論據1:書中的"知縣。知府"等官名和"荊州府。江陵縣"等建置,都是明清兩朝所有的。
論據2:丁典追憶凌霜華所述時提到"……承聖三年,魏兵攻破江陵,殺了元帝。但他聚斂的財寶藏在何處,卻無人得知……幾百年來,這秘密始終沒揭破……"梁元帝死於公元554年,既然說的是"幾百年後",則至遲不能晚於公元1554年——其時尚在明中葉。
因此《連城訣》的時代背景應為明而不是清,且極可能是在明前期,至遲不晚於明中期。
天龍八部
年代背景:公元1090年――――公元1094年
北宋哲宗元祐五年-元祐九年/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天龍八部》一書的起始終結本來是很清楚的,只是書中出現了幾處BUG,使考證者容易迷失方向。《天龍八部》開始於大理天祐年間(第六回中說"保定帝在位十一年,改元三,曰保定、建安、天祐,其時正當天祐年間……"),但具體是哪年仍不清。
這是因為目前史學家們只知道保定帝是從宋元豐五年到紹聖元年在位,但保定、建安、天祐這三個年號到底各佔了幾年,迄今尚無佐證。
這樣我們就只能另找時間線索了——幸好,喬峰任幫主的時間可以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時間坐標。
書中第十五回中寫喬峰"執掌丐幫八年……",而汪幫主那封信"……下面注的日子是'大宋元豐六年五月初七日'喬峰記得分明,那正是自己接任丐幫幫主之日……",則可知喬峰是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當的幫主,以此推算,杏子林中商略平生意之時乃是北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而此時是三四月間,推算回去全書開始時應是上一年的秋冬季(拈花寺里的景象是黃葉飄落,考慮到大理氣候偏暖,應是秋冬季,從開始到鳩摩智劫走段譽經過了十八天,之後"這般走了十餘天,料想已出了大理國境……又行了二十餘日……這一日終於到了蘇州城外……這時正是三月天氣"),因此《天龍八部》開始於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
關於結束,書中出現的可參考歷史事件就是太皇太後高氏去世。哲宗親政改元。史載此事發生於哲宗元祐九年/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之後最多二三月時間("如此過了月余,那四名說客竟毫不厭煩……",且提到要渡黃河,則顯然未到封凍季節)蕭峰自盡。全書結束。
所以《天龍八部》就結束於元祐九年/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
只是這樣一來,書中就有了兩處時間上的矛盾了(史實上的矛盾例如大理國皇位繼承的順序與時間等就不去管它了,這里說的是時間上出現的自相矛盾的情況)。一個是鍾靈這小姑娘的生日,第一回寫的明明是鍾靈"十六歲",可第二回和第九回都寫了鍾靈生於"己未年十二月初五丑時",則算一下干支可知,鍾靈應是北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生人,全書開始時才11歲……這個,汗……另一個是段譽的年齡,書中第一回和第四回兩次提到當時段譽已經19歲了("鍾靈道:'十六!你呢。'段譽道:'我大你三歲。'……段譽插口道:'嗯,你十八歲,小我一歲。'"),可是第四十八回中卻說段譽生於"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廿三日"也即公元1083年,則全書開始時7歲。再汗……
不知為何金庸先生把生日都寫得那麼清楚了,卻沒有算對年頭……
射鵰英雄傳
年代背景:公元1199年――――公元1227年
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左右(公元1199年-1221年左右)
開始的時候,張十五明確提到:"……光宗傳到當今天子慶元皇帝手裡,他在臨安已坐了五年龍廷……"。
所以故事開端於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而郭靖楊康生於1200年。
全書結束於成吉思汗辭世,如按史實則發生於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
但考察一下《射鵰英雄傳》的時間流程——郭靖18歲煙雨樓之會後,大約只過了兩三年左右的時間就全書結束(……這一找就是半年,秋去冬來,冬盡春回……又過月余……軍行十日,已抵撒麻爾罕城下……兩人如此在石屋中一住月余……又過數月,眼見金風肅殺,士飽馬騰,成吉思汗又興南征之念……緩緩南歸,天時日暖,青草日長……)。
盡管到底經過了多少年並不非常肯定,但由下面《神鵰俠侶》的考證(楊過應生於1219年而《射鵰英雄傳》結束時楊過還是個嬰兒)可知,說是兩三年不會有太大誤差,則此時最多也就是1200+18+3=1221年。
白馬嘯西風
時代背景:清初
論據1:書中明確寫了此時距高昌滅國(高昌麴氏王國立於北魏景明三年辛巳/公元501年,滅於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已有"千餘年了",則最早也得是1640年以後,即順治即位之後。
論據2:書中出現了山西鏢局("……在山西省太谷縣開設了晉威鏢局……")。據衛聚賢《山西票號史》考證,鏢局一行約起於明末清初,盛於康乾,最早為山西人創辦。依書中所描繪情形看,鏢局業顯已相當興盛,則至少應在清建國一段時間後。
由上述論據看,《白馬嘯西風》的歷史背景至早是清初順治年間,而實際上最可能是與後面的幾部書一樣,發生在康雍乾時期。
鹿鼎記
時代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
《鹿鼎記》一書雖無明確提到年月,但通篇系依歷史事件貫穿而成,因而就以歷史史實為年代依據。
全書開始時陳近南救幾位名士一事發生於何時殊難確定,就馬馬虎虎地認為是和第二回的內容同時發生好了。而第二回開始的韋小寶歷險記則是發生在擒鰲拜之前的數月(最開始赴京城花了一些時間,後來"韋小寶和小玄子兩個月鬥了下來……",再後來學大慈大悲手又"……這么半吊子的學上兩三個月……")。史載擒鰲拜一事發生在康熙八年五月,那麼我們也就省點事,不再跨年份了,姑且認為全書也就開始於康熙八年年初好了。
結束時的標志性歷史事件自然是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此事發生於康熙二十六年。全書結束於韋小寶隱居,此時距協定簽署最多不過數月時間(從尼布楚回京約一月余。之後就是茅十八被捕和法場換"子"。再隔一個"馮錫范失蹤了十多天"就是離京回鄉。然後途中在舟上決意隱居),所以當仍在康熙二十六年。不過,這樣算來,此時我們韋爵爺的歲數……書開始時是"十二三歲",再加上十八年——已經是過三張兒的人了啊……
笑傲江湖:
明中葉(公元1500年後)
論據1:書中祖千秋評酒具時提到過"元瓷",本朝之人當不會用此口吻敘述本朝之事,由此可知《笑傲江湖》的時代背景當晚於元,在明或清。
論據2:文中所提到的官職。地名。縣府建置均為明清兩代所特有。
論據3:《鹿鼎記》中有"……前朝有令狐沖……"之句,則為清代之前無疑。
結合前三條論據可知,《笑傲江湖》發生在明代。
論據4:根據長江三俠《笑傲江湖年DK》一文中對華山派師承的分析,則穆人清約為令狐沖徒孫一輩。《笑傲江湖》當發生於明中葉1500年左右。
論據5:文中提到"其實百餘年前,這教派的真正名稱便叫作五毒教,創教教祖和教中重要人物,都是雲貴川湘一帶的苗人……"此時五毒教被稱為"五仙教",而在《碧血劍》中則又恢復為五毒教的稱呼,一教名稱的變更當有一兩代的時間才是;另從何紅葯等人的師承關系看,看作藍鳳凰的徒孫或更遠一輩也較妥帖,這也與穆人清是令狐沖徒孫大致相稱。
論據6:文中提到"峨嵋……立派數百年……",則至少當在郭襄建派200年後。郭襄是中年後建立峨嵋,則此時至早是公元1500年以後。
由上述三條可大致確認,《笑傲江湖》一文的時代背景當在明朝中葉的公元1500年以後。
關於「河北」。明朝時河北稱為「北直隸省」,清朝時稱為「直隸省」,直到1928年才稱「河北省」。所以根據小說中「河北」的稱呼就判斷是清代顯然是錯誤的。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作是小說家與歷史學家的不同吧!
關於「日月神教」。如果是在清代,為什麼不公開叫「明教」呢?而且日月神教明顯是江湖教派而非政治組織,所以反清復明是說不通的。合理的解釋是,朱元璋依靠明教的勢力當上了皇帝,但鳥盡弓藏,開始清洗明教勢力。而明教本來就是一江湖組織,所以只好避諱改名為「日月神教」,把總舵藏在黑木崖上(光明頂已經呆不下去了),行事也就越來越古怪了(躲避官方追捕)。而它發源於西域,又與go-vern-ment關系非同一般,所以與中原各大門派格格不入,累世結為仇敵。
笑傲江湖發生在明代的基本考證
元朝末年張三豐還健在,而笑傲中的沖虛是張三豐的n傳弟子。可見,笑傲肯定發生在元代之後。在鹿鼎記第二十三回中澄觀曾道:「古人說道,武功到於絕指,那便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聽說前朝有位獨孤敗大俠,又有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當世無敵……」。可見,笑傲發生在清代之前。因此,笑傲的基本背景是明代。
笑傲江湖的具體起止時間
1、明朝的起止時間為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到公元1644年(崇禎上吊)。
2、笑傲中寫到:八十餘年前,日月教幾名高手長老夜襲武當山,將寶劍連同張三豐手書的一部『太極拳經』一並盜了去。明教與武當淵源很深,不但有張無忌這層關系,還有楊不悔這層。楊不悔的父親楊逍是張無忌的繼任教主。因此,在張無忌和楊不悔活著的時候,日月教絕不可能夜襲武當山。《倚天》一文有比較可靠的歷史背景和時間推算,倚天結束時的時間是1358年,張無忌22歲,楊不悔約16歲。兩人的影響力比較合理的估計是55年,此時無忌近80歲:即使他已經避世海外多年,以他對明教的震懾力,日月教至少也要到這個時候才敢對武當不敬;楊不悔此時70歲出頭,可能會去世了。當然,更可靠的估計是55年-65年。這樣,笑傲最後一章魔教歸還武當書劍的時間約為1358年後的140年到150年,也就是1498年到1508年之間。
《碧血劍》中華山的風祖師,神態飄逸,應該就是風清揚了。因碧血劍完成較早,金庸寫作笑傲之時,對華山劍派的設計已經考慮到碧血劍中的華山派了,所以他設計風清揚這個名字的依據顯然是「風祖師」。風清揚自己是不會重建華山派的,合理的解釋是令狐沖為了重建華山派,不讓華山劍法和內功失傳,後來收了徒弟。為了不給自己套上羈絆,也為了紀念風清揚,所以奉風為祖師。那麼,穆人清應該是令狐沖的幾傳弟子呢?考慮兩點:一,華山派的門規有許多,以令狐的個性是不會定什麼門規的,所以傳到穆人清至少也要三代;二,穆人清說「本派劍法更是博大精深,加之自歷代祖師以降,每一代都有增益」,可見穆人清至少也是令狐沖的三傳弟子。
在明亡同年華山派召開門人大會(1644年)。當時袁承志二十多歲,約與馮難敵的兒子馮不摧、馮不破同年。馮難敵的師父黃真乃穆人清之徒弟;以每代二十來年計,穆當年已九十高齡了。如果穆人清的師傅的師傅是令狐沖的弟子,同樣以每代二十年計(但按令狐沖40歲收徒),令狐沖應該比穆人清大80歲左右。這樣,令狐沖的出生年在1470年左右。
看一下笑傲中關於年齡的細節問題。
文章開篇為第一年。第一年春天,滅門,林夫人39歲,屬虎。
第一年,令狐沖出場。令狐此時28歲。
第二年夏天,令狐沖被囚。
第三年三月十五,五嶽劍派並派。
第三年,日月神教歸還武當書劍。
第六年,令狐與盈盈成親。
第七年暮春,故事結束。
第一年林夫人39歲屬虎,可以推斷這一年是蛇年,查萬年歷,結合2,可知當年為公元1497年或1509年。再結合3,推斷為1497年。令狐沖生於1469年。
書劍恩仇錄
時代背景:
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開始即明確點出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之後的主要情節都發生在兩年時間里,從乾隆二十三年李可秀赴浙江任開始,九月黃河渡夜戰,初冬周綺結婚,轉過年來黑水營之圍(這與史載兆蕙征討回部在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相合),同年全書結束。
神鵰俠侶
時代背景:(公元1232/1233年――――公元1259年)
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六年-開慶元年(1232/1233年-1259年)
《神鵰俠侶》開始的時間可以由楊過的年齡推算:窯洞前出場時楊過是"十三四歲少年";
而由《射鵰英雄傳》中的相關情節可知,穆念慈是煙雨樓之會那年也即1218年在鐵掌峰上受孕的,加上十月懷胎的時間,則楊過應出生於1219年。
由此可知,《射鵰英雄傳》一文的最後郭、黃遇到穆、楊母子時,楊過2歲左右;
而《神鵰俠侶》則應開始於1219+13/14=1232/1233年。
《神鵰俠侶》結束那年是風陵渡相會的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這年郭襄16歲。
同年楊過飛石擊斃蒙哥(這與史載蒙哥死於1259年7月也相合,盡管地點和死因純屬虛構),而華山論劍就在其後不久,當在同一年。所以《神鵰俠侶》就結束於公元1259年。
順便說一句,此時鎮守襄陽的郭靖已經是59歲的高齡了……
俠客行:
明末清初(17世紀30-50年代)
論據1:史婆婆曾提到"……但張三豐祖師是數百年來武林中震爍古今的大宗師……",則至少是在《倚天屠龍記》二。三百年之後——其時已在明後期或清初。
論據2:書中的地名顯是明清兩季所有。
論據3:由下文《白馬嘯西風》的考證可知,鏢局一行約起於明末清初,盛於康乾。則《俠客行》中既已提到鏢局之事("渝州西蜀鏢局"等),則至早也應發生在明末。由此可知,《俠客行》應發生在明末或清朝。
論據4:書中提到了一個具體年代的干支:"……只見簿面上寫著'河北通州聶家拳'七字,打開簿子,第一行觸目驚心,便是'庚申五月初二,聶宗台在滄州郝家莊奸殺二命,留書嫁禍於黑虎寨盜賊',第二行書道:'庚申十月十七,聶宗峰在濟南府以小故擊傷劉文質之長子,當夜殺劉家滿門一十三人滅口。'……"
干支之數每六十年一轉,由此我們可大致估量一下其時的年代。明末清初的庚申年有1620年、1680年、1740年、1800年、1860年、1920年……
不過真要扯到鬧八國聯軍的年頭上去,只怕是不大合金派小說的味道(一般是不傾向於將金派小說置於晚清或更後的年代)。所以也就是1620年、1680、1740、1800這幾年比較相象(小說中的年代比那個"庚申"年還要晚十到三十年,所以1860年也顯得晚了)。
而在這個"庚申"年前後的三十年裡,少林的大師先有妙諦。後有普法,由此可知決不能是康熙年間(《鹿鼎記》中少林僧是晦。澄。凈。華各輩),也不能是乾隆年間(《飛狐外傳》里少林掌門是大字輩,而《書劍恩仇錄》中同時期的南少林中也有大字輩,因而我們可大致猜測南北少林當是使用同樣的用字來排輩,則依據《書劍恩仇錄》中南少林的輩份可知北少林在乾隆年間也是天。大。元等輩),即使是嘉慶朝的1800年也躲不開排輩問題(妙諦是第一撥赴島的,則其執掌少林還要在"庚申"年前的二三十年,但1770年左右的《飛狐外傳》時代還是大字輩居尊,何況後面還有個元字輩呢)。這樣一來,這個"庚申"就幾乎不可能是在清朝了——實在是排不開了。
因而《俠客行》當發生於明末清初的163X年-165X年(1620年+10年~30年),至遲不晚於順治朝;盡管這樣與鏢局業的興盛有些時間不合,也只能將就了。
倚天屠龍記
時代背景:公元1262/1263――――公元1358年
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四年-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262/1263年-1358年)
開篇郭襄遇到張君寶時張"十六七歲",而"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時張三豐90歲,則倒推可知小說開始時應為公元1262/1263年,即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四年。
另外,開篇明確提到"郭襄……三年來沒得到他二人半點音訊……於是稟明父母,說要出來遊山玩水,實則是打聽楊過的消息……自北而南,又從東至西,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原……",因此郭襄上少林應在華山之別後3。4年間。
由上面《神鵰俠侶》年DK可知,也就是在公元1259年後3。4年,正是1262/1263年間。
由上可知,《倚天屠龍記》開始於1262/1263年。
關於結束時間,有兩條渠道。一是按歷史事件推算,《倚天屠龍記》結束時可參考的歷史事
件就是韓山童戰死,而史載韓山童被捕遇害是在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這與書中的時間流程明顯不符。因而用歷史事件來定標行不通,還需要從另一渠道來考察——這就是張無忌的年齡。
《倚天屠龍記》一書雖然有著明確的歷史背景,但除張三豐的年齡和歷史紀年有明確的對應外,其它具體年月並不清晰。這就需要有一個推算的渠道——張無忌與張三豐之間的年齡對應關系就是一個可資參考的標准。我們將通過考察無忌在全書結束時的年齡來推算其時張三豐的年齡,並由已確知的張三豐年齡與歷史年代的對應關系得到《倚天屠龍記》結束的時間。
我們知道公元1336年時,張三豐90歲,且其生日為四月初九;就在這一年,張殷相識。謝遜現身。仙舸北渡。而張三豐百歲時即公元1346年的四月初九時,按書中所述張無忌"十歲"。但他是剛滿十歲還是即將滿十一歲呢(這牽扯到後來的年代推斷)。
這涉及到張無忌的出生月日,這一點書中交代得並不十分清楚。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出殷素
素懷孕應該是在到島上不久之後——"忽忽數月,有一日……張翠山一怔之下,大喜過望,叫道'你有孩子啦。'……"
——故而應還是在1336年,且由下面一段可知,至遲不會晚於秋季。
"天候嬗變,這時日漸短而夜漸長,到後來每日只有兩個多時辰是白天,氣候也轉得極其寒冷。殷素素有了身孕後甚感疲懶,但一切烹飪。縫補等務,仍是勉力而行。這一晚她十月懷胎將滿……"由這一段並不能准確斷定分娩發生的時間,但大致可以推斷應在冬末或轉年的春季,也即張無忌生日在冬末或初春。而無忌離島時也是冬季("……每年黑夜最長之時,總是刮北風,數十晝夜不停……說不定你們便可回歸中土……"),則1346年4月張三豐百歲時,
張無忌應為剛滿十歲(此處當是按虛歲計,即以出生為一歲,故九年多十歲)。
這之後,又有幾次提到年齡與時間。
"谷中安靜無事,歲月易逝,如此過了兩年有餘,張無忌已是一十四歲。
"他在這雪谷幽居,至此時已五年有餘,從一個孩子長成為身材高大的青年。
但真正對推斷年代有價值的是張無忌出谷遇蛛兒時的對話:"……蛛兒道'你幾歲啦。'張無忌道'二十一歲。'……"
在這之後再未明確提過無忌的年齡,故此時的具體年月確認就很關鍵了,但遺憾的是這時恰好又是冬季("次日續向西行,走出百餘里後,已是正午,赤日當頭,雖然隆冬,亦覺炎熱……")。則張無忌說他"二十一歲"時是剛過生日還是已近下一個生日仍然不明。不過從經歷的時間長度(蝴蝶谷時14歲多,赴西域後在朱長齡家過過一個新年,應視為已15歲了,又在谷中5年有餘)來看,筆者較傾向於此時剛過21歲生日,則無忌此年21歲。數月後的八月十五,蝴蝶谷聚會,無忌仍然21歲。轉過年來的三月十五,張與周的婚禮。同年的數月後就是全書高潮的端陽屠獅大會。韓山童戰死。全書結束。由於是在九月九端陽後,故張肯定已經是22歲了。
故《倚天屠龍記》結束時,無忌22歲。根據張無忌與張三豐的年齡對應關系可知,時年張三豐應為112歲,故當在公元1358年。
碧血劍
時代背景:明崇禎六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碧血劍》一書的起訖時間比較確定。書開始於"(其時正是)崇禎六年……",
而結束於闖王兵敗離京。李岩自盡的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
鴛鴦刀
時代背景:清中前期
論據1:明確點明了是清朝。
論據2:文中提到了全國18省,則年代當在順治朝之後,光緒朝之前。
論據3:民間的反清活動在乾隆朝後已漸趨勢微,因此如書中所寫的蕭半和的父叔輩與滿清血戰而死。蕭半和自己甘做太監圖謀行刺之類的舉動,
也以發生在清前期較為相稱。另外文中提到的當今皇上在做貝勒時就廣派密探尋訪武林至寶的舉動,雖不能說就此斷定,但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
那位雍正爺……
Ⅳ 金庸一系列武俠小說背景年代
1、《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創作年代:年。歷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2、《碧血劍》創作年代:1956年。歷史背景: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或順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3、《射鵰英雄傳》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歷史背景: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
4、《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或六年—開慶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5、《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59年。歷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6、《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約公元1644年—1796年
7、《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清初順治年間
8、《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9、《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363年
10、《連城訣》
創作年代:1963年
歷史背景:清朝,由書末「反清復明」推知
11、《天龍八部》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
歷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12、《俠客行》
創作年代:1965年
歷史背景:明朝中葉
13、《越女劍》
創作年代:1970年
歷史背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
約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14、《笑傲江湖》創作年代:1967年
歷史背景:明朝
15、《鹿鼎記》——金庸封筆之作,亦是他的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被稱為「中國的《堂吉訶德》」,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
歷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附:其中《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指出明確年代(表示沒有歷史背景,類似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這幾部小說年代是從書中的一些細節推斷的。
Ⅳ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為何大多設定在宋代以後
金庸武俠小說可以稱之為現象級,從發行之初,一直被讀者所追捧,影響深遠。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角深入人心,每部小說既能單獨成篇,又相互關聯,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但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時間軸雖然清晰,但是除《越女劍》之外的十四部小說的歷史背景都設定在了宋朝以後,不免讓人心生好奇,金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有何深意?

因此,金庸小說時代背景的設置是有其深刻的原因,說明金庸不僅很懂歷史,能夠很好把握時代背景下的矛盾點,而且善於洞察讀者的需求與愛好,所以才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武俠小說,深受讀者喜愛和追捧。
Ⅵ 金庸的作品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系嗎
金庸是中國最著名的武俠小說作者,我想凡是中國的小夥伴,都或多或少會看過一些金庸的武俠小說,或者是由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和電影,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很容易受到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影響,那麼金庸的作品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到底有沒有關系呢?

而金庸所處的那個年代,是中國剛剛結束戰亂,從戰爭到和平的一個轉變,金融可能對戰爭對人民的影響有更深的思考,所以他才想要去表達為國為民的這個思想。而這是其他的武俠小說作者不具備的,這也是金庸的魅力所在,
Ⅶ 金庸作品時代背景最早的是哪個
金庸先生一共寫了15部小說,寫作的先後順序是: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 《神鵰俠侶》《雪山飛狐》《飛狐外傳》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 《越女劍》 金庸小說年代排序—— 一.春秋時期 1.《越女劍》:公元前五世紀前葉 二.北宋後期 2.《天龍八部》:公元1094年前後 三.南宋中後期 3.《射鵰英雄傳》: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懷胎到鐵木真逝世) 4.《神鵰俠侶》:公元1239年-1260年(楊過出場到蒙哥歸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龍記》:公元1337年-1360年(張三豐90歲到張無忌22歲)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計是明朝中期 因為有武當派,而且書中官職是明朝的,並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還 有在《鹿鼎記》中澄觀老師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7.《俠客行》:明朝 因為有武當派,並且書中好象沒有什麼民族矛盾,而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 8.《碧血劍》: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從10歲到20歲) 六.清朝 9.《鹿鼎記》:公元1670年-1689年 鰲拜死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為1670年,韋小寶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歸隱,那是1689年 10.《書劍恩仇錄》:公元1756年前後 因為《飛狐外傳》中趙半山曾對小胡斐說過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紅花會抓住過 11.《飛狐外傳》: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飛狐》推算,從胡斐13歲到17歲 12.《雪山飛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陰歷) 書上開頭就寫了「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叄月十五」 13.《鴛鴦刀》:清朝 書上倒數第二段寫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連城訣》:清朝 這個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有辮子,這可是金庸授權的,而且從 官職、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15.《白馬嘯西風》:清朝 原因和前面的一樣,書上插圖中的男人有辮子
Ⅷ 求金庸的所有作品,按小說背景朝代的時間順序列出
一、抄越女劍-春秋
二、天龍襲八部-北宋。
三、射鵰英雄傳-南宋。
四、神鵰俠侶-南宋末。
五、倚天屠龍記-元末。
六、俠客行-明中(因為已有武當愚茶道長,故在倚天之後)
七、笑傲江湖-明中(鹿鼎記:前朝有令狐沖……碧血劍:五毒教早於五仙教何惕守一百年)。八、碧血劍-明末。
九、鹿鼎記-清康熙。
十、書劍恩仇錄-清乾隆。
十一、飛狐外傳-清乾隆。
十二、雪山飛狐-清乾隆。
十三、鴛鴦刀-清。
十四、連城訣-晚清(作者依照長工和生的故事取材,故此推論)白馬嘯西風從書中描寫大致應該是乾隆或嘉慶
Ⅸ 金庸作品時代背景最早的是
越女劍
這部作品以吳越爭霸為歷史背景,吳優而越劣,勾踐為擊敗夫差,回採用了范蠡的計答策,就在接近成功時,在鑄劍和劍術上遇到了挫折。吳國劍士不但劍利術精,且善用兵法,越人不敵。而此時出現的放羊女阿青卻輕易地擊敗了吳國八劍士,范蠡以之為奇,將阿青接到府邸,終於使越國劍士觀摩到了「神劍」的影子。就憑這「神劍」的影子,越國的劍術已是天下無敵了!另一方面,在薛燭的指點下,越國也造出了利劍千萬,條件成熟,勾踐早已按耐不住,終於大破吳軍。而在范蠡的心中,攻破吳國並不是唯一的目的,他更想見到被獻給夫差的美女西施。當兩人見面時,阿青出現了,因為她已經喜歡上了范蠡,並以劍氣傷了西施。但最終因西施的美貌而黯然離去……
這部小說是金庸全部武俠作品中歷史年代最早的一部,在《射鵰英雄傳》中出現了「越女」武功傳人,所以,真正的金迷是不會置之不理的;而且「越女」故事是發生在吳越戰爭時期的江南的實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美女西施、大夫文種、范蠡更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在江南有許多實景可供追憶,真正的金庸迷也是不可錯過的。
Ⅹ 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俠客行》,它的歷史背景與年代是什麼
這部小說的書名是由詩人李白的同名古言詩而來,小說的內容也與那首詩作密切相關;不過,小說的情節並非是對李白詩作的演繹和注釋,而是對這一詩作作了出人意料的安排。
以石破天的經歷為主線,而由於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故事暗示可能是孿生兄弟),小說描寫的正是因而引起的種種誤會。本來並無明確時代背景,與另一作品笑傲江湖一樣,基本設定為明朝某時期。
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周刊》。《俠客行》主要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該書有許多耐人尋思之處,潛隱著許多「玄機」,體現著金庸對於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體驗。
故事奇趣,浪漫而隱含哲理,是一篇武俠的童話和寓言,主人翁兼具佛道墨三家的感覺,格局仙氣彌漫,俠義慈悲,佛法無邊,江湖依然險惡可是充滿陽光和樂觀之意,為天龍八部的段譽和虛竹的重新出發,笑傲江湖的前奏,與悲哀黑暗至極(總算苦盡甘來)的連城訣是強烈對比。
出世之時與天龍八部一樣為一部佛書,前者壯闊雄奇悲天憫人,本書活潑自在離苦得樂,不同的角度展現哲學思維與作者感受。

(10)金庸武俠小說時代背景擴展閱讀:
查良鏞,GBM,OBE(英語:Louis Cha Jing-yong,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男,筆名金庸,浙江海寧人,武俠小說泰斗,1948年移居香港。
自1950年代起,其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歷年來金庸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影視作品,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這亦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贊。金庸早年於香港創辦《明報》系列報刊,並在1980年代涉足政界,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他因其優秀的小說作品而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後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於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壽94歲。
劇情梗概
一名童丐石破天在一場武林爭斗中撿了一塊燒餅來吃,誰知燒餅里藏著謝煙客的「玄鐵令」。謝煙客為了早日解決有求必應的玄鐵令問題便教石破天去修煉九死一生的炎炎功,並故意引他走火入魔。
被人帶到長樂幫,被人誤會為長樂幫幫主石破天(即石清夫婦的兒子石中玉)雖然他身上的傷痕跟石中玉一樣,但石破天連「一」字都不懂,且和性格好色、殘忍的石中玉截然不同,被石清夫婦當為大病一場後忘掉了。
當輪近臘月時,石中玉終於出現,但石破天仍願意以長樂幫幫主身份代替石中玉前住俠客島吃臘八粥。亦因文盲而無意中學到詩中「俠客行」的絕頂神功。
石破天等人陪同丁不四和梅文馨等人尋訪梅芳姑時發現梅芳姑是他的養母(當時以為是生母),且是石清夫婦的殺子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