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親》txt全集下載
和親 txt全集小說來附件已自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政治和親一度是中國王朝安邦定國的一大外交政策。具體措施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給少數民族首領。它與歐洲封建社會流行的王室聯姻有點不同。盡管中國的和親婚與歐洲的王室聯姻都是一定意義上的政治、軍事聯盟,但我們大中國的心理感覺與眾不同:漢家皇帝一廂情願自作多情地認為,自己與周邊四夷的國王,包括匈奴的單於、烏孫的昆彌、突厥的可汗、吐蕃的贊普,在地位是不平等的,漢家女兒遠嫁異邦首領,稱為下嫁。之所以這樣說,一是我們在地理上的漢國中心論,也就是基於這種心理,我們才叫中國的。二是基於我們的文化中心論。由於文化上的優越感,導致我們的歷史越發展,我們看周邊兄弟越野蠻。宋時,二程等思想家們帶頭把周邊夷狄視作畜類。大清時期,西夷來犯,我們又一古腦地把來犯的西夷視作畜類。把皇家宗室女嫁與畜類,需要多大的勇氣啊,而這勇氣,來自於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
漢朝劉邦首創和親外交,以宗室長公主嫁匈奴單於。其後是武帝劉徹,先後把細君……
請採納
2. 一日夫妻百日恩,遠嫁烏孫的和親公主為何謀殺親夫
我覺得能讓西漢公主下狠手去設計謀殺親夫了,很可能就是因為,西漢公主已經厭煩或者是不能再忍受這樣的一種生活了,或者是他們夫妻之間的生活並不和諧,所以他想要親手去解決掉,讓自己可以得到自由和解放。因為他們作為和親公主就會告別家人,去到一個離家鄉很遠的地方,語言又不通,風俗又不一樣,所以和親公主的餘生都是很難過的。

這個狂王是性情比較狂暴的,而且這樣做也沒有很多人喜歡他,愛戴他。再加上解憂公主已經是有一定的年齡了,他們兩個的夫妻生活也不和諧。所以覺得解憂公主是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才想要設計要去殺掉親夫,同時也是為了讓烏孫可以恢復到漢朝的統治下。
3. 古代故事:遠嫁烏孫的和親公主為什麼要謀殺親夫
漢族人和野蠻人有什麼共同語言,生活久了自然夫妻關系不和。
4. 解憂公主是那部小說叫什麼名
長篇歷史小說《解憂公主》內容提要
這是一個真實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故事。
她是漢武帝時代繼細君公主之後,又一個深明大義、遠嫁烏孫的和親公主。貌若天仙,立志獻身歌舞藝術的她忍辱負重,先後嫁給三個烏孫王為妻。她一生費盡心血,飽受磨難,竭力維護漢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尤其是和烏孫人民的血肉聯系,維護時代必不可少的「和親聯盟」,成功粉碎匈奴貴族對烏孫的顛覆和侵略,並為西域成為偉大祖國的一部分作出了眾多艱辛的努力和突出的貢獻。她在烏孫國生活了五十多個春秋,年過七十歲才回到闊別已久的長安。她就是烏孫國人贊為天鵝,尊為國母的解憂公主。
歷史無情地選擇了她。她卻無私無悔地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一生。她和她的子女、摯友、隨從們,以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投身西域,執著奉獻,有的歷盡坎坷,有的以身捐軀,為西域的安定和睦和建設統一的多民族祖國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同時也是民族團結,相互融合,東西方先進文化交流傳播的友好使者。
這是一批巾幗英雄和熱血男兒,以及老當益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良將共同譜寫的一曲名垂青史的邊陲壯歌。作品著力描述了她們在戰爭與和平,分裂與統一,正義與邪惡的種種矛盾沖突中,在生離死別、蒙冤含屈的逆境中,堅韌不拔、默默奉獻的高風亮節,以及無數志士前仆後繼,甘為鋪路石的高尚情操。同時也表現了西域各族人民之間兄弟般友好往來,團結奮戰,相互融合的民族情誼,展示了雄渾奇麗,令人神往的西域風光。
作品共分兩卷。上卷以曲折的情節和廣闊的空間,描述解憂公主出嫁前後性格成長成熟,及其摯友們在在烏孫和西域所作的輝耀千古的歷史貢獻。下卷以悲壯的筆調描述解憂公主及其子女,摯友們在接踵而來的突發事件中,為烏孫和西域人民所作的感人肺腑的無私奉獻。
5. 求好看的現代無敵小說
我就看《邪氣凜然》挺好看的,你自己去看一下吧!!!
6. 找一本女主角和親到烏孫的言情小說
你記不記得男主或女主的名字.
7. 烏孫的和親公主
我國西部的帕米爾高原,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在很早以前,西域即波斯國王曾夢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從此他不忘夢中人,就派兩名大臣前去求親。大臣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中國,並向中國皇帝獻上求親的書信。皇帝被國王的誠意所感動,許嫁了公主,還派男女侍從隨行。當他們到達帕米爾時,道路因戰爭受阻,不能通行。為了公主的安全,他們在險峻的高山上築起城堡宮室,供公主居住,大臣及侍從們都在山下守衛。後來戰爭平息,他們准備西行,不料公主已有身孕。據宮女說,公主住在高山上,每當正午時分,有一位美丈夫,從太陽上下來,與公主相會……。兩位大臣知道回去不好交差,決定在這里暫時住下,免得招來殺身之禍。後來,公主生了一個男孩,成了當地一個名叫朅(qie)盤陀國的第一代國王。一天,公主得了重病,囑咐她的兒子國王說:「我是東土之人,死後要把我埋在宮室東方一百步的地方,讓我的墳墓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公主死後,國王一一照辦。
這就是關於「公主堡」的傳說。雖然傳說不是信史,但也不是全屬杜撰,它反映了某些史實。在我國歷史上,獻身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的傑出婦女,幾乎史不絕書。漢代的細君和解憂,就是其中兩位代表。 張騫提出的建議,得到漢武帝的支持,公元前119年,張騫以中郎將(統領皇帝侍衛的較高將領)的資格,率副使、將士三百餘人,攜帶大量的金、帛和牛羊,出使烏孫、大宛(今蘇聯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蘇聯中亞巴爾喀什湖至鹹海之間)等地。
張騫到達烏孫後,說明漢朝願與烏孫結親連好,共擊匈奴。然而,烏孫對漢朝不甚了解,加以歸屬匈奴已久,態度猶豫不決。直到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國,烏孫才派使者數十人,隨同來漢朝察看情況。烏孫使者回國後,盛贊漢朝的廣大和富庶。約在公元前110年左右,烏孫再一次派遣使者來獻良馬,正式要求與漢朝和親。於是,漢武帝派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公主,下嫁昆莫(烏孫王號)獵驕靡。漢武帝對這次聯姻非常重視,除了賜乘輿及御物之外,特置屬官、宦官和侍御數百人隨公主出嫁,贈送的嫁妝極為豐厚。獵驕靡立細君公主為右夫人。不久,匈奴聞訊,也將單於的女兒嫁給昆莫,被立為左夫人。 細君公主身處異域,語言不通,加以昆莫年老體衰,只好自製宮室獨居,生活異常愁苦。她曾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帳篷)為室兮旃(zhān,即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hu,天鵝)兮歸故鄉。」歌中表達了她的苦悶的心情。漢武帝知道後,對細君甚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攜帶帷帳、錦綉等物,到烏孫表示慰問。
根據烏孫保存著父死子可娶後母為妻,見死弟可娶其嫂為妻的風俗習慣,獵驕庫為了保持與漢朝的政治聯姻,要求細君改嫁給他的孫子軍須靡。當獵驕靡上書漢武帝提出這種要求時,漢武帝回答說:「要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辦事,我們要聯合烏孫共滅匈奴。」於是這位漢家公主就又改嫁給年青的軍須靡。後來軍須庫即位為昆莫。他們生有一女,取名少夫,不久細君就死了。 為了繼續保持這種政治聯姻,細君公主死後,漢王朝封楚王戊的孫女解憂為公主,下嫁軍須靡。
解憂在烏孫生活了五十餘年,先後嫁給軍須靡、翁歸靡、泥靡為妻,對烏孫的政治生活影響很大。她與翁歸靡生有三男兩女。長子元貴摩後來繼立為烏孫昆莫,次子萬年做了莎車(今新疆莎車)國國王,三子大樂為右大將,長女嫁龜茲(今新疆庫車)王為妻,小女是若呼翕侯的妻子。這些子女在烏孫、莎車和龜茲,地位都非常顯要。
不僅如此,在政治上解憂公主還幫助和支持翁歸靡,促進和發展了烏孫與漢朝的關系。自漢昭帝末年,到漢宣帝即位之初,匈奴接連發兵攻打烏孫,奪走許多地方,還強迫烏孫將解憂公主送往匈奴,斷絕與漢朝的關系。因此,解憂公主與翁歸靡派使者上書漢廷,表示願與漢朝軍隊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71年,漢朝發十五萬大軍,與五萬烏孫軍隊聯合,打敗了匈奴,擒獲匈奴單於的叔父、嫂嫂、名王(親王)和都尉以下四萬餘人,還虜獲馬、牛、羊、驢、駱駝七十餘萬頭。這次重創匈奴的戰役,扭轉了西域的政治形勢。 從此,烏孫與漢朝的關系更加密切。公元前64年,翁歸靡再次上書,表示願立漢朝的外孫元貴靡為嗣,要求再派漢公主聯親,加強漢朝和烏孫的關系。漢宣帝派解憂的侄女相夫為公主,下嫁元貴靡;烏孫也派使者三百人,來漢朝迎娶少主(即相夫)。當少主一行到達敦煌時,得知翁歸靡已死,烏孫貴族另立軍須靡的匈奴夫人生的兒子泥靡為昆莫。漢朝對此十分不滿,決定迎回少主。
泥靡號稱「狂王」,繼位之後,娶解憂為妻,生一子叫鴟(chī吃)靡。但是,解憂公主與泥靡之間,關系非常緊張。泥靡為人暴戾,烏孫政局不穩。解憂公主決定翦除這位「為烏孫所患苦」的暴君,便派人利用一次酒宴的機會將他擊殺。結果,泥靡受傷逃走,他的兒子細沈瘦,發兵將解憂公主圍在赤谷城(今吉爾吉斯斯坦伊什提克)。過了幾個月,漢西域都護(駐西域地區的最高長官)鄭吉發兵救公主,細沈瘦才被迫退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狂王傷逃之後,原翁歸靡匈奴夫人所生之子烏就屠,揚言母家匈奴將派來大軍,乘機在北山聚眾作亂。接著,他襲擊狂王,自立為昆彌(即昆莫)。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派破羌將軍辛武賢率兵到敦煌待命,以准備應急。 眼看一場干戈即將爆發,當時的西域都護鄭吉,深知馮嫽的丈夫右大將,與烏就屠關系很好,便請她去說服烏就屠。馮嫽原是解憂公主的侍者,隨解憂到烏孫後,嫁給烏孫右大將,人們管她叫馮夫人。她具有政治才能,又擅長外交,享有一定威望。烏就屠聽說漢軍嚴陣以待,不得不聽從馮嫽的勸告,並希望能得到一個小封號。最後,漢宣帝任命馮嫽為漢使,詔烏就屠到赤谷城,正式立元貴靡為大昆彌,封烏就屠為小昆彌。
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土思,願得為骸骨,葬漢地」,當時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將她迎回長安,同來的還有孫子和孫女三人。大約過了兩年,解憂公主就與世長辭了。 漢代的細君和解憂,與歷代其他獻身民族團結的歷史人物一樣,都為發展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民族關系,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人們為了紀念她們,或者將她們的事跡載入史冊,或者編成故事流傳,就象「公主堡」的傳說那樣,讓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裡!

8. 有沒有講述古代和親及她們後來歸宿的故事的。。越多越好
王昭君,名嬙,漢元帝時宮女,封為昭君,晉因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或明妃。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選入宮。她相貌出眾,品格高貴。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正當此時,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請求嫁於匈奴。得到同意,她嫁到匈奴,被單於封為「寧胡閼氏」。生育有一男孩,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右日逐王。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韓邪死,成帝命她遵從匈奴風俗,昭君繼為復株累若鞮單於閼氏。又生二女,長女名雲,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
昭君死後,匈奴為其建宮立碑。它就是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即昭君墓。墓總高33米,佔地約1.5公頃。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環繞。墓前有涼亭。墓園內奼紫嫣紅,花團錦簇之中,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的塑像巍然屹立,威武雄健,又不乏溫情。秭歸縣城也立有「漢昭君王嬙故里」的石碑。
昭君出塞和親,為漢匈之間結束戰爭,安定邊陲,對加強漢與匈奴和好關系,使呼韓邪後裔長期親漢作出了重要貢獻。
她的故事成為後來詩詞、戲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其實,早在杜甫之前,對王昭君身世的悲嘆,就已經成為不少詩歌樂曲的主題。宋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辭」有託名「漢王嬙」的《昭君怨》一首。卷二十九「相和歌辭」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詞》、《昭君嘆》等為題的多首吟嘆曲。唐李白、白居易,宋蘇軾、王安石等詩人均有吟詠昭君的詩作。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創了的著名的雜劇《漢宮秋》。
但也有很多詩詞是歌頌昭君出塞的。如董必武參觀昭君墓後,作詩贊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劇作家曹禺劇本《王昭君》中,表現了昭君義無反顧地擔當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頌了她高尚的情懷。史學家翦伯贊也在《游昭君墓》的長詩中,贊美昭君的功績,指出「和親政策」的重要意義。自她出塞後的六十多年內,漢匈相安無事,長城內外出現了「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的祥和景象。
文成公主
隋末唐初,在西藏高原上掘起了一個強大的民族政權---吐蕃。636年,年輕的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高原,他嚮往大唐的制度和繁華,曾經幾次向唐朝求婚,因為種種原因都被拒絕。松贊干布大怒,向大唐的邊境出兵,然被大唐的軍隊打敗。松贊干布意識到了自己的輕狂和大唐的強盛,640年,他以更加虔誠和恭敬的態度再次向唐太宗求婚,唐太宗被松贊干布的精神所打動,終於同意。唐太宗雖有十幾個女兒,卻捨不得把其中任何一位嫁去西藏。最後他選中了一位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從長安到拉薩,不僅路徒遙遠,而且路況復雜艱險,據說大唐的車隊一直走了兩年,才到達拉薩。文成公主641年正月從長安出發時,18歲,到達拉薩時已經20歲了。史書沒有記載文成公主的容貌,據此推測她並不特別漂亮。但作為皇家女兒,公主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書識禮,加上身材豐滿,舉手投足間處處體現著大唐帝國的泱泱風范。吐蕃人以最高格的儀式窿重歡迎來自大唐的尊貴公主。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共同生活了9年,她沒有生育。松贊干布在650年去世,公主仍然留在吐蕃,又生活了30多年,直到680年因病去世。
在這漫長的40多年中,正史上沒有留下關於文成公主具體生活 的任何記載,但可以推測的是,她在吐蕃的地位是尊貴的,因為強盛的大唐保證了她在吐蕃的地位。雖然她本人談不上有多麼幸福的個人生活或者愛情,但她帶去的各種穀物、工藝品、葯材、先進技術、書籍,對吐蕃的農牧業、手工業以及宗教文化等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公主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吐蕃人民的愛戴,著名的布達拉宮至今保存著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結婚的洞房遺址,拉薩的大昭寺里至今還供奉著她的雕像。文成公主和親成為漢藏友好交往的佳話,她本人也成為和親公主的代名詞,在浩浩盪盪的和親公主隊伍中,文成公主是最為有名的之一,她實在算是幸運的了。
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禮的女兒,她的祖父、也就是李守禮的父親是武則天的第2個兒子李賢。李賢文武雙全,是武則天4個兒子中天賦最高的一個,675年,他被立為太子。李賢的才乾和在朝臣中的威望成為武則天的極大威脅,她不能容忍任何人與自己爭權,哪怕是自己的親身兒子。680年,武則天以謀發的罪名廢除李賢,將他幽禁巴州,3年後,唐高宗去世,武則天的第3個兒子李顯只當了2個月皇帝就被廢除,第4子李旦即位,也是傀儡,實權掌握在武則天的手中。為免除禍患,武則天派人賜死了年僅31歲的 李賢。李賢的3個兒子也被幽禁宮中,按時由太監杖打。李守禮的哥哥和弟弟都在這無情的杖打下死去,只有他頑強的活了下來,熬到了唐中宗李顯復位的這一天。李守禮經過這樣險惡的歲月,性情大變。史書對李守禮是很有微詞的,說他十分貪財而且家教不好,女兒幾乎個個是盪婦,兒子幾乎個個是無賴。
但金城公主卻和哥哥姐姐們不一樣。原來,唐中宗李顯有感於哥哥李賢的悲慘命運,收養了李守禮的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就是金城公主,她從小生活在皇宮中,不僅受到良好教育,而且培養出高貴優雅的氣質。唐中宗軟弱無能,受制於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兩個女人不僅野心勃勃想當武則天第2,而且生活糜爛,尤其是安樂公主,可說惡貫滿盈,別的公主受安樂公主的刺激,也全心全意窮奢極欲,只有金城公主不為所動。她一直沒有出嫁,因為朝廷已經將她定為和親公主了。
金城公主哭過傷心過,但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她心靜如水,默默的等待著命運的安排。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705年,垂簾聽政的赤德祖丹祖母派人向大唐求婚,中宗當場答應將金城公主嫁給藏王赤德祖丹。710年,金城公主正式出發,唐中宗親自將她送至陝西興平縣。金城公主含著熱淚辭別親人,沿著當年文成公主走過的道路來到拉薩。
赤德祖丹成年後多被大臣操縱,雖然與大唐通婚,但雙方邊境還是不時發生戰爭。金城公主夾在其中,左右為難。不過,吐蕃輸多贏少,赤德祖丹只得派人向大唐求和,這時唐朝的皇帝已經是唐玄宗了,玄宗一方面優待吐蕃使者,一方面派使臣前往吐蕃,賜給金城公主書信,並帶去大量的賞賜。赤德祖丹非常高興,簽定了以青海日月山為界互不侵犯的條約,雙方終於有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
關於金城公主在西藏的生活,藏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724年,金城公主生下兒子赤松德贊,赤德祖丹的另外一位王後細頓知道後十分嫉妒,以陰謀手段奪走了小王子,偽稱是自己所生。藏王和大臣也不知道誰是王子的真正母親。按照西藏的風俗,王子會走路時要舉行宴會慶祝。到了這天,赤德祖丹將酒杯交給兒子,說:『兒啊,把酒送到你舅舅家吧。』細頓王後家的人用盡方法引誘他,王子都不為所動,而是將酒遞給了金城公主的家人,金城公主高興的落下了淚。王子認母的故事只是個傳說,不足為信,卻曲折的反映了西藏人對金城公主的愛戴以及金城公主育有兒子、曾在西藏有過一段艱苦歲月這些事情。
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741年因病去世。
寧國公主
在我國西部一帶,活躍著一個英勇善戰的民族----回紇,即是今天新疆維吾爾族人的遠祖。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軍隊一敗塗地,無力收復失地。回紇可汗派太子葉護與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寧國公主的哥哥)在甘肅歃血為盟,約為兄弟。回紇騎兵勇猛無比,在一連串的戰斗中,立下赫赫戰功,唐軍在回紇軍隊的幫助下很快收復了東都洛陽。
756年,唐肅宗李亨正式即位,758年,在基本平息了「安史之亂」後,回紇可汗派使節向大唐求婚,唐肅宗為表示對回紇的感謝,答應將女兒寧國公主嫁之。
自西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來換取邊境暫時安寧的妥協政策後,一大批公主含悲遠嫁,在這眾多的和親公主中,大多隻是宗室女或者宮女,真正以真公主即皇帝的親生女兒下嫁的,卻只有唐代,寧國公主大概就是第1位吧。
寧國公主是唐肅宗李亨的次女,在肅宗的7個女兒中,容貌最為出眾,她先嫁鄭巽,又嫁薛康衡,不幸兩個丈夫都先後死去,公主還沒從丈夫去世的悲痛中醒來,就被選定和親。
到了出發這一天,肅宗親自將女兒送至陝西咸陽市,在那裡設宴告別。寧國公主根本無心下咽,她哭著安慰父親:「國家事重,死且無恨!」。唐肅宗也十分傷心,流淚送走女兒。
寧國公主到達回紇,可汗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封寧國公主為新王後,並派王子率領騎兵繼續幫唐天子平叛。
可是僅僅三個月後,可汗便去世了。回紇人按本國風俗,准備讓寧國公主殉葬。在此生死關頭,寧國公主表現出了大唐公主的威嚴與鎮定,她據理力爭:「按我國風俗,丈夫亡故,妻子為其服喪三年,服滿,就可以改嫁,這叫終禮。現在回紇既然萬里迢迢與唐通婚,不就是仰慕大唐的風俗習慣嗎?所以,我是不應該為可汗殉葬的!」國人見公主言之有理,只好做罷。不過,為了照顧回紇人的情緒,寧國公主也用刀劃面,自毀容貌,痛哭流涕。
一年後,因寧國公主沒有子女,新可汗允許她返回長安。
寧國公主萬沒想到自己還能重回家鄉,喜極而泣,畢竟和親公主能重回故國的屈指可數啊。關於她回國後的生活情況,是否再嫁了人?死於何年?史書都沒有記載,可以推測的是,她是在富貴和平靜中走完餘生的。
寧國公主算是和親公主中的幸運者。
咸安公主
「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皇帝也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漸漸衰敗,直至最後滅亡。
回紇本來就是彪悍善戰的民族,在幫助大唐平息了「安史之亂」後,更是傲慢不遜。比如,回紇使節敢在長安殺人越貨,偷運漢女出境,甚至持刀搶劫,放走罪犯等等。唐德宗李適惱怒回紇的無理,所以雙方關系一度變得緊張,回紇幾次求婚,都被德宗拒絕了。宰相李泌多次勸解,德宗方答應將第8個女兒咸安公主下嫁。
武義成功可汗得知,喜出望外,派宰相送上厚禮,又派妹妹親自率領由50多位大酋長妻子們組成的隊伍迎接咸安公主。
咸安公主滿含悲戚來到回紇,見到如此盛大的歡迎儀式和一張張熱情的笑臉,心中頓時豁然開朗了。她在回紇生活了21年,經歷了4位可汗,直到808年去世,唐朝追她為燕國公主。至於她在回紇生活的具體細節,史書沒有記載。
太和公主
唐穆宗時,崇德可汗派出2000多人的龐大隊伍,再次向大唐求婚。穆宗答應以自己的妹妹、唐憲宗的第17個女兒太和公主下嫁。
出嫁這天,唐穆宗和皇後親自前來送行,太和公主含淚辭別了故鄉、親人,踏上了北去之路。到達回紇,崇德可汗封太和公主為新王後並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幾天後,大唐使節准備返回長安,太和公主不忍故鄉的使節離開,痛哭失聲,場面很是悲傷。
公元825年,崇德可汗去世,其弟彰信可汗即位;832年,彰信可汗又去世,特勒可汗即位,根據回紇的風俗,太和公主又先後成為了彰信可汗和特勒可汗的王後。此後幾年,回紇發生大災難,先是連年飢荒,接著瘟疫大做,然後便發生了內亂,回紇國內四分五裂:一部分勢力殺死可汗,將牙帳(皇宮)燒了個精光,投奔了戒嘎思(回紇周邊的一個國家);一部分勢力投奔吐蕃;還有一部分勢力則跟隨烏介可汗逃到今天的外蒙古南部。
在混戰中,太和公主被戒嘎思的軍隊俘虜,烏介可汗大怒,發兵殺死了戒嘎思的首領,搶回了太和公主,並劫持公主南下,侵犯大唐的邊境,先後攻打了今天的山西大同市、山西馬縣、天德、振武等地方,唐朝派大將石雄迎戰,經過激烈的戰斗,唐軍終於在振武大敗回紇軍隊,烏介可汗丟下公主,狼狽逃走。
公元843年,太和公主跟隨唐軍回到了故國,唐武宗李炎以盛大的禮儀迎接公主的歸來,那天的京城彷彿披上了盛裝,人人都喜氣洋洋的。然而太和公主的心情卻是悲喜交加甚至有幾分凄涼的,她先去參拜了父親憲宗和哥哥穆宗的神位,然後脫下盛裝換上囚服,痛哭流涕,自言辜負了朝廷的重託,沒有盡到責任,沒有好好完成和親的任務,請皇帝降罪。唐武宗派人安慰公主,並晉封她為安定長公主。
歷經坎坷的太和公主終於回到了闊別近20年的故國,本來可以安心過幾年富貴安逸的日子。然而,因為在戰亂中飽受屈辱和驚嚇,使她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損害,在返回長安不久(可能只是幾個月),太和公主便因病去世了。
當然,唐朝真正和親的公主遠不止這幾位,有很多女子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自然更談不上什麼事跡。比如,《舊唐書》記載,當初寧國公主下嫁回紇可汗時,朝廷同時還派了榮王的一個女兒也封為公主嫁給可汗做小老婆,後來寧國公主返回了故國,這位公主卻留了下來,回紇人稱她為小寧國公主,此後她在回紇情況怎麼樣,史書沒有記載,也就不知道了。
還有個姓盧的女子,也是貴族出生,她美貌多才,朝廷封她為宜芬公主,派去和親。她在路中悲傷難抑,寫下一首詩。這首詩留傳了下來並被後人收入《全唐詩》,她才算留下了自己的一點點事跡。至於在正史中,她是找不到一絲一毫記載的。
漢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公主,下嫁昆莫(烏孫王號)獵驕靡。漢武帝對這次聯姻非常重視,除了賜乘輿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屬官、宦官和侍御數百人隨公主出嫁,贈送的嫁妝極為豐厚。獵驕靡立細君公主為右夫人,她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麗,氣質高貴,烏孫國王見了自然喜出望外。不久,匈奴聞訊,也將單於的女兒嫁給昆莫,被立為左夫人。
於是,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臨的不僅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政治斗爭。要獲得政治斗爭的勝利,必須獲得應有的權力。
匈奴公主馬上來,馬上去,挽弓射鵰,馳騁草原,很快便習慣了烏孫國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長在漢朝深閨、錦衣玉食的細君卻是如坐針氈,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體衰,細君只好自製宮室獨居,生活異常愁苦。
有歌寫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旗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思土兮心內傷,
願為黃鶴兮歸故鄉。
當這歌輾轉傳到漢武帝的耳中時,漢武帝對細君深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攜帶帷帳、錦綉等物,到烏孫國予以慰問。
兩年後,老烏孫王一病不起,他的兒子早已死去,於是孫子軍須靡繼承王位,按照習俗也繼承了祖父的妻妾。這在大漢王朝被認為是禽獸般的行為,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蠻之邦,卻被奉為傳統。細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於是派人上書漢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復卻是「在其國,從其俗,我欲與烏孫共滅匈奴,只有委屈你了。請你以國家為重,顧全大局,繼續做好和親工作」。細君既然得不到漢廷的支持,只得「入鄉隨俗」,含悲忍辱再嫁。然而,她卻是天天以淚洗面,內心悲痛不已,愁緒百結,勉強支撐了3年,為新夫生下一女。因為產後失調,再加上惡劣的心情始終無法排遣,不久之後就憂傷而死。她死時才25歲。
為了繼續保持這種政治聯姻,細君公主死後,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成的女兒解憂,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軍須靡。這個解憂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與細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她豐腴健美,生性爽朗,很有女英雄氣概,忠君愛國的觀念很深,對政治的興趣也十分濃厚,對朝廷的「和親政策」,她更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因此,她是抱著一種大將軍出征,必定凱旋而還一般的心情,踏上征途,在另一個戰場上為國效命。她遠嫁塞外,不是悲悲戚戚,而是轟轟烈烈,壯志滿懷。
可是好景不長,解憂的丈夫暴斃。按照習俗,當了國王的翁歸靡「肥王」也就接受了解憂和匈奴公主。
這給解憂帶來了新的希望。她認為既來之則安之,於是千方百計贏得肥王的歡心,以圖國家的安寧,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同時,解憂與肥王性情相投,恩愛異常,接二連三地生下了貴靡、萬年、大樂三位王子。這時肥王對解憂關懷備至,言聽計從,從而也使漢朝與烏孫國的關系相當密切,雙方信使往返,不絕於途。那邊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斷向娘家告狀,激怒了匈奴單於出面干涉,雙方鬧得很不愉快,以至於大有一觸即發的戰爭態勢。
隨同解憂遠嫁烏孫的婢女馮嫽,也是一位知書達禮、細心有謀、機敏爽朗、能言善辯的女子,兼有特殊的語言才能,解憂待她如姐妹,到了烏孫國後為她物色到一個乘龍快婿,將她嫁給了位高權重的右將軍為妻。解憂和馮嫽在烏孫國特殊的地位,實際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權力。這樣解憂與馮嫽在烏孫王廷內外連成犄角之勢,對烏孫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單於終於發兵威脅烏孫國,大言不慚地要烏孫國王獻出解憂公主,並和漢廷斷絕一切關系。面對匈奴人的欺凌與勒索,肥王與解憂大為震怒,火速上書漢廷,表示願與漢朝軍隊共同夾擊匈奴。這年,漢朝發15萬大軍,與5萬烏孫軍隊聯合,打敗了匈奴,擒獲匈奴單於的叔父、嫂嫂、名王(親王)和都尉等4萬餘人,還虜獲馬、牛、羊、驢、駱駝70餘萬頭。這次重創匈奴的戰役,扭轉了西域的政治形勢。
漢廷與烏孫國通過這次軍事合作,雙方進一步增進了解和友誼,彼此更加水乳交融。解憂在烏孫國的地位如日中天,掌握了一定的權力,就連她的婢女馮嫽也被稱作馮夫人,活躍在王公大臣之間,受盡禮遇尊敬,而且還代表漢廷,錦車持節,宣撫西域各國。
可惜肥王不久之後一病不起,王位轉給了匈奴公主新生的兒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原有的政治格局迅速發生激烈變化,於是解憂的勢力、烏孫的強盛、漢廷與烏孫的大好關系,一夜之間付諸東流。泥靡自幼飽嘗冷漠滋味,也深感解憂長期以來對他及他族人的壓制,如今當了國王,終於有了出頭之日,於是施展出倒行逆施、暴虐無道、為非作歹的手段,弄得雞犬不寧,天下大亂,怨聲載道,大家都稱他為「狂王」。解憂公主依照烏孫的習俗,無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給狂王,並為他還生了一個兒子叫鴟靡。兩人感情不和,解憂提倡以德治國,發展生產,改善國民的生活;狂王則實施獨裁政治,揮霍無度,沉溺酒色。國內反對狂王的聲浪此起彼伏。不久之後,狂王把一個反對他的兄弟殺死,烏孫國就此陷入動盪不安的局面之中。
解憂迅速把這里的情況告訴漢朝廷。漢廷聽到這個消息,派遣使者率兵前往烏孫國進行軍事干預,並利用馮夫人能言善辯的口才,以及她對烏孫國內部情況的了解,多方疏通,上下協調,說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詭計,使烏孫接受漢廷的安排:解憂與肥王所生的大兒子貴靡為大國王,統治六萬戶;同時,為了穩住匈奴,封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奢為小國王,統治四萬戶。這樣,雙方分而治之,安定了一段時間。
若干年過後,解憂所生的長子貴靡和幼子邸靡相繼病死,烏孫國人都歸附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奢,再加上漢朝已大不如從前強盛,不能事事為解憂撐腰,解憂的處境也大不如當年。
自從漢武帝太初年間,解憂意氣風發踏上征途,到如今漢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經生活了50多年,當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時已是雞皮鶴發的老太婆。
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思土,願得為骸骨,葬漢地」,當時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將她迎回長安,同來的還有孫子和孫女三人。漢宣帝賜給她田宅奴婢,待遇如同公主,以酬勞她為國犧牲、效命國家的艱苦卓絕的精神。大約過了兩年,解憂公主就與世長辭了。
當然,從細君和解憂兩位「和親」大使身上,我們能看到兩種不同的結局。
9. 和親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和親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和親
作者:輜重
(一)和親的相關歷史資料
更新時間2007-4-6 18:50:00 字數:1669
政治和親一度是中國王朝安邦定國的一大外交政策。具體措施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給少數民族首領。它與歐洲封建社會流行的王室聯姻有點不同。盡管中國的和親婚與歐洲的王室聯姻都是一定意義上的政治、軍事聯盟,但我們大中國的心理感覺與眾不同:漢家皇帝一廂情願自作多情地認為,自己與周邊四夷的國王,包括匈奴的單於、烏孫的昆彌、突厥的可汗、吐蕃的贊普,在地位是不平等的,漢家女兒遠嫁異邦首領,稱為下嫁。之所以這樣說,一是我們在地理上的漢國中心論,也就是基於這種心理,我們才叫中國的。二是基於我們的文化中心論。由於文化上的優越感,導致我們的歷史越發展,我們看周邊兄弟越野蠻。宋時,二程等思想家們帶頭把周邊夷狄視作畜類。大清時期,西夷來犯,我們又一古腦地把來犯的西夷視作畜類。把皇家宗室女嫁與畜類,需要多大的勇氣啊,而這勇氣,來自於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
漢朝劉邦首創和親外交,以宗室長公主嫁匈奴單於。其後是武帝劉徹,先後把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再其後是漢元帝,搞了個「昭君出塞」。 到了唐朝,用於和親的公主為最多,而且「和親」用作兩國間王室通婚的專詞,也自唐代始。唐人陳陶《隴西行》:「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中國的政治和親婚與歐洲的王室聯姻都是一定意義上的政治、軍事聯盟,但漢家皇帝一相情願地認為,自己與周邊四……
別忘了採納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