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簡述新感覺派小說的現代主義藝術特徵

簡述新感覺派小說的現代主義藝術特徵

發布時間:2021-11-24 13:15:07

Ⅰ 新感覺派小說的藝術手法

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也是新感覺派的藝術追求。他們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情節連續性和時序性,而以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或作者創作思想的需求為線索,來對情節和事件進行新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一種節奏起伏多變,情節跌宕多姿的小說世界。如《上海狐步舞》將上海這個半殖民地都市生活的各種圖象,通過作者本人的意識流動來切割和連綴。一忽兒街頭兇殺,一忽兒母子亂倫;一忽兒夜總會燈紅酒綠,一忽兒被迫出賣肉體……。這些時空交錯、空間跳躍的場景片斷,給人撲朔迷離、朦朧恍惚之感。這里,作者依據直覺來把握事物的現象,並把自己的主觀感覺注入到客觀描寫中去,使客體描寫的每組畫面都洋溢著作者主觀上的危機感與狂亂感,從而構成了現代部市畸形文明和病態社會的瘋狂節奏與旋律。復如施蟄存的《在巴黎大戲院》運用意識流動手法描繪了一個有婦之夫在女友面前的種種猥瑣、庸俗的意識流程,對展示主人公的心理糾葛、刻畫變態人物都有一定的意義。新感覺派小說創作總體傾向的一致性,構成了這個流派產生和存在的基礎;但是,他們創作傾向上的一些嚴重弱點也導致了這個流派的解體。譬如,他們忽視內容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新求奇,使其小說的審美理想與生活理想,同群眾的民族心理、欣賞趣味產生了相當的距離;同時,技巧的新、奇、怪並不能掩蓋生活內容的空虛,反而使一些「新興」的技巧失去了富有創造性的魅力。這種難以克服的矛盾,使他們陷入了嚴重的創作危機,於是這個流派在困境中只好分道揚鑣、各奔前程了。

Ⅱ 新感覺派的藝術特點

新感覺派小說是20世紀我國第一個被引進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劉吶鷗、穆時英,此外還有黑嬰、禾金等。1928年劉吶鷗創辦《無軌列車》半月刊,開始了對日本新感覺主義文學的介紹,1932年至1935年,施蟄存主編大型文學期刊《現代》,為新感覺派小說提供了重要的發表陣地,新感覺派小說得以成長為中國最完整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
新感覺派的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創作都起始於現實主義,後來才接受了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但他們的價值取向卻不完全一樣。劉吶鷗、穆時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覺派的熏染,而且在汲取現代派的技巧的同時,也接受了現代派的文藝觀,成了徹頭徹尾的現代派。施蟄存則從日本新感覺派後期的新心理主義那裡擷取了更多的精華。他是立足於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並吸收現代派的技巧來豐富自己。因此,在他脫手《現代》之後,就以一種新的姿態回歸到現實主義。盡管他們在創作道路和創作的價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但作為一個流派。也構成了一些共同的創作特色。
1、新感覺派的創作題材多取材於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態生活,並通過描寫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相世態,暴露出剝削階級男女的墮落與荒淫、寂寞與空虛,為開拓中國現代的「都市文學」建樹了篳路藍縷之功。劉吶鷗的小說集《都市風景線》不僅是我國最早出版的新感覺派小說集,也是最早出現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說集。作者以他對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繪了都市的賽馬場、夜總會、影院、茶館、富家別墅、海濱浴場等色彩斑斕的場景,也刻畫了舞女、少爺、小姐、交際花、姘頭、資本家、小職員等各式各樣的人物,並以急驟的節奏,跳盪的結構,活靈活現地顯現出剝削階級糜爛生活的剪影。他的《禮儀和衛生》依據弗洛依德的學說描寫了一夥在「唯樂原則」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盪縱欲的生活。穆時英的《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領域更為廣泛,也更進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質。其他代表作還有施蟄存的《鷗》和《薄暮的舞女》。
2、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們提倡作家要「純客觀」地挖掘與表現人物的潛意識、隱意識活動,以及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由某種客觀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變態心理。相比之下,施蟄存的小說創作則高於劉吶鷗和穆時英。施蟄存的病態小說,題材更為廣闊,內容也更為豐富。他不僅以上海為主要場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態生活,而且還對上海市郊小城鎮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掃描。最初的新感覺派小說把追求新奇的感覺當作創作的關鍵。到30年代初期,他們又接受新心理主義的影響,創作了一批以表現心理分析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如劉吶鷗的《殘留》採用主人公霞玲獨白的形式來進行人物的心理剖析,在當時是別開生面的。穆時英的《南北極》、《白金的女體塑像》等小說都是將心理分析作為構成作品藝術形象體系的重要環節,豐富了刻畫心理小說的表現手段。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的還是施蟄存。他的《梅雨之夕》、《春陽》、《葯羹》等小說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說的最高水平。
3、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小說技巧的創新。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都是起步於現實主義手法的。但是他們基於「在創作上獨自去走一條新的路徑」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實驗現代派的「新興」技巧,有意識地把各種非現實主義的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4、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也是新感覺派的藝術追求。他們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情節連續性和時序性,而以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或作者創作思想的需求為線索,來對情節和事件進行新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一種節奏起伏多變,情節跌宕多姿的小說世界。復如施蟄存的《在巴黎大戲院》運用意識流動手法描繪了一個有婦之夫在女友面前的種種猥瑣、庸俗的意識流程,對展示主人公的心理糾葛、刻畫變態人物都有一定的意義。

Ⅲ 新感覺派小說的藝術追求

新感覺派小說上接20年代末張資平、葉靈鳳等的性愛小說的余續,下連40年代以張愛玲為代表的滬港市民傳奇;新感覺派小說之「新」在於其第一次用現代人的眼光來打量上海,用一種新異的現代的形式來表達這個東方大都會的城與人的神韻。[1]

新時期以來,伴隨著思想的解放,在現代文學研究領域也開始了對過去一些研究的撥亂反正,一些長期被遺忘、批判的作家、流派得到了實事求是的評價,新感覺派也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眾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探索這一流派

新感覺派小說在30年代上海的勃興,是與上海現代化進程同步的。地處長江口岸的上海,擁有寬深的黃浦江天然港灣,連結著通向世界各地的海運,這就從地理環境上為上海提供了成為現代都市的天然條件。同時,上海有許多外國租界,這種多元化格局的租界,使它幾乎是十分自然地、毫不困難地就和國際接軌,成為「東方巴黎」,成為一個典型的現代國際大都會。茅盾曾對當時上海現代特徵的都市生活作了如下描繪:圍繞城市的工廠區煙囪林立,工廠充塞噪音與污濁空氣,疲憊的工人連續操作十二小時,南京路國貨市場景氣繁榮,隱藏背後的是外國工業、金融資本和原料輸入,外灘一帶銀行區構成了全國的樞紐,國家銀行和公債市場的證券交易一片忙碌,跳舞場在展露纖腰粉腿,豪華電影院正開映歐美現代生活片,城市的時髦風氣在向內地蔓延、滲透。這里充滿了資本主義的消費、慾望和享樂,滲透著中西方所共享的現代素質。

Ⅳ 新感覺派小說流派特徵是什麼

13.4.2新感覺派小說流派特徵作為獨立、成熟的文學流派,新感覺派作家在思想、藝術追求上顯示出一些共性化的特徵。 基本傾向 從政治傾向上看,新感覺派作家與左翼文學的關系經歷了從開始接近到最終疏遠的過程,基本上代表自由知識分子的態度與立場。不滿現實腐敗,同情民眾疾苦,與左翼文學有共通之處;但他們又與左翼文學的政治目標有明確的距離,力圖保持中立的姿態。從文化選擇上看,新感覺派作家對流行於歐美和日本的世紀末文化思想、非理性主義生命學說和現代主義藝術情有獨鍾,自覺接受其影響。具體地說就是:一、歐美心理分析和意識流小說;二、日本新感覺派小說;三、弗洛伊德主義。從藝術觀念上看,他們持文藝與政治的二元論和並行論,強調文藝與政治的區別與獨立,突出文藝的非功利追求與創新性質。施蟄存就曾回憶說:「我們為什麼要運用這些新的手法,原因很簡單,一是覺得新奇,二是想藉此有所創新。」 藝術探索及特點 新感覺派的藝術探索主要側重以下方面,並表現出相關特點。 都市景觀 新感覺派作家的作品大多從現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現獨特的都市景觀,揭示都市人錯綜復雜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對畸形與病變方面的描摹富於特色。都市的出現是現代社會史的重大事件,中國現代都市的發展伴隨著半殖民地化的過程,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現代都市既是各種社會矛盾的聚集所,因而成為各派政治勢力的必爭之地;同時又作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東方翻版,成為罪惡與墮落的淵藪。不同於茅盾、丁玲、樓適夷他們的都市小說著重描寫階級斗爭、時代趨勢,新感覺派的小說更多地依託都市作為商貿金融重鎮的特徵來寫作,充分展示它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一面,以及陷身其中的人們的躁動與迷茫。他們的小說人物從舞女、交際花、姨太太到資本家、投機商,從水手、冒險家、公司職員到各色市民、流派無產者等等,包羅廣泛;小說場景多選擇娛樂消費場所,賽馬場、夜總會、大劇院、小轎車、高級旅館、酒吧、別墅、大街通衢等等常常構成人物活動和故事發生的環境。作家往往就從中演繹一段與金錢有關的人生故事,從個體差異的角度來表現都市生活的光怪陸離、藏垢納污。 現代中國的社會變革對都市的震盪更為直接與巨大,政局混亂,經濟破產,道德解體,價值崩潰,新感覺派小說再現了人際之間由於彼此缺乏信任和溝通,油然而生的沉重的孤寂感、隔絕感,如劉吶鷗的《熱情之骨》,徐霞村的《MODERN GIRL》等;因為人生喪失了目標,精神無所歸依,生活中充滿了變數,命運沉浮不由自主,穆時英的《夜》、《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和黑嬰《五月的支那》等作品流露出濃郁的人生的漂泊感、厭倦感和無奈的嘆息。作家通過小說人物悲劇性的都市生活感受表達了相當一部分人群對於都市生存的焦慮體驗。心理描寫 著力開掘人物的深層心理和潛意識,集中揭示人物精神狀態的復雜性,刻畫雙重性格,是新感覺派小說的又一特點。新感覺派作家善於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波動,從無意識的角度去剖析人物,並藉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從性慾本能的角度為人物的行為尋求深層心理學解釋。穆時英在《白金的女體塑像》中以性慾本能的壓抑與釋放的心理事件來描述謝醫生從性冷淡到恢復戀愛熱情的行為變化。施蟄存的《春陽》更從一件偶然事件中透視嬋阿姨心理的紛亂與記憶的失誤,剖示其置身金錢與情慾不能兩全困境中的苦悶。他們還通過描寫人物的變態心理與變態行為,展示其心理性格的矛盾沖突,從而塑造具有雙重性格特徵的復雜形象。施蟄存的《將軍的頭》小說集充分而細膩地展示人物情慾本能與理性規范之間的糾葛:《將軍的頭》是種族立場與美色之欲的沖突;《鳩摩羅什》是宗教戒律與男歡女愛的沖突;《石秀》一篇解構英雄故事,層層剝筍般地寫出石秀在兄弟信義與情慾本能之間的掙扎、沉淪,其行為從自虐到施虐,其心理由愛戀轉為嫉恨。這些小說將對人性的探究推進到隱秘幽僻的潛意識、無意識的生命本能層次,不無新意頗有深度。表現技巧 新感覺派小說在表現形式技巧方面也有不少新奇巧妙之處。心理——感覺化的敘事方式。在他們的小說中,對人的心理透析和感覺臨摹代替了經典現實主義藝術對典型環境的刻畫和對典型人物的塑造,讓人物心理感覺的變幻和意識綿延取代情節故事的展開,打破現實時空的界限,實現現實與幻覺、過去與未來的疊合交融。劉吶鷗的小說《兩個時間的不感症者》具有突出的感覺化的特點,而施蟄存的《梅雨之夕》、《春陽》等均以人物心緒的無意識流動來結構小說,體現將現實心理化的敘事特色。穆時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描繪舞場聲光色彩及人群的移動,借鑒了新興藝術電影的蒙太奇手法,節奏快捷多變。開放式的敘事結構。新感覺派小說常採用散點透視的方式來結構小說,使其組織構造更多地呈現為橫向組合的形態而非縱向連綴的形式。如穆時英是此中高手,他的《夜總會里的五個人》表現五個失意之人狂亂的行為心理,從情節上看彼此互不相干,但五個命運相似的人生片斷疊加卻強有力地透露了共同的主題傾向。新奇的語言形式。他們強調語言對感覺印象世界的再造功能,要以出人意料的組合方式和技巧來表達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造成新穎不俗的藝術效應。為此他們發揮奇異的想像,對客體對象實施大膽改造,使之具有人的生命感覺,如穆時英將人臉想像為「一張優秀的國家的地圖」,將夜晚都會隱約的窗燈擬想為羞澀的「處女的燈光」等等。新感覺派小說語言辭格豐富,講求修辭的美學效果。如通感與比喻就是他們常用的手法,像以下的句子應該都是有獨特的表現力的:「鍾的走聲是黑色的……」;「那隻手像一隻熨斗,輕輕熨著我的結了許多皺紋的靈魂。」

Ⅳ 簡析新感覺派的藝術特色

「新感覺派」主要有以下創作特色:⑴在快速的節奏中描寫現代都市生活⑵極力捕捉新奇的感覺, 把人物的主管感受投射到對象中去⑶對人物的意識和無意識進行精神分析,著力表現二重人格。

Ⅵ 簡答題: 1.簡述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2.簡述現代詩派的主要特徵; 3.簡述《創業史》的主要內容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他發表於1918年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石。筆者就人稱敘述方式、故事情節的展開及結構的簡潔、凝煉試論述一下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一、在敘述方式上,魯迅大量採用了第一人稱寫法    《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一件小事》、《社戲》、《孤獨者》等都是用第一人稱或和第三人稱相結合的寫法,但其中「我」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同的。    第一,「我」在小說中是主人公的地位。《社戲》中無論前兩回看戲還是兒時和小朋友到趙庄看戲都以「我」為中心,反映了作者對兒時的自由自在生活的嚮往。《狂人日記》中以「我」即狂人口氣展開了故事情節。    第二,「我」是小說的敘述人。《一件小事》中通過「我」的思想及行動反襯了車夫的高尚。《故鄉》中兒時的閏土與成年後閏土的不同形象及思想的變化,是通過與「我」是故事的引述者。「我」是小說的引言人,作用就是把人物引上場,然後由主人公自己展現或敘述主要情節或者以第三人稱的寫法展開人物的思想性格。《阿Q正傳》中的「我」主要任務就是把主人公阿Q引出場,再由阿Q本人展現主要故事,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另外「我」在小說中還有襯托的作用。《兔和貓》中用「我」對動物的感受及心情,反襯了當時社會條件下人們的心理。    二、小說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社會現實或主人公的思想內涵,而這都需要故事情節來展現    在組織安排故事情節展開方面,魯迅先生採用的是以一個中心為線索貫穿整個故事的。《社戲》就是以「戲」為線索貫穿整個故事情節,展現了「我」對兒時生活的嚮往及對現實的不滿。《葯》就是把「葯」作為主線,通過買葯、吃葯及結果來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華老栓。     三、魯迅採取倒敘的筆法,先把故事的結果展現給大家,然後再敘述事情的起因和經過    《一件小事》先說「一件小事,卻於我有意義,將我從壞脾氣里拖開,使我至今忘記不得」,然後再展出小事經過。《祝福》先把祥林嫂之死告訴大家,然後再補敘她死去的原因及經過。    四、用對比的方法來組織故事情節    《風波》通過「七斤」「趙七爺」及「七斤嫂」的「皇帝坐龍庭」與「不坐龍庭」的不同表現而加以對比展開故事的。《故鄉》中也運用了對比的寫法,通過寫二十年前西瓜地里的小英雄閏土活潑、機靈、勇敢與二十年後,由於「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而麻木、凄苦的閏土的形象對比,反映了農民物質上的「病苦」,更側重表現農民精神的「病苦」,少年時代的閏土叫「我」為「迅哥」,其關系親密無間,成年後叫「我」為「老爺」,這稱呼上的變化對比,突出反映了等級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然後又用宏兒和水生的關系與兒時的「我」與閏土關系的對比,說明了只有改變社會制度,才能不使宏兒和水生的關系步入「我」和閏土的覆轍,這樣通過幾個對比展現了故事主題,表達了「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Ⅶ 什麼是新感覺派小說

20年代30年代初出現的「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新感覺派」小說的根本特點是特別強調作家的主觀感覺而不太注重對客觀生活的真切描寫。劉吶鷗是「新感覺派」小說的最初嘗試者,他創辦於1928年9月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志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他的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是現代中國第一部「新感覺派」小說集。穆時英和施蟄存把「新感覺派」小說推向成熟和引身運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現對現實生活的感覺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們的代表作。 新感覺派是崛起於20世紀20年代日本文壇的一種現代主義流派。當時,以橫光利一、川端康成為首的幾個青年作家,接受歐洲現代派文學的影響,張起了現代主義的旗幟。他們聲稱不願再單純地描寫外部現實,而要力圖把主觀的感覺印象投注到客體中去,以新奇的感覺來創造由智力構成的「新現實」。鑒此,日本文藝評論家千葉龜雄稱他們為「新感覺派」。在我國又把這種流派稱作「心理分析小說派」,或現代派。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傾向的一種,其小說內容多表現半殖民地社會都市生活的種種病態和畸形現象。 中國的新感覺派小說是在日本新感覺派的影響下,在30年代步其後塵發展起來的。它的產生,既是世界性的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新文學沖擊的一種反饋,又是30年代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空前激化的結果。是時,一些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被夾在越來越劇烈的階級斗爭的夾板里,感到自己沒有前途,他們像火燒房子里的老鼠,昏頭昏腦,盲目亂竄;他們是嚇壞了,可又仍然頑強地要把『我』的尊嚴始終保持著」。他們既不滿於舊的社會秩序,又尋求不到施展才華的歸宿,陷入了苦悶、彷徨的困頓之中。為了填補自己精神的空虛,他們追求新的刺激,因而欣賞現代派小說的「新、奇、怪」的表現手法,這就為他們接受日本的新感覺派提供了前提條件。不過,他們並不像西歐的現代派那樣,以一種與現實主義相對抗的形式出現於文壇,而是力圖兼容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把「心理分析、意識流、蒙太奇等各種新興的創作方法,納入了現實主義的軌道」,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感覺派」小說。 新感覺派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和積極實踐者是劉吶鷗。他原名劉燦波,筆名洛生,台灣省台南縣人。早年在日本東京青山學院攻讀文學時,深受將西方現代派文學與東方精神結合於一體的川端康成的影響。在日本應慶大學畢業後回國,曾先後創辦「第一線書店」和「水沫書店」,出版了許多進步書刊。他自己也譯介過進步的社會科學書籍和日本新感覺派小說集。1928年9月,他創辦《無軌列車》雜志,團結了一些刻意追求藝術形式創新的文學青年,初步顯露了新感覺派的創作傾向。同年底,《無軌列車》被國民黨查封後,他繼續嘗試新感覺派小說的創作,先後寫出八篇小說,於1930年4月結集為《都市風景線》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較多的採用現代派手法寫的短篇小說集。 1929年9月,施蟄存與劉吶鷗、戴望舒、徐霞村等集結在一起,創辦《新文藝》月刊,繼續張揚新感覺派的大旗、宣告了這個流派的誕生。施蟄存是這個流派成績最為顯著、影響最大的作家。他是杭州人,早年在中學教書時,著有現實主義小說《江干集》、《娟子姑娘》、《上元燈》等。1929年9月,在他創辦的《新文藝》上,發表了《鳩摩羅什》,才正式涉筆於新感覺派小說創作。《新文藝》僅出版一年,就被國民黨政府查封,又使新感覺派小說創作陷於困頓之中。1932年5月,施蟄存應上海現代書局之聘,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他又以此為園地,或發表國內文學青年的作品,或介紹國外的詹姆斯喬伊斯、福克納、橫光利一等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從而使新感覺派的小說進入一個全盛時期。 在《現代》雜志造就的作家中,穆時英的小說創作對新感覺派的發展具有突進性意義。穆時英是浙江慈溪人,筆名伐揚,1929年開始寫作。他最初發表的小說並沒有新感覺派的味道。大約在1932年以後。他的作品突而轉向新感覺派。他先後出版了《公墓》(1933)、《白金的女體塑像》(1934)等小說集,運用感覺主義、印象主義等現代派手法,來表現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生活,不僅開了「洋場文學」的先河,還使他獲得了「中國感覺派聖手」的稱號。 新感覺派的全盛時期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在劉吶鷗和穆時英棄「文」從政之後,施蟄存又於1935年2月離開《現代》雜志。到此,這個來去匆匆的文學流派則像彗星一樣悄然而逝了。 新感覺派的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創作都起始於現實主義,後來才接受了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但他們的價值取向卻不完全一樣。劉吶鷗、穆時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覺派的熏染,而且在汲取現代派的技巧的同時,也接受了現代派的文藝觀,成了徹頭徹尾的現代派。施蟄存則從日本新感覺派後期的新心理主義那裡擷取了更多的精華。他是立足於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並吸收現代派的技巧來豐富自己。因此,在他脫手《現代》之後,就以一種新的姿態回歸到現實主義。盡管他們在創作道路和創作的價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但作為一個流派。也構成了一些共同的創作特色。 首先 ,新感覺派的創作題材多取材於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態生活,並通過描寫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相世態,暴露出剝削階級男女的墮落與荒淫、寂寞與空虛,為開拓中國現代的「都市文學」建樹了篳路藍縷之功。劉吶鷗的小說集《都市風景線》不僅是我國最早出版的新感覺派小說集,也是最早出現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說集。作者以他對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繪了都市的賽馬場、夜總會、影院、茶館、富家別墅、海濱浴場等色彩斑斕的場景,也刻畫了舞女、少爺、小姐、交際花、姘頭、資本家、小職員等各式各樣的人物,並以急驟的節奏,跳盪的結構,活靈活現地顯現出剝削階級糜爛生活的剪影。他的《禮儀和衛生》依據弗洛依德的學說描寫了一夥在「唯樂原則」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盪縱欲的生活。穆時英的《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領域更為廣泛,也更進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質。其他代表作還有施蟄存的《鷗》和《薄暮的舞女》。 其次 ,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們提倡作家要「純客觀」地挖掘與表現人物的潛意識、隱意識活動,以及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由某種客觀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變態心理。相比之下,施蟄存的小說創作則高於劉吶鷗和穆時英。施蟄存的病態小說,題材更為廣闊,內容也更為豐富。他不僅以上海為主要場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態生活,而且還對上海市郊小城鎮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掃描。最初的新感覺派小說把追求新奇的感覺當作創作的關鍵。到30年代初期,他們又接受新心理主義的影響,創作了一批以表現心理分析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如劉吶鷗的《殘留》採用主人公霞玲獨白的形式來進行人物的心理剖析,在當時是別開生面的。穆時英的《南北極》、《白金的女體塑像》等小說都是將心理分析作為構成作品藝術形象體系的重要環節,豐富了刻畫心理小說的表現手段。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的還是施蟄存。他的《梅雨之夕》、《春陽》、《葯羹》等小說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說的最高水平。 再次 ,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小說技巧的創新。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都是起步於現實主義手法的。但是他們基於「在創作上獨自去走一條新的路徑」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實驗現代派的「新興」技巧,有意識地把各種非現實主義的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也是新感覺派的藝術追求。他們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情節連續性和時序性,而以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或作者創作思想的需求為線索,來對情節和事件進行新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一種節奏起伏多變,情節跌宕多姿的小說世界。復如施蟄存的《在巴黎大戲院》運用意識流動手法描繪了一個有婦之夫在女友面前的種種猥瑣、庸俗的意識流程,對展示主人公的心理糾葛、刻畫變態人物都有一定的意義。心裡塑造 新感覺派作家由於受到弗洛依德學說的影響,還十分熱衷於刻畫「雙重人格」的心靈沖突和變態心理。根據弗洛依德學說,人的「本我」(本能)在受到「自我」(理智)和「超我」(道德)的制約的時候就會形成矛盾,構成二重或多重人格。如施蟄存的小說《將軍的頭》描寫了花驚定將軍奉命征討吐蕃的故事。在出征途中,為嚴肅軍紀,他處決了一個企圖調戲民女的兵士。 可是他自己卻為這一民女的美色所傾倒。後來在激戰中,他忘記自己正置身於生死搏鬥的戰場,想到與那民女合歡的美事。此念一生,就被飛來的一刀砍掉了腦袋。可是這個沒有腦袋的將軍依然策馬來到那個民女的身邊。小說表現的是愛欲的「本我」與「超我」的軍紀的沖突。這種由兩種相背馳的力所構成的沖突,正是「雙重人格」的典型表現。此外像劉吶鷗的小說《殘留》寫女主人公霞玲在丈夫剛剛亡故之後,一方面確實悲慟欲絕,思念異常,另一方面又在料理完喪事當晚,就挑逗一個男朋友來代替她的丈夫。還有施蟄存的《鴆摩羅什》里的那個內心裡充滿著宗教與性慾沖突的高僧;《石秀》里充滿著友情與性慾沖突的石秀,都是「雙重人格」在性愛方面的代表。在他們筆下的這種「雙重人格」的描寫,一般都是從作者的主觀意念出發,缺乏生活的依據,但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奇橘地揭示了病態人物的變態心理,為新感覺派小說「開辟一條創作的新蹊徑」。小說技巧 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小說技巧的創新。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都是起步於現實主義手法的。 新感覺派小說 但是他們基於「在創作上獨自去走一條新的路徑」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實驗現代派的「新興」技巧,有意識地把各種非現實主義的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這個流派主張以純粹的個人官能感覺作為基點,依靠直覺來把握事物的特徵。他們往往藉助於聽覺、視覺,乃至幻覺的外化描寫,創造出帶有主觀色彩的藝術世界。如《梅雨之夕》的「我」在迷濛的雨霧里,撐著傘同一位妙齡女郎並肩而行時,彷彿覺得這位女郎是他當年「初戀的那個少女」;倏而又似乎發現他的妻在一家街店旁用「憂郁的眼光」盯視著他;繼而又好像看到了日本畫伯鈴木春的《夜雨宮詣美人圖》;後來又彷彿覺得他身邊的少女變成了「一個不相乾的女人」。作者所描寫的這些錯覺、幻覺是一種深層意識的極其復雜的變異反應,也是交織著情感的與理性的、悲的與喜的兩極對立的心態掃描。而這種變異反應,對立心態正是基於「我」的內心深處的「愛」和「不得所愛」的復雜情緒的。小說主人公心理結構中的這種「愛」的和「不得所愛」的情感因素引發了心理幻覺、錯覺,激發了聯想、想像,從而創造出一種具有深刻性和縝密性的心理世界。再如《熱情之骨》里寫比也爾在理想的愛情破滅後,心情沮喪之時,「覺得天上的月亮也在笑他」;當嘈雜的汽笛聲傳來時,連門窗的「玻璃也在響應」。這種視覺與聽覺交迭復合的通感現象,把比也爾當時的那種自憐、憤怒、失望、抑鬱的混亂心緒客體化、對象化,使藝術描寫增強了可感性,收到立體地表現生活的藝術效果。藝術手法 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也是新感覺派的藝術追求。他們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情節連續性和時序性,而以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或作者創作思想的需求為線索,來對情節和事件進行新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一種節奏起伏多變,情節跌宕多姿的小說世界。如《上海狐步舞》將上海這個半殖民地都市生活的各種圖象,通過作者本人的意識流動來切割和連綴。一忽兒街頭兇殺,一忽兒母子亂倫;一忽兒夜總會燈紅酒綠, 新感覺派小說 一忽兒被迫出賣肉體……。這些時空交錯、空間跳躍的場景片斷,給人撲朔迷離、朦朧恍惚之感。這里,作者依據直覺來把握事物的現象,並把自己的主觀感覺注入到客觀描寫中去,使客體描寫的每組畫面都洋溢著作者主觀上的危機感與狂亂感,從而構成了現代部市畸形文明和病態社會的瘋狂節奏與旋律。復如施蟄存的《在巴黎大戲院》運用意識流動手法描繪了一個有婦之夫在女友面前的種種猥瑣、庸俗的意識流程,對展示主人公的心理糾葛、刻畫變態人物都有一定的意義。新感覺派小說創作總體傾向的一致性,構成了這個流派產生和存在的基礎;但是,他們創作傾向上的一些嚴重弱點也導致了這個流派的解體。譬如,他們忽視內容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新求奇,使其小說的審美理想與生活理想,同群眾的民族心理、欣賞趣味產生了相當的距離;同時,技巧的新、奇、怪並不能掩蓋生活內容的空虛,反而使一些「新興」的技巧失去了富有創造性的魅力。這種難以克服的矛盾,使他們陷入了嚴重的創作危機,於是這個流派在困境中只好分道揚鑣、各奔前程了。

Ⅷ 新感覺派小說的創作特色

新感覺派的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創作都起始於現實主義,後來才接受了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但他們的價值取向卻不完全一樣。劉吶鷗、穆時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覺派的熏染,而且在汲取現代派的技巧的同時,也接受了現代派的文藝觀,成了徹頭徹尾的現代派。施蟄存則從日本新感覺派後期的新心理主義那裡擷取了更多的精華。他是立足於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並吸收現代派的技巧來豐富自己。因此,在他脫手《現代》之後,就以一種新的姿態回歸到現實主義。盡管他們在創作道路和創作的價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但作為一個流派。也構成了一些共同的創作特色。
首先,新感覺派的創作題材多取材於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態生活,並通過描寫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相世態,暴露出剝削階級男女的墮落與荒淫、寂寞與空虛,為開拓中國現代的「都市文學」建樹了篳路藍縷之功。劉吶鷗的小說集《都市風景線》不僅是我國最早出版的新感覺派小說集,也是最早出現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說集。作者以他對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繪了都市的賽馬場、夜總會、影院、茶館、富家別墅、海濱浴場等色彩斑斕的場景,也刻畫了舞女、少爺、小姐、交際花、姘頭、資本家、小職員等各式各樣的人物,並以急驟的節奏,跳盪的結構,活靈活現地顯現出剝削階級糜爛生活的剪影。他的《禮儀和衛生》依據弗洛依德的學說描寫了一夥在「唯樂原則」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盪縱欲的生活。穆時英的《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領域更為廣泛,也更進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質。其他代表作還有施蟄存的《鷗》和《薄暮的舞女》。
其次,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們提倡作家要「純客觀」地挖掘與表現人物的潛意識、隱意識活動,以及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由某種客觀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變態心理。相比之下,施蟄存的小說創作則高於劉吶鷗和穆時英。施蟄存的病態小說,題材更為廣闊,內容也更為豐富。他不僅以上海為主要場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態生活,而且還對上海市郊小城鎮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掃描。最初的新感覺派小說把追求新奇的感覺當作創作的關鍵。到30年代初期,他們又接受新心理主義的影響,創作了一批以表現心理分析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如劉吶鷗的《殘留》採用主人公霞玲獨白的形式來進行人物的心理剖析,在當時是別開生面的。穆時英的《南北極》、《白金的女體塑像》等小說都是將心理分析作為構成作品藝術形象體系的重要環節,豐富了刻畫心理小說的表現手段。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的還是施蟄存。他的《梅雨之夕》、《春陽》、《葯羹》等小說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說的最高水平。
再次,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小說技巧的創新。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都是起步於現實主義手法的。但是他們基於「在創作上獨自去走一條新的路徑」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實驗現代派的「新興」技巧,有意識地把各種非現實主義的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Ⅸ 傳統派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新感覺派小說流派特徵:
作為獨立、成熟的文學流派,新感覺派作家在思想、藝術追求上顯示出一些共性化的特徵。
基本傾向 從政治傾向上看,新感覺派作家與左翼文學的關系經歷了從開始接近到最終疏遠的過程,基本上代表自由知識分子的態度與立場。不滿現實腐敗,同情民眾疾苦,與左翼文學有共通之處;但他們又與左翼文學的政治目標有明確的距離,力圖保持中立的姿態。從文化選擇上看,新感覺派作家對流行於歐美和日本的世紀末文化思想、非理性主義生命學說和現代主義藝術情有獨鍾,自覺接受其影響。具體地說就是:一、歐美心理分析和意識流小說;二、日本新感覺派小說;三、弗洛伊德主義。從藝術觀念上看,他們持文藝與政治的二元論和並行論,強調文藝與政治的區別與獨立,突出文藝的非功利追求與創新性質。施蟄存就曾回憶說:「我們為什麼要運用這些新的手法,原因很簡單,一是覺得新奇,二是想藉此有所創新。」
藝術探索及特點 新感覺派的藝術探索主要側重以下方面,並表現出相關特點。
都市景觀 新感覺派作家的作品大多從現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現獨特的都市景觀,揭示都市人錯綜復雜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對畸形與病變方面的描摹富於特色。

Ⅹ 新感覺派小說在審美上有何「新」的特點

「新感覺派」小說的根本特點是特別強調作家的主觀感覺而不太注重對客觀生活的真切描寫。
新感覺派的創作題材多取材於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態生活,並通過描寫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相世態,暴露出剝削階級男女的墮落與荒淫、寂寞與空虛,為開拓中國現代的「都市文學」建樹了篳路藍縷之功。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們提倡作家要「純客觀」地挖掘與表現人物的潛意識、隱意識活動,以及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由某種客觀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變態心理。
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小說技巧的創新。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都是起步於現實主義手法的。但是他們基於「在創作上獨自去走一條新的路徑」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實驗現代派的「新興」技巧,有意識地把各種非現實主義的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閱讀全文

與簡述新感覺派小說的現代主義藝術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獸類輔導員有聲小說 瀏覽:204
系統之直播盜墓小說 瀏覽:571
國風小說系統 瀏覽:795
文筆好的重生後宮玄幻文小說 瀏覽:110
有聲小說免費聽總裁請節制 瀏覽:1
總裁小說中的開車片段 瀏覽:668
小說主人公叫周航警事 瀏覽:370
女主重生異能小說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190
絲襪山村小說全集 瀏覽:827
大唐之公子小說全集 瀏覽:282
我有葯啊小說網 瀏覽:195
推薦好看的小說男頻 瀏覽:925
20年6月完結冷門好看的小說 瀏覽:828
重生之風起小說abc 瀏覽:776
父子失散武俠小說 瀏覽:330
長篇武俠小說完本書落日風雷 瀏覽:686
有沒有好看的女追男小說呀 瀏覽:354
好看的男主穿越重生歷史小說 瀏覽:604
都市玄幻小說連載中 瀏覽:275
男主兒麻的小說完結 瀏覽:735