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幫忙找一本主角是聶隱娘的武俠小說
龍鳳寶釵緣.大唐游俠傳續集.
『貳』 唐宋狹義文學對當今武狹小說的影響
如采狹義的說法,武俠小說自然是民國初年以後的「新生事物」;但這並不意味在此之前中國就沒有性質相類的小說存在。相反地,從唐人傳奇在文學史上領一代之風騷起,武俠小說即開始萌芽。如宋初李昉等所編《太平廣記》卷一九三至一九六,特將十八種唐人傳奇列入「豪俠」類,便可概見武俠小說實與唐人傳奇部分作品脈絡相通。故若謂唐人傳奇為武俠小說之遠祖,當不為過。
惟這類「豪俠」傳奇也有兩個公婆:一是漢初司馬遷《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
——前者正如近人錢基博在其〈鐵樵小說匯稿序〉中所稱:「太史公序游俠,則進處士而退奸雄,是亦稗官之遺意也。」稗官乃指小說者流;然就俠、刺列傳的內容性質而言,即使不能等同於小說,亦可謂最早的「豪俠傳記文學」,對唐人傳奇中描寫的俠、刺行為頗有啟發作用。
——後者亦如明人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卅六)》所雲:「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而周樹人著《中國小說史略》更進一步點明:「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然施之以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例如隋末唐初王度所撰〈古鏡記〉及〈補江總白猿傳〉(不著撰人),便直承六朝變異之談餘烈,開唐人傳奇中「神怪」類小說之先河。
這一實(前者寫實)、一虛(後者虛構)相生互激的結果,乃導致晚唐所出的「豪俠」類傳奇,多少均染上宿命或神異色彩;其對後世武俠小說影響深鉅,固不待言。
唐人「豪俠」傳奇產生之社會背景
有關唐人傳奇勃興的原因,范煙橋著《中國小說史》曾約略言之:「在此時代,婚姻不良,為人生痛苦的思想,漸起呻吟;而藩鎮跋扈,平民渴盼一種俠客之救濟;故寫戀愛、豪俠之小說,產生甚富。」
此固為持平之論;但需要特別補充的是,中唐後社會暗殺之風極盛;藩鎮各霸一方,私蓄刺客以仇殺異己之事,時有所聞,史不絕書。這便為唐人豪俠小說提供了「反映社會現實」的催化劑。
復次,當時權貴為求自保,乃格外注重安全保衛工作。如《資治通鑒》卷二一五,記李林甫:「自以多結怨,常虞刺客。出則步騎百餘人為左右翼,金吾靜街;前驅在數百步外,公卿走避。居則重關復壁……如防大敵;一夕屢移床,雖家人莫知其處。」故俠、刺者流要想得手,非具有神出鬼沒的本領不可。此所以唐人馳騁想像作豪俠小說,凡涉武事,便千奇百怪;神通幻變,不一而足。像《史記·刺客列傳》寫荊軻那樣不諳劍術的庸手,在唐人傳奇中是再也見不到了。
唐人「豪俠」傳奇包含四種類型
縱觀民初以降的武俠小說,無論其流派風格、品類優劣如何,其共同點都是牢牢扣住「用武行俠」的主題;而武與俠二者互為表裡,渾如一體,是手段也是目的,尤側重武技描寫。但細按唐人豪俠小說之內容,卻不盡然「用武行俠」;它大抵包含四種類型,旨趣各異。今舉其犖犖大者於次:
(一)用武行俠類——如袁郊〈紅線〉、〈懶殘〉、裴鉶〈昆侖奴〉、〈韋自東〉、皇甫氏〈義俠〉、〈車中女子〉、康駢〈田膨郎〉等;完全具有武俠小說的本質與特性。
(二)有武無俠類——如裴鉶〈聶隱娘〉、沈亞之〈馮燕傳〉、段成式〈僧俠〉、〈京西店老人〉、〈蘭陵老人〉、皇甫氏〈嘉興繩技〉、〈張仲殷〉、康駢〈潘將軍〉、〈麻衣張蓋人〉等;或賣弄武技,故神其說,或濫殺無辜,草菅人命,均未見行俠事跡。
(三)有俠無武類——如杜光庭〈虯髯客傳〉、蔣防〈霍小玉傳〉、許堯佐〈柳氏傳〉、薛調〈無雙傳〉、柳埕〈上清傳〉、牛肅〈吳保安〉、皇甫枚〈李龜壽〉、李亢〈侯彝〉、馮翊〈張佑〉等;僅表現出某種豪俠或俠義精神,而不以武技取勝。
(四)銜冤復仇類——如李公佐〈謝小娥傳〉、皇甫氏〈崔慎思〉、薛用弱〈賈人妻〉等,皆為報冤讎不擇手段殺人。前者固彰顯孝婦節義,然究非俠義;余則「殺子絕念,斷其所愛」,全無人性可言!其冷酷無情,雖禽獸、盜賊亦不能過。
荀悅《漢紀》卷十有雲:「游俠之本,生於武毅不撓;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見危授命,以救時難而濟同類;以正行之者謂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致為盜賊也。」這也就是說,恃武橫行之人若不走正道,即是盜賊而非游俠,兩者不可相混。然由上舉四類世所公認的唐人豪俠小說(或泛稱俠義小說)故事旨趣可知,其中固不乏描寫豪傑、義士行徑者,而以盜為俠者亦不在少數;更多的則是一些非俠非盜而武技神奇的中間人物及冷血殺手,也昂然混跡其內。如《太平廣記》所列「豪俠」類目,即有泰半是濫用俠名者,可概其餘。
但就廣義「武」、「俠」的范圍而言,舉凡唐人傳奇里所描寫的江湖豪傑、義士、異人、盜賊、殺手、復仇者以及神鬼莫測的武功、劍術等等趣味性素材,均為後世武俠小說所吸納,共冶於一爐。
我們試看「用武行俠」類的唐人傳奇內容,即可明了武俠小說之原型要素殆已包羅其中:
一、行俠仗義必以「武」;它包括一切超能力的武技,可以止戈(如〈紅線〉),可以救人(如〈昆侖奴〉、〈車中女子〉),可以摘奸發伏(如〈義俠〉、〈田膨郎〉),可以為民除害(如〈懶殘〉、〈韋自東〉)——武與俠乃形成有機的結合,二者不再孤立存在。
二、特別渲染方外人的神奇本領;而所述佛、道兩家弟子之玄門絕技或秘術,均非世俗所能想像(如〈紅線〉、〈懶殘〉)——後世武俠小說每喜為玄門奇人張目,胎息在此。
三、仗劍護法與靈丹妙用;這在以「劍仙」除魔衛道故事為主的武俠小說中,尤為顯著,而實以裴鉶〈韋自東〉為濫殤。蓋古傳采葯煉丹(或修練神功)易遭魔擾,必須藉助高人護法,方可成事;而靈丹妙葯則有諸般神效,如駐顏、長生、增強功力等等——凡此,皆為後世武俠小說所宗,更進而發揚光大。
當然,若論唐人傳奇中最具武俠典型的「俠之大者」,自推袁郊所撰〈紅線〉;敘述俠女紅線為解潞州節度使薛嵩之憂,而勇往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枕邊盜盒示警的故事。傳中說她「夜漏三時,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經五六城」;而歸來時彷佛「曉角吟風,一葉墜露」,洵可謂神乎其技;然卻一無殺傷,十足體現仁俠精神。結果正如所雲:「兩地保其城池,萬人全其性命;使亂臣知懼,烈士安謀!」故此「紅線盜盒」千古傳誦,令人贊嘆不已。
文言武俠由盛而衰之漸變
惟唐人傳奇樹立了文言「武俠」的典型之後,經五代至宋,卻並無任何發展,反而有衰落之勢。在現存的傳世之作中,除王定保所撰〈胡證〉、〈宣慈寺門子〉及孫光憲所撰〈荊十三娘〉等篇,尚能表彰武俠精神而外;余如吳淑《江淮異人錄》二卷所收〈李勝〉、〈聶師道〉、〈張訓妻〉、〈洪州書生〉與洪邁《夷堅志》所收〈花月新聞〉、〈解洵娶婦〉、〈郭倫觀燈〉、〈俠婦人〉、〈八段錦〉諸篇,或有武無俠,或有俠不武,甚至以細故殺人者亦屢見不鮮;惟〈郭倫觀燈〉用武行俠,彰明較著。
其次,明人王世貞偽托段成式所編《劍俠傳》四卷,則收宋人作品十六篇,大體仍模仿唐人傳奇筆意,率由舊章。故周樹人《中國小說史略》慨謂:「宋一代文人之為志怪,既平實而乏文彩;其傳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創之可言矣。」
然而自宋以降,文言武俠作品走勢雖衰,明、清兩代仍有不少這類仿唐傳奇小說存在。如《劍俠傳》之繼起者有喬吉《續劍俠傳》、徐廣《三俠傳》、鄒之麟《女俠傳》等;從此,飛劍乘空之說甚囂塵上,亦風行一時。
『叄』 以《聶隱娘》《虯髯客傳》為例,它們對唐代俠義傳奇對當代武俠小說創作有什麼影響呢
唐代的傳奇 是中抄國武俠小說的開端 其實宋代的話本更接近現代的小說一點 其實主要是界定下了武俠的概念 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 從那時候開始便有了俠義的概念 他讓狹義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從而更廣泛的傳播 豐富了文學發展和人民的生活 現代的小說是他的一個很好的繼續和開拓
四個字 受益匪淺
『肆』 有誰知道中國武俠小說的發展史每一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是誰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叫什麼名字
漢代:
《史記》 游俠列傳 刺客 荊苛刺秦皇,專諸,聶政等,
他們只是有武,無俠或者少俠,韓非《五蠹》的話,俠以武犯禁。
所以還不算真正的武俠。
真正的發展
唐代
唐傳奇
《紅線女》 俠與武的(完美)結合
《聶隱娘》 有武,無俠
只是做人的保鏢,展現了一些武功,加點道(仙)術。
《霍小玉傳》 只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只能說有俠,無武。
《昆侖奴》等。
宋代
沒有什麼發展。以文治國,禁武,積弱。
明代
《水滸傳》 章回體,白話文為主,文言文為輔,開始有統一的綽號,一個個的英雄故事集合,與歷史結合。 對後世的武俠小說影響巨大。
清代
《三(七)俠五義》等作品
俠義與公案結合,俠義與愛情結合。
出現觀點,俠以武執法。
近代
以白羽《十二金錢縹》、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此書帶了很多」仙氣與神話「的奇幻色彩。但文采平平,結構也較為鬆散。)為代表。武俠小說的模式基本成型。
當代自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開始,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
直至金庸的出現,才把武俠小說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在文字的組織與文章的結構上均不輸純文學作品。具體評價我也不多談了,金庸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贊譽之辭更是連天匝地,車載斗量,不可勝言了。
古龍:他務去陳言,自創新境,內容、風格,多姿多采。
在梁金古三家竟相爭鳴的同時,台灣、香港、內地也涌現出了眾多武俠作家,如卧龍生、諸葛青雲、溫瑞安、蕭逸、聶雲嵐等作家。
黃易的出現,算是給已風平浪盡的江湖,又掀起了陣陣波瀾.他自創的玄幻、異俠系列,令讀者耳目一新,久違的武俠情節換一種方式體會起來,也別有一番滋味。
他的首部武俠小說《破碎虛空》盡管篇幅不長,但黃易的風格已經鮮明的體現了出來.那就是由武道可以體會到生命及宇宙的奧秘。
到《覆雨翻雲》《尋秦記》《大唐雙龍傳》推出後,黃易的風格已經完全形成。他是在傳統的武俠路上融入了玄經易理,神話和科幻的色彩非常濃郁。
『伍』 武俠小說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漢代:
《史記》 游俠列傳 刺客 荊苛刺秦皇,專諸,聶政等,
他們只是有武,無俠或者少俠,韓非《五蠹》的話,俠以武犯禁。
所以還不算真正的武俠。
真正的發展
唐代
唐傳奇
《紅線女》 俠與武的(完美)結合
《聶隱娘》 有武,無俠
只是做人的保鏢,展現了一些武功,加點道(仙)術。
《霍小玉傳》 只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只能說有俠,無武。
《昆侖奴》等。
宋代
沒有什麼發展。以文治國,禁武,積弱。
明代
《水滸傳》 章回體,白話文為主,文言文為輔,開始有統一的綽號,一個個的英雄故事集合,與歷史結合。 對後世的武俠小說影響巨大。
清代
《三(七)俠五義》等作品
俠義與公案結合,俠義與愛情結合。
出現觀點,俠以武執法。
近代
以白羽《十二金錢縹》、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此書帶了很多」仙氣與神話「的奇幻色彩。但文采平平,結構也較為鬆散。)為代表。武俠小說的模式基本成型。
當代自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開始,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
直至金庸的出現,才把武俠小說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在文字的組織與文章的結構上均不輸純文學作品。具體評價我也不多談了,金庸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贊譽之辭更是連天匝地,車載斗量,不可勝言了。
古龍:他務去陳言,自創新境,內容、風格,多姿多采。
在梁金古三家竟相爭鳴的同時,台灣、香港、內地也涌現出了眾多武俠作家,如卧龍生、諸葛青雲、溫瑞安、蕭逸、聶雲嵐等作家。
黃易的出現,算是給已風平浪盡的江湖,又掀起了陣陣波瀾.他自創的玄幻、異俠系列,令讀者耳目一新,久違的武俠情節換一種方式體會起來,也別有一番滋味。
他的首部武俠小說《破碎虛空》盡管篇幅不長,但黃易的風格已經鮮明的體現了出來.那就是由武道可以體會到生命及宇宙的奧秘。
到《覆雨翻雲》《尋秦記》《大唐雙龍傳》推出後,黃易的風格已經完全形成。他是在傳統的武俠路上融入了玄經易理,神話和科幻的色彩非常濃郁。
『陸』 武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要說源頭,那要很早很早了呢
武俠:顧名思義,就是憑借自身的勇武主持公道正義之俠士。從太史公的《游俠列傳》開始就記述這類傳奇故事。但「武俠」一詞卻由來甚晚,據說是由日本人所衍創,至明清時代流傳至中國,即而「武俠」一詞開始大行其用。
《史記》中的游俠列傳,雖然寫的是真人真事的歷史,但司馬遷的文筆是真沒話說,讀起來就跟小說似的。以至於從那以後,武俠小說的有很多情節都借鑒了其內容,或是其中人物的性格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俠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武俠在中國的發展史淵遠流長。關於他的發展史,有很多種說法,比較通俗的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源於唐人小說,如代表作《聶隱娘》、《昆侖奴》、《紅線》、《虯髯客》等作品,俠義類小說由此開始大行其盛,接受這種說法的人比較多。另一種說法是:源於太史公〈史記〉中的〈游俠列傳〉,〈刺客列傳〉。由於俠義小說是傳奇類小說,與太史公的嚴肅傳記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接受這種說法的人並不多。
漢朝太史公的〈游俠列傳〉〈刺客列傳〉,寫了荊柯、郭解、聶政、豫讓等游俠刺客的傳記故事,塑造了一個個俠烈至性,血肉豐滿的文俠武俠形象,幾千年來滌盪著讀者的心胸,是武俠小說發展的原動力。不過這畢竟是傳記文學,還不是純粹的武俠創作。到了六朝時期,志怪小說盛行,但也夾雜有歌頌俠義志士的作品,如著名的〈搜神記〉,其中就有類似的豪俠故事,但篇幅不長,情節也較簡單。
在後來,唐朝有唐傳奇,雖然唐傳奇不僅僅是武俠,但也算是武俠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學領域極其繁榮昌盛,傳記小說也開始大行其盛。唐初以愛情和神怪為主,代表做有:《枕中記》、《南柯太守傳》、《霍小玉傳》等,到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勢力強大,彼此以刺客牽制和威攝對方。刺客成了爭權奪利的工具,因此社會上盛行游俠之風,以此為內容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聶隱娘》、《昆侖奴》、《紅線》、《虯髯客》,顯示在當時動盪的社會中,人們對現實的無奈,又看不到希望與出路,只有寄情於那些鋤強扶弱、伸張正義的俠客身上。不畏強暴、本領非凡的俠客,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特別是《虯髯客》,寫的是隋末時期,虯髯客、紅拂、李靖這風塵三俠的故事,全篇俠氣縱橫,依託歷史為背景,衍生出一段豪俠故事。金庸稱該小說乃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到宋元時期,武俠文化衰落,直至明朝又開始了一個顛峰。
明朝的〈水滸傳〉〈三國演義〉是武俠小說的又一顛峰,他把武俠小說從文言變成白話,又短篇而到長篇,演義類章回體小說開始盛行,也標志著武俠小說創作的成熟。另《西遊記》、《封神演義》、《三逐平妖傳》、《綠野仙蹤》等書,內容雖然同武俠小說大相徑庭,但卻對後來出現的劍仙系列小說有脈絡相承之處,可以算是武俠小說發展過程中的另一條支脈吧。
到了清朝,公案類小說發展很快。如《施公案》、《綠牡丹全傳》,《兒女英雄傳》、《萬花樓》、〈三俠五義〉等等。這類小說的特點是將官府與俠客聯為一體,清官公正廉明,俠客行俠仗義,書中即有英雄仗義,又有兒女情長,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說的局限性。除了此類俠義小說外,神怪類小說也得到了發展,如〈濟公傳〉〈聊齋志異〉等。這類小說的人物亦俠亦僧,亦神亦怪,情節多為正邪鬥法,行俠仗義,捉妖伏魔,是劍仙系列小說的前身。
到了民初,武俠小說的創作盛況空前,當時分為南北兩派,北派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是近代武俠小說的先驅,是中國第一部正宗的武俠小說,影響深遠,同類的小說有《荒江女俠》,《碧血丹心》,《四海群龍記》,《江湖二十四俠》,《十二金錢鏢》,《鷹爪王》,《卧虎藏龍》,各擅勝場,名振一時。南派的代表人物是還珠樓主,主寫奇幻劍仙,代表作有《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揉合神話、志怪、劍仙、武俠的奇幻作品;其玄思妙想,包羅萬象,洵開中國小說界千古未有之奇觀!對後世武俠作家影響之大,迄今無人能及。
此外,近現代以來,武俠小說有新、舊兩大派的說法,大抵是由新、舊文學之分而來。故范煙橋著《民國舊派小說史略》特加點明:「舊派」主要是指章回體小說。然而此一 界定對於武俠小說而言,並無太大意義;因為凡是長篇武俠小說必分章回,無論其
為對偶、孤句或是長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麼所謂「新派」武俠小說究竟何所指?筆者認為理應以作品的內容所表達的
新思想、新觀念及新文學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來看五十年代以後號稱「新
派武俠小說創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實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獲
此不虞之譽,蓋因當時香港傳播界竭力宣傳鼓吹,以有別於大陸全面禁止的「舊派
」武俠小說或香港本地泛濫成災的「廣派」武俠小說而言。
惟不可否認,自梁羽生、金庸先後崛起香江,武俠小說即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
所發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而台灣方面則聲勢浩大,計有郎紅浣、成
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
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古龍、陸魚、上
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
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秦紅、獨孤紅、溫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後
排序);雲蒸霞蔚,極一時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並不多
『柒』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